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玥,胡冬冬,包 磊,赵 玲,刘 涛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7)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油气资源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而我国油气资源较为匮乏,且目前国内各大油田相继进入了开采的中后期,油井含水率高、采收率低、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碳排放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应用CO2驱替原油不仅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大气中的CO2,是一个双赢的选择。CO2驱替时能有效降低原油黏度[1],改善流度比,且会使原油体积膨胀[2],提高驱油效率。但由于超临界CO2黏度低,容易产生黏性指进现象[3],导致CO2在油藏中的流窜,严重影响波及效率,使原油采收率降低[4]。因此,增大CO2的黏度,降低它的流度,增加流动阻力,是提高CO2驱油采收率的关键[5-7]。
Enick 等[8]合成了一系列芳族与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并考察了共聚物对CO2黏度的影响,发现芳环的π-π堆积效应是提高CO2黏度的关键。Liu 等[9]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CO2在多孔介质中的两相流动特性和驱替前缘行为,发现CO2驱替时会出现明显的指进现象,且容易发生气窜,导致波及效率降低。Ren 等[10]对致密油层中CO2驱油的现场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采油量提高了10%以上。目前,CO2驱油研究着重于岩心或现场试验,而关于CO2驱油中黏度与驱替效果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本工作合成了五种增稠剂,通过浊点压力测试和相对黏度测试评估了增稠剂在高压CO2中的溶解性能和增稠性能,筛选出性能最佳的增稠剂-CO2溶液作为驱替相在自行设计的微通道内进行驱油实验,通过调控增稠剂-CO2溶液的黏度研究了黏度对驱替效果的影响,为稠化CO2驱油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纯CO2:纯度99.95%(φ),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丙烯酸1H,1H,2H,2H-九氟己酯(NNFA):纯度98%(w),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苯乙烯(St):纯度99%(w),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甲醇(纯度99.5%(w))、乙醇(纯度99.9%(w)):阿达玛斯试剂有限公司;偶氮二异丁腈:纯度99%(w),上海凌峰化学试剂;乙酸乙酯(纯度99.5%(w))、石油醚(沸程60 ~90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实验用模拟油的性质和结构组成见表1 和表2。
表1 实验所用模拟油性质(n-d-M 法)Table 1 Properties of simulated oil(n-d-M method)
表2 模拟油的结构组成Table 2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simulated oil
图1 是CO2增稠剂P(NNFA-co-St)的反应式[11]。将NNFA (31.433 mmol)和St (7.858 mmol)在100 mL Schlenk 反应球瓶中混合,加入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 (0.078 6 mmol),将反应器密封,重复抽真空通氮气3 次,除去反应器中的氧气,于60 ℃下搅拌反应24 h。反应结束后加入乙酸乙酯溶解产物,采用甲醇为沉淀剂,重复2次后取沉淀物置于60 ℃真空烘箱中干燥24 h,得到白色蜡状固体,即为P(NNFAx-co-Sty),(x是聚合物中NNFA 的摩尔分数,y是聚合物中St的摩尔分数)。
图1 增稠剂P(NNFAx-co-Sty)的合成Fig.1 Synthetic procedure of the P(NNFAx-co-Sty) thickener.
