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娇,杨敬江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青年汽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绩效提升,还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知识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第一资源,能否快速有效地被整合运用与企业绩效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联盟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联盟内部,不同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和成员间的协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作为互惠共生的企业组织,企业联盟对于联盟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知识交换也大有帮助,其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就是企业成员间通过交流而互相促进的知识共享过程。因此,通过知识共享来提升企业联盟知识资源的集聚和有效运用也是知识协同创新的过程[2]。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知识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例如,储节旺等[3]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运行保障措施。崔蕊等[4]以吉林省光电子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框架与协同机制,并提出运行策略。闻波[5]研究发现,社会化网络对知识协同和开放式创新有着显著的正面作用,而知识协同对于开放式创新又具有重要影响,并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李向东等[6]研究发现,互动承诺、互动能力及互动关系对产品创新绩效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知识协同在互动导向三个维度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虽然学术界通过不同角度对知识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做出了探索,但对于企业联盟的系统研究仍较少,且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此问题展开的研究尤其缺乏。
基于此,本文从知识协同的角度,将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细分成管理创新绩效、技术创新绩效两方面,知识协同细分为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并以此设计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动力学软件进行仿真及灵敏度检验,分析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试图丰富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并通过提升联盟企业知识协同能力为企业创新绩效提供方向指引。
知识协同的概念是应提升企业或组织的效益而生,基于知识协同和其他组织行为可以对效益提升产生显著的影响。学术界对知识协同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大体上分为3个方面:1) 知识协同对知识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知识是提升组织创新绩效的基础资源,最大地发挥知识协同作用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2) 知识协同是与时间相作用的非静态过程,其过程离不开企业或组织每个成员的行为特点,企业或组织的整体知识协同效应与每个成员的互动交流相关;3) 知识协同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依托,作用于整体的知识协同效应大于每一位成员的单独进步程度。
关于知识协同的属性研究,大多从过程及结果的角度进行。根据知识协同的过程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机会发现、分享协同、活动协同及交流研习等4个方面;依据知识处理过程再进行细分,可以分为知识获得、分享、转移、融合、创新及运用6个方面。对于联盟企业或组织,知识协同在资源角度、战略角度、组织角度和制度角度均有涉及。胡媛媛等[7]以知识链为研究对象,将知识链协同效应分为主体、机制及知识3个方面。张省[8]将知识链知识协同机制的参量确定为知识需求、知识共享及联盟弹性。章颖华等[9]认为,知识协同是行为主体、知识客体和环境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状态。周永红等[10]认为,以共享主体为前提,则应从共享意愿、层次、范围、机制等角度进行共享模式的分析。本文基于知识协同过程的角度,以准确发现协同机会为前提,将知识协同过程分成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3个方面。
知识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创造,同时来源于外部获取。战略联盟可以使联盟成员间实现知识流动与共享便利,以资源积累来壮大各成员的竞争力并扩大市场份额。对于规模及竞争力处于市场中下游的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意义尤为凸显。首先,联盟对成员间的共享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企业能够通过协同效应实现技术创新,并增加自身的经营效益;其次,联盟会激发成员的竞争主动性,成员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会尽其所能进行内部创新,从而对创新绩效产生正面作用;此外,由于联盟企业成员在管理、经营模式及研发侧重上各具特点,会刺激企业成员创新动力,增加其创新研发占据的份额;最后,由于成员企业进行创新的形式不同,联盟整体效用可以刺激企业成员获取整体资源,不断调整自身的创新方向,有利于各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创新行为与联盟企业创新绩效息息相关,是反映联盟企业是否能实现创新绩效提升的现实依据。本文参考已有研究,从技术及管理的角度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研究,具体变量划分及含义如表1所示。其中技术创新绩效包含专利及产品而引发的绩效提升,管理创新绩效包含与技术无关的多种创新行为的总和,其中管理创新占据大部分份额。
