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有效性及其临床价值探讨

2020-11-16 01:45:06何超伟
吉林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骶髂强直性脊柱炎

何超伟

(罗田县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8600)

强直性脊柱炎是阴性血清脊柱关节疾病,骶髂关节病变是早期主要侵及部位,早期全身症状隐匿,患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情延误[1]。随着病情恶化,患者会出现骶髂关节僵硬和疼痛等临床症状,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了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患者出现相应病症时,应进行及时诊断,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和CT诊断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CT诊断病灶显示率相对较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MRI诊断可有效显示滑膜、骨髓和软骨病变,准确度高,可降低漏诊和误诊发生率。因此,MRI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3]。该研究围绕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有效性及其临床价值探讨,旨在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34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对其进行MRI和CT诊断,并与病理结果作对比。34例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20~50岁,平均(31.6±1.2)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2±0.7)年。纳入标准:①纳入符合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标准患者;②纳入可配合影像学检查患者;③纳入经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阳性和血沉上升患者;④纳入了解这次研究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不愿参与这次研究或临床数据不完善患者;②排除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依从性低患者;③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排除外周性关节炎疾病、风湿、类风湿疾病患者;⑤排除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研究患者同意,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CT诊断:对患者应用GE128层CT进行检查,头部首先进入,并由患者髂嵴上缘向耻骨联合下缘进行扫描,同时依据诊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将机器参数进行设置,准直0.5 mm,矩阵512×512,螺距1.0。应用GEAW5.0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对患者骶髂关节状况进行骨窗、软组织窗观察,并从各方面对多平面重组观察,观察过程中应对窗位、宽窗调整[4]。

1.2.2MRI诊断:应用磁共振扫描仪(型号:飞利浦双梯度Achieva1.5T)对患者进行MRI诊断,头部首先进入,并由患者髂嵴上缘向耻骨联合下缘进行扫描,同时依据诊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对扫描参数进行设置,矩阵256×256,常规SE脂肪抑制序列应用横断面及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和SET1W1序列,层间距设置为0.5~1.0 mm,将层厚设置为4 mm。该诊断应由专业知识或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诊断,并对其进行阅片、分析。对骶髂关节病变应用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关节病变分级进行评估[5]。

1.3观察指标: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病变分级诊断结果、病变检出情况,主要包括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和0级病变下的分级诊断结果,和骨髓水肿、关节侵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和关节面增生硬化病变检出状况。并对检出率进行计算,检出率越高,诊断准确度越高,诊断价值越高。

CT和MRI影像学分级标准:依据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将其分为0~Ⅳ级,Ⅳ级:患者存在完全性及严重异常关节强直;Ⅲ级: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腰椎侧屈和前后方向活动受影响,存在异常变化,出现进展性或中度骶髂关节炎;Ⅱ级:双侧骶髂关节面出现局限性硬化和侵蚀,关节间隙没有明显变化,轻度骶髂关节炎,可表现为非对称性或对称性;I级:能够显示毛糙骨性关节面,小囊变区可见骨小梁增粗、紊乱,存在轻度骶髂关节炎;0级:各项指标和检查结果正常。

2 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病变分级诊断结果对比:对Ⅱ级、Ⅳ级病变,两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0级、Ⅰ级、Ⅲ级病变,MRI诊断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检查方法病变检出情况对比:对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两种检查方法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对骨髓水肿、关节侵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检查方法病变分级诊断结果对比[例(%)]

表2 不同检查方法病变检出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是比较常见的临床慢性疾病,该病致残率高,病程长,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骶髂关节病变[6]。报道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该病发生率出现了逐年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病程延长,会进一步提升致残率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威胁身体健康,当前已经引起了医护人员重视。所以,目前首要任务是探究有效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有效诊断,降低漏诊和误诊发生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7]。

当前,放射性检查是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诊断方法。但结果证实,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进行X线诊断可增加漏诊发生率,临床上未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医学水平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MRI和CT诊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X线诊断比较,CT诊断具有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不会出现重叠解剖结构,在多方位重建和各项同性扫描具有非常好的诊断效果,可提高诊断敏感性。但是与MRI诊断比较,CT诊断病变分级诊断结果和病变检出率相对较低,不能准确展示脂肪沉积、骨髓水肿和软骨异常,同时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各级病变不能准确显示,具有较低诊断率,增加了漏诊和误诊发生率[8]。当前随着临床新型检查方法的推广和应用,MRI诊断在骨髓、滑膜和软骨病变显示方面具有很强优势,同时可对脂肪沉积、软骨异常和骨髓内水肿等非骨性变化进行反映,所以在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 MRI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曾有研究表明,患者年龄与脂肪沉积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大,会增加脂肪沉积程度,进一步恶化病情,降低生活质量。但是对患者年龄与脂肪沉积具有明显相关性这一结论仍存在异议,该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相信通过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会对该结论进行证实,提高对患者病情诊断有效率。

本研究主要对MRI和CT诊断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对Ⅱ级、Ⅳ级病变,两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0级、Ⅰ级、Ⅲ级病变,MRI诊断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充分表明,对患者进行MRI诊断,可提高0级、Ⅰ级、Ⅲ级病变诊断率,该诊断方法不会对患者产生放射,同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因此,该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对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两种检查方法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对骨髓水肿、关节侵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充分表明,对患者进行MRI诊断,可对骨髓水肿、关节侵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病灶进行有效显现,主要原因为MRI诊断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并且该诊断方法可对骨性结构的“静态”改变进行显示,提高了患者病灶检出率,具有非常好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患者治疗,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MRI诊断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所以,该诊断方法应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诊断,具有非常高病变检出率,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患者产生辐射,临床应用价值高。能够对病变信号、大小和形态进行有效展示,可作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理论依据,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因此,MRI应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骶髂强直性脊柱炎
腰痛也可能是骶髂关节紊乱引起的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2
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8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
中医研究(2013年10期)2013-03-11 20:27:49
经S1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时非安全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X线引导三维空间定位系统植入骶髂关节螺钉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