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角度巧对比,概括分析易解题
——浅谈文言文“概括和分析”题的选项与原文比对的五个角度

2020-11-16 01:42山东韩玉真刘金山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吴起原文选项

山东 韩玉真 刘金山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概括和分析”(或“概括与分析”“理解和分析”)题是每年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考查。其“不正确”项的设误角度常常涉及概括、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作答时需要结合原文比对分析,难度偏高。基于此,笔者总结出五个比对角度,可供同人参考。

一、比对人物

比对时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重点关注选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同时,还应掌握常见的错误类型,避免踏入“陷阱”。常见错误类型如下:

1.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乙事件结果。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2题B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对照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二、比对关系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常见错误类型如下:

1.改变因果。选项将原因表述成结果,或将结果表述成原因,或强加因果,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等。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12题C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对照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可知,吴起逃往楚国的原因是“(公叔)害(忌恨)吴起。吴起惧得罪”,而不是“他深表不满”。又如2016年全国卷Ⅲ第6题C项“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对照原文“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由此可看出傅珪离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权贵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的请求,而不是“他仍坚持离职”。

2.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如2018年天津卷第12题C项“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对照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由此可知,作者对四人并没有批评之意,只是将他们各自为郡时的实际情况做了说明,选项笼统地表述为“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是不正确的。

三、比对关键词语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常见错误类型如下:

1.曲解文意。选项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之一。例如2019年江苏卷第6题D项“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原文为“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说明汤显祖家贫,而不是“三月份”。又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6题C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对照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这里“使谕以指意”的意思是:派他(赵滋)前去告谕旨意。“使”作为一个多义词,此处是“派、让”的意思,而选项曲解为“使者”,造成错误。

2.归纳不全。即选项对主要信息的概括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例如2017年山东卷第12题C项“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对照原文“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可知自“太清之乱”至“太建五年”,谢母先出家于宣明寺,后受谢贞族兄谢暠将近二十年的供养,那么谢贞奉养母亲是有间断的,所以选项中“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以偏概全,导致选项与原文矛盾。

四、比对时间、地点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之类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常见错误类型如下:

1.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选项往往故意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2题C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对照原文“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而“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在后,选项时间顺序颠倒。

2.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例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6题D项“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对照原文“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明明是“大盗至钧州”,即大盗到了钧州,而选项故意颠倒说成“也不去钧州”。

五、比对添加或删减的内容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常见错误类型如下:

1.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例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2题D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对照原文“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其中“旋踵”意为退缩,涉及任峻的句子可理解为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督察惩治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可知选项中“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是没有依据的。又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12题A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对照原文“(契丹使萧禧)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可知,“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于文无据。

2.以偏概全。对原文或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12题C项“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对照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与原文相矛盾。

为了考生简单易操作,可将以上五个角度——十种常见干扰项涉及类型简记为:

看人切忌张冠李(戴),

误解形象常涉及;

对比关系明因果,

事件杂糅需清理;

关键词语易曲解,

归纳不全漏信息;

事件发生有时、地,

时间颠倒空错置;

任意添加无中有,

漏掉信息偏概全。

猜你喜欢
吴起原文选项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吴起采油厂提前8天完成248.2万吨原油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