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寇玉菊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部分的得分往往成为高考语文的“拉分王”,因此也常常成为教师和考生关注的重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综观近三年全国卷的选材,其中仅2017年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和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属于散文,其余皆为小说。小说选材的范围非常广泛,或以现实主义为主,或回归经典,或中外结合,或于传统中创新,或主题鲜明,或时代特征显著。在复习备考时,师生应尽量兼顾各种内容,考生考前要做到心中有数,考场上才能从容不迫,条分缕析,高效作答。
笔者也从近两年的考题中,发现了一种新题型正悄然兴起,它打破小说的常规命题,打破教师和学生的复习套路,增加了小说答题的难度。笔者暂且将这种题型命名为“关系型”试题。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9年全国卷Ⅰ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三道题的共同特征都是从相反或相关的两个词语出发,探究小说在某些方面的特点或关系。这种“关系型”试题出现在近两年高考的三套全国卷中,师生在备考时应多加关注。
那么,就“关系型”试题而言,是否有复习的规律呢?如何复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呢?笔者就高考小说阅读中“关系型”试题的备考谈谈复习建议,以期就教于方家。
“关系型”试题看似是新题型,但只要仔细分析题干,便会发现它真实的“面貌”。它很可能是新题型掩盖下的常规问题,即常式与变式的问题。笔者以三道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示例1:(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归为“作用”类题目。此题的“常”是考查“叙述方式的好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包括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这些都是复习的必备知识点。此题的“变”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考生应结合叙述方式,围绕“历史与现实”这个切入点去思考。
示例2:(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探究能力,题型比较新颖。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幻小说”“科学”“幻想”等词语。此题的“常”是考查“科幻小说”的特点,通过小说的分类复习,考生对科幻小说的特点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此题的“变”是需要在科幻小说的特点中去选择、组织“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科学”与“幻想”的关系不能脱离“科幻小说”,试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示例3:(2019年全国卷Ⅰ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小说文本的基本特征包括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元素。此题的“常”是考查小说的文本特征,“变”是“故事”与“新编”的角度,这也与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暗合。
因此,考生只要能逐字审题,关注题干信息的“常”与“变”,就能够“旧瓶装新酒”。而且通过以上三道题可以看出,这种考题都与小说的文体特征密切相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命题指向”中有如下表述:“‘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而“关系型”试题属于阅读鉴赏中的综合性考查题目,有一定难度。考试命题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更需契合文本特质。一个好的阅读文本,应该有明显的特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明了重点、难点,会产生自然的感悟、疑惑。而读者的这些阅读体验也正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也就有可能成为命题的方向。2018年全国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赵一曼女士》中“历史”和“现实”这一对关系型词语构成特殊的阅读视角,理当成为命题者与考生关注的重点。这篇小说区别于一般的小说,一般的小说的内容多为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有意塑造出来的。但这篇小说中的人物赵一曼女士是真实的,小说中间还穿插着史料。由此来看,这道题的设置完全在情理之中。
笔者以《赵一曼女士》为例解析如何细读文本,厘清两个关系型词语——“历史”与“现实”。基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笔者以表格形式整理其内容及作用:
叙述角度具体内容历史小说大部分篇幅都是直接讲述赵一曼的故事,具体经过为:被捕—受到严刑拷问不屈服—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策反董警士和女护士—策划出逃—再次被捕—被枪杀现实第一段:从现实中赵一曼住过的医院切入,由此翻阅赵一曼的资料,从而引出对赵一曼故事的叙述,“真实”与“虚构”交织第五段: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点明赵一曼精神的影响第十段:《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介绍了赵一曼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是下文描述其逃走和被害情节的依据,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十九、三十段:赵一曼纪念碑的环境描写以及作者与老人的对话———环境幽静,松树环绕,简单的白描表现后人对先烈的敬仰和铭记。赵一曼不仅具有历史形象,还具有现实形象第三十一段:赵一曼写给孩子的遗书不仅表现出赵一曼作为军人有着无畏牺牲的精神,而且表现出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不舍和疼爱,使其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笔者较为详细地厘清了小说所展示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容,并比较清晰地表现出其作用,这为题目的准确作答做了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在叙述“历史”(赵一曼的故事),可以从整体把握;而“现实”则分散在叙述“历史”的段落之间,需要考生分条陈述其内容及作用。
一般来说,命题者命题和拟写参考答案都需要遵循文本特征,这样平常的教学才能有方可依、有章可循,才不容易导致教考分离。
细读《赵一曼女士》并拟出表格以后,我们不妨基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从小说答题的关键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环境描写、艺术手法、阅读效果(读者)等方面着手,去分析这道题的答题要点。例如:
人物形象方面:文章既直接描写了历史中的赵一曼,又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描写,侧面描绘出赵一曼的形象。如第三十段通过现实中“我”与老人的搭讪,侧面表现出赵一曼仍被人铭记。第三十一段提及赵一曼写给孩子的遗书,不仅表现出军人赵一曼无畏牺牲,而且表现出母亲赵一曼对孩子的不舍和疼爱,使赵一曼的形象更加丰满。
故事情节方面:历史与现实交织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如第十段《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是下文描述她逃走和被害的依据,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思想方面:历史与现实交织,使赵一曼的形象不仅停留在历史中,更有丰富的现实意义,突出对赵一曼的敬佩与对赵一曼精神的赞美。
阅读效果方面:文章第一段以“现实”开头,然后引入对“历史”的描绘,二者互相印证,显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第十段的文献资料和第三十一段的遗书,也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历史与现实交叉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从而产生共鸣。
通过以上的分析整理,基本能得出此题的参考答案:
(1)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
(2)人物形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主体思想: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4)阅读效果: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能吸引读者阅读,从而产生共鸣。
教学中,教无定法,教又有法。高三的学习时间紧张、有限,题海战术固然有一定效果,但教师、学生在复习某一类文本、某一类题型时,都应做到心中有“法”。
小说的种类很多,出题的方式也千变万化,针对不同的文本,也有一定的命题规律。如乡土文学或地方文学或某些特殊作家群需要关注其语言特点;特殊视角的作品需要关注其描写视角等。作品的对象是读者,读者在初读作品时往往会灵光一闪或者对作品的特点产生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契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根据各自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编写试题,然后拟写答案,互相补充,最后评选出优秀的试题和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形成阅读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意识,当学生阅读一篇新的文本时,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提问方式,这些也许就是新题型的先兆。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时,学生就命制出了“分析小说中真实与想象的关系”这一试题,而这一试题恰好与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主观题考查的“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暗合。可见,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与命题者的阅读感受是具有一致性的。
当然,师生出题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猜题,而是激发学生阅读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意识,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优化复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