采用上海岩间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配有YMC-1N型压力传感器(精度为 ±0.035 MPa)和T 型温度控制器(精度为±0.1 ℃)的可变体积高压视窗釜对增稠剂的浊点压力进行测试。向高压视窗釜中注入CO2至聚合物完全溶解,待釜内温度达到目标值后,缓慢改变活塞位置,增大测试釜体积直至体系出现浑浊,记录此时压力即为该温度下的浊点压力。浊点测试每组实验进行三次。
采用上海岩间机电科技有限公司YJ-N-80/30型高压落球黏度计测定增稠剂-CO2溶液的表观黏度[12],与相同条件下CO2黏度之比,即为溶液相较于CO2的相对黏度。在温度、压力及组成一定的情况下,流体的黏度是一个确定的值。根据斯托克斯公式,浮子匀速下落时速度和黏度及密度差的关系见式(1)。
式中,K为装置系统校准参数,m3/s2;vt为浮子匀速运动时的速度,m/s;η为流体表观黏度,Pa·s;ρs为浮子密度,kg/m3;ρf为流体密度,kg/m3。每次测量表观黏度时,取相同条件下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驱替实验装置为自主搭建的微通道驱替装置,通道设有方形回路,装置示意图见图2[13]。实验装置包括混合系统、驱替系统和控压系统。利用合成的增稠剂增稠高压CO2,在微通道中对模拟油进行驱替,实验条件为298.2 K,18 MPa。先对装置抽真空,再利用注射泵注入模拟油,设置出口处回压阀压力为18 MPa,再向预混合釜中加入一定量的CO2增稠剂和3%(w)的助溶剂乙醇,利用增压泵缓慢充入CO2至18 MPa 左右,开启搅拌,在转速800 r/min 下搅拌30 min。开启恒流泵,设置流量为0.15 mL/min,直到流体压力超过回压阀阈值,出口处开始出油,此时记录为驱替的起始时间,并记录出口处液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计算得到模拟油的采收率。
图2 微通道驱替装置示意图Fig.2 Schematic of the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al device.
表3 为增稠剂的分子量及摩尔比。从表3 可看出,增稠剂试样间的摩尔质量差异较小,因此本工作中未考虑摩尔质量对浊点压力和相对黏度的影响。
增稠剂P(NNFA-co-St)1H NMR 谱图见图3。通过比较δ=6.8,7.1 下的苯基质子和δ=4.0 下的亚甲基质子的峰面积确定共聚物的组成。从图3 A 可看出,NNFA 中的氢原子在点g 的δ=4.0,而St 中a 和b 点上氢原子的δ=6.5 ~7.2[14]。g 点和a,b点的峰面积和等于增稠剂中两个单体的摩尔比,其他增稠剂的单体摩尔比通过相同的方式获得,如图3 B ~D 所示。
表3 增稠剂P(NNFA-co-St)的分子量及摩尔比Table 3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molar ratio of the thickener P(NNFA-co-St)
图3 增稠剂P(NNFA-co-St)的1H NMR 谱图Fig.3 1H NMR spectra for P(NNFA-co-St) thickeners.
图4 为5 种增稠剂在高压CO2中的浊点压力。从图4a 可看出,5 种增稠剂在高压CO2中的浊点压力随增稠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浊点曲线还反映了St 含量对浊点压力的影响。随St 含量的增加,增稠剂的浊点压力增加。因此,增稠剂中St 含量对溶解能力的影响大于增稠剂本身含量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增稠剂中引入St 基团会降低共聚物与CO2的相互作用,使增稠剂与CO2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降低共聚物的亲CO2性,降低增稠剂在CO2中的溶解能力。从图4b 可看出,随温度从298.2 K上升至318.2 K,5 种增稠剂的浊点压力平均增加了约10 MPa。因此,温度对增稠剂在高压CO2中的溶解度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CO2特性变化有关,当温度升高时,CO2的密度和介电常数降低,因此溶解度降低。为了抵消CO2溶解度下降的影响,必须增加压力以增强增稠剂与CO2的相互作用[15-16]。
图5 为5 种增稠剂-CO2溶液的相对黏度。尽管St 的引入增加了高压CO2中增稠剂的浊点压力,但图5a 所示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含St 的增稠剂均表现出比PNNFA 更好的增稠能力。在增稠剂含量为5%(w)时,增稠剂P(NNFA0.715-co-St0.285)可将CO2的黏度提高233 倍,但增稠剂对CO2的增稠能力并不随St 含量的增加而单调递增,而是存在着最佳值(图5b)。这是由于增稠剂在流体中交联,CO2填充于聚合物的网状结构中,显著降低了CO2的可运动性。St 基团的引入,通过π-π堆积形成有效的分子间聚集,从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显著提高了CO2的黏度。PNNFA 由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无法形成致密的空间网状结构,因此增稠能力较弱;而过多的St 基团会产生更多的分子内π-π堆积现象,降低分子间的聚集程度,削弱了增稠剂的空间网状结构,因此P(NNFA0.528-co-St0.472)的增稠能力低于P(NNFA0.715-co-St0.285)[17]。
图4 增稠剂在高压CO2 中的浊点压力Fig.4 Dependence of cloud point pressures of the thickener-CO2 solutions.
