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娟娟
(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00)
鼻息肉患者的常见表现是鼻塞或鼻分泌物增加,有些患者还会伴有嗅觉功能减退甚至丧失、面部有疼痛及肿胀感[1-2],如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引起鼻窦感染,产生脓性分泌物,鼻息肉若阻塞鼻窦引流、患者可并发鼻窦炎,患者呼吸困难,还会产生耳鸣和听力减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对于鼻息肉的病因尚不明确,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鼻息肉形成的原因与遗传因素、鼻变态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等都具有相关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体积较大,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鼻息肉的治疗方法还是以手术为主,但传统手术治疗,患者具有术中出血较多、术后黏膜水肿严重、鼻腔恢复通气时间较长等问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部分鼻息肉患者采用了经鼻内镜结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耳鼻喉科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鼻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的50例患者均给予经鼻内镜结合药物的治疗方案,本组患者中有女19例,男31例,年龄28~59岁,平均(39.7±9.8)岁,患者病程1~7年,平均(3.3±1.2)年;对照组的50例患者均给予传统手术的治疗方案,本组患者中有女21例,男29例,年龄29~57岁,平均(39.1±9.2)岁,患者病程0.5~6年,平均为(3.1±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对鼻息肉的诊断,并且具有明显的相关症状[3];所有入选患者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符合鼻息肉手术指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此项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在此项研究之前均未接受过鼻息肉的相关外科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排除不愿意参与此项研究的患者;排除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排除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
1.3研究方法
1.3.1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患者局部麻醉后,切除病变组织;试验组患者采取经鼻内镜结合药物治疗的治疗方案,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应用鼻息肉钳进行鼻息肉摘除,对于存在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术中需先矫正鼻中隔偏曲后再摘除鼻息肉[4],术中对于有鼻甲肥厚增生的患者可进行骨折外移或部分切除的处理,术后及时用海绵进行填塞止血处理。
1.3.2用药方案:患者在术前1周开始每天应用糠酸莫尼[批准文号:H20140100,生产厂家:Schering-Plough Labo N.V.规格:每瓶60揿,每揿含糠酸莫米松50 μg,药物浓度为0.05%]进行喷鼻治疗,1次/d,每次每侧两揿,术后给予口服克拉霉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877;生产厂家: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 g×6 s),1次/d,视患者情况连续用药1个月及以上。
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统计两组患者1年内的鼻息肉复发率。
1.4效果判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鼻腔恢复正常通气时间、黏膜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1年内复发率,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由SSP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鼻腔恢复正常通气时间为(3.1~4.9)d,平均为(4.17±0.4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2~6.1)d,平均(5.48±0.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黏膜恢复时间为(5.8~6.9)d,平均为(6.17±0.59)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6.9~7.8)d,平均(7.2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6.4~22.5)ml,平均为(20.07±4.89)ml,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0.7~27.9)ml,平均为(24.98±5.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鼻腔粘连的患者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鼻腔粘连的患者有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跟踪随访1年,无复发患者,对照组中有3例复发患者,术后复发率为6%,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0.07±4.89)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4.98±5.12)ml,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鼻腔粘连的患者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鼻腔粘连的患者有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比较
鼻息肉(nasal polyp)是好发于成年人的鼻部常见疾病,常见部位为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5]。多发者常见,单发者较少,鼻镜下可见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6]。触感柔软不易出血,患者无痛感,对于体积较小或单发的息肉,药物治疗即可取得理想效果,而对于体积较大,位置特殊,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的多发性鼻息肉,外科摘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手术方式为在额镜照明下肉眼观察息肉位置,用鼻息肉钳将所见息肉摘除,此种方法易损伤患者正常的鼻腔结构,且对比较小的,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布明显的息肉容易漏掉,造成患者术后迅速复发。经鼻内镜手术可以更明确地判断息肉所在位置,同时对患者息肉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响较小[7-8],可以尽可能地保留患者更多的健康黏膜。
术后患者的创口周围极易发生炎性反应,如不人为干预,会迅速复发加重炎性反应,因此术前和术后的用药对于降低患者的复发率都十分重要[10]。本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鼻内镜结合药物治疗鼻息肉,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法,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可迅速减轻患者痛苦,更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