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罗国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这“三感”不仅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国有企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云南电网公司提出“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内生动力,助推公司一流企业创建”实施方案,就是国有企业践行者的代表之一。
这“三感”涵义不同但又存在紧密关系。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来说,获得有量的多少差别,幸福有质的高低差别,在感知上两者既有交合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获得,没有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获得,幸福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获得多不等于幸福指数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获得多少的数量来决定的。安全感对获得感、幸福感具有保证意义。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险;失去安全保证,生活幸福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
追求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需要具有建设幸福的强烈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制定并落实幸福企业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全面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员工的获得感是指通过努力工作,感受到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稳步成长。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幸福感是一种有意义的喜悦情绪,它不仅指在自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享有自尊、自豪等体验,更是指在自我追寻和实现中得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价值共鸣等感受。
从企业角度来讲,员工的幸福感是制定企业文化相关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企业文化的最终标准。提升幸福感,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也是提升绩效和忠诚度的有效手段。企业对社会幸福感的建构更是责无旁贷,能够给员工创造幸福感的企业,才是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企业。
安全感是一种渴望长期和长效稳定的心理诉求,它体现了个体对物质基础、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的稳定预期和殷切期待,是一种在信任和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对内外环境安全的主观体验。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三种感受中,安全感是基础,获得感是途径,而幸福感则是终极目标。从古至今,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注幸福,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企业的目标,就需要进行目标管理,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嘴上”。为了顺利完成目标,企业都必须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每个成员都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作贡献。因此,管理的精髓是需要共同的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强调内部激励,推行绩效管理,实现个人业绩与企业目标一致,企业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共同造就幸福企业。
以上的论述都是些知识,除非管理者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为,否则再好的管理理念和美好目标对企业来说都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知行合一是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卓越管理的必要前提。基于此种认识,要造就一流的企业就必须“知行合一”、追求卓越,设定目标,实现目标,让云南电网公司的员工们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电网公司提出“三个纽带”,具体是:第一,强化员工与企业间的利益纽带,让员工想干事能干事;第二,深化员工与企业间的情感纽带,让员工心更齐气更顺;第三,优化员工与企业间的价值纽带,让员工有成长有发展。
具体分析,“三个纽带”实则体现出这样的内涵、发挥出这样几个作用:
通过绩效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杠杆作用,让“干活越多、收入越高、成长越快”成为导向。这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心实意的收入、成长性获得(未来的预期),物质激励和未来成长作为激励目标。
中央有关基层减负和基层治理改革的精神在电力企业的落地。“减负”,即减少不必要或低效付出,即是获得更多的宝贵的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身心负担,创造更多的绩效,从而增加团队和集体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轻松愉快感,这也是获得感。
持续改善员工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公司从员工体检、送医疗到基层、改善生产办公住宿条件、提升员工生产通勤交通条件和餐饮服务水平等工作,让员工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这是暖心贴心的个人关怀,细致入微的生活关照,体现了货真价实的获得感。
深化员工与企业间的情感纽带,让员工心更齐、气更顺。“人心齐,泰山移”,员工的内在动力能够爆发出的能量不可限量。人心如何调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就有“……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样的论述——此乃令人向往的幸福画卷。在拥有一定的物质收入和成长发展的基础上,员工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又获得了满足,是幸福企业的目标,也是员工工作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人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人为贵。企业管理也不例外,云南电网公司把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追求目标,正是“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就是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做“有心人”的初心。
通过员工与企业的价值纽带,让员工有成长有发展,让员工在成长发展中、在幸福感中凝聚企业价值共识,自觉成为企业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这才有可能让优秀的带有幸福感的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的精神财富和坚实信仰。
从物质收入的获得感,到个人成长发展,再到顺心与齐心,从物质到精神到心理,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员工在获得职业安全感后自觉成为企业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这是企业管理的飞跃,即由个体到集体,由物质到精神,最后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层面。我理解这是“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内生动力,助推公司一流企业创建”的内在逻辑。
没有一流的文化难以成为一流的企业。
篮球比赛。 (杜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