图5 增稠剂-CO2 溶液的相对黏度Fig.5 Dependence of relative viscosities of the five thickeners in CO2.
图6 为增稠剂-CO2溶液的相对黏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情况。从图6a 可看出,增稠剂-CO2溶液的相对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溶解度降低,共聚物链卷曲且流体力学尺寸变小,因此分子间聚集程度降低,增稠能力减弱。从图6b 可看出,增稠剂-CO2溶液的相对黏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在较高的压力下,CO2的溶解能力增强,且共聚物链在溶液中的拉伸程度更大,更大的流体动力学尺寸使共聚物链分子间聚集程度增加,因此产生了更强的增稠能力[18]。
图7 为增稠剂-CO2溶液驱替模拟油的采收率情况。以增稠剂P(NNFA0.715-co-St0.285)为驱替相。实验收集出口处模拟油,根据油的质量及体积计算模拟油采收率。由于预混合装置压力上限的限制,故加入3%(w)乙醇作为助溶剂,降低驱替相体系浊点压力。由图7 可知,加入3%(w)乙醇的CO2驱替模拟油的采收率与纯CO2驱替差别较小,因此认定加入的助溶剂乙醇对驱替效果影响可忽略。使用5%(w)增稠剂增稠后的CO2驱替采收率可达80%左右,显著高于纯CO2驱替,可见黏度对CO2驱替的影响十分显著。这是由于25 ℃时模拟油的黏度为150 mPa·s,而CO2的黏度仅为0.096 mPa·s,两者有显著差异。此时CO2的流度比约为1 500,驱替时出现黏性指进现象,驱替效果较差。对于增稠剂-CO2溶液,添加5 %(w)增稠剂时,相对黏度为提高233 倍,因而模拟油采收率显著提升;而添加1%(w)和3%(w)增稠剂时,模拟油采收率也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CO2驱替分别提高了5%和14%。这是由于较高黏度的CO2流度比更小,黏性指进现象明显减弱,同时更易进入细小孔道中,将孔壁和支路的模拟油驱替出来,提升驱替效果。
图6 增稠剂-CO2 溶液的相对黏度随温度(a)和压力(b)的变化曲线Fig.6 Dependence of relative viscosities of the thickener-CO2 systems on temperature(a) and pressure(b).
图7 增稠剂-CO2 溶液驱替模拟油采收率随注入量(a)和相对黏度(b)的变化曲线Fig.7 Dependence of simulated oil recovery of thickener-CO2 solution on injected volume(a) and relative viscosity(b).
1)合成了5 种不同组成的P(NNFA-co-St)增稠剂,通过浊点压力测试和相对黏度测试评估了增稠剂在高压CO2中的溶解性能和增稠性能,当St 含量为28.5%(x)时,增稠剂的增稠性能最佳,CO2溶液的相对黏度提高了233 倍。
2)驱替实验表明,使用增稠剂后CO2驱替模拟油的采收率显著高于纯CO2驱替,添加增稠剂后可以明显改善纯CO2驱替时的黏性指进现象,有效提高采收率。随着增稠剂含量的增加,增稠剂-CO2溶液的表观黏度增大,模拟油的采收率也增大。使用5%(w)增稠剂增稠后的CO2驱替采收率可达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