表1 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变量划分及含义Table 1 The variable division and meaning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lliance Enterprises
联盟企业的创新绩效可从联盟企业的管理及技术两个角度划分。其中,管理创新绩效与管理创新相关,联盟企业的创新主动性对管理创新具有直接影响;而由于新产品绩效及新专利绩效是联盟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联盟企业的创新主动性通过是否生产新产品而对新产品绩效产生影响。知识协同包含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和交流研习3个方面。在联盟企业的关联程度激励过程中会准确发现协同机会,在准确发现协同机会之后,会对联盟企业成员的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3个方面产生作用。知识活动协同受市场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及压力的作用,知识互惠协同受知识互惠主动性、企业理念和基础建设的影响,交流研习受联盟企业成员间信任承诺的影响。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的多重作用,会激发知识转移活动。而在知识创新活动、知识转移活动及知识失效量的多重影响下,知识存量会受到影响,进而会直接作用于联盟企业创新活动。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设计了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Figure 1 Causality model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lliance enterprises based 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为了科学有效地模拟实际作用过程,本文假设:1) 联盟企业创新绩效是内部循环的封闭系统,是在积累作用下持续而渐进提升的;2) 本文模型构建以知识协同与联盟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互动影响为落脚点,剔除了联盟外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根据因果关系,说明对应的影响流程,如图2所示。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流程包含状态变量及流率变量,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实际概念,增加了相应的辅助变量及常量,具体变量设置如表2所示。
参考杨陈等[11]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综合上述变量关系构建方程,如表3所示。
基于设计的系统方程,通过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进行初始化仿真模拟,用以检验模型设计是否科学有效。在此选取管理创新绩效、技术创新绩效、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创新主动性、知识存量、知识转移活动等变量进行仿真模拟。以月为单位,管理创新绩效、技术创新绩效及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以万元为单位,创新主动性、知识存量及知识转移活动也用市场价值来量化,均以万元为单位,进行为期5年的趋势仿真模拟,根据结果检验所设计模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仿真模拟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影响流程Figure 2 Impact process
表2 变量设置一览Table 2 List of variable settings
表3 变量方程Table 3 Variable equation
由图3可知,1) 随着时间线的延长,基于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和交流研习的综合影响,知识转移活动的曲线呈不断提升趋势。但在模拟初期的较短时间内,知识转移活动的活跃度较低,明显看出在第36个月之后,知识转移活动的提升速度逐渐变快。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企业联盟的初级阶段,各企业间的交流较少,关系欠牢固。随着时间的延长,联盟企业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加,带动了知识转移活动的活跃。2) 知识转移是知识存量的重要来源。随着知识转移活动的活跃,知识存量呈现出对应的提升趋势。3) 基于创新主动性的提高,各成员企业为提升管理及技术两方面的创新绩效,逐渐增加投入,进而引发总体创新绩效呈现逐步提升趋势。4) 对于创新绩效,从曲线整体趋势来看,前期提升的速度较慢,后期增速明显。因为前期的联盟时间较短,资源互动较少,随着各成员企业交流的增加,整体创新绩效提升。可以看出,联盟企业的知识协同作用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显现。当知识协同具有可发挥的空间后,会逐渐作用于创新绩效,并且随着知识协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提升,会逐渐引发联盟企业整体创新绩效提升速度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5) 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创新绩效来看,在短期时间内创新绩效增长速度均较慢,这是因为管理活动的变化及创新产品生产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的创新效益有限,并且管理活动的变化及创新产品生产有可能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运作后才能发挥效用,进而带动创新绩效的提升。综上,本文设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现实模拟较为合理,有效性良好。
图3 仿真模拟结果Figure 3 Simulation result
灵敏度检验是指通过对所设计模型中的某些参数及重要参照点进行不同设置,来检验基于该参数及重要参照点的改变而引发的对系统的作用变化。根据所设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等3个方面检验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变化。
与知识活动协同有关的常量是市场需求及市场压力,对整体系统的其他参数不做改变,将市场需求及市场压力的数值分别设置为0.1、0.2,得到曲线C1;分别各加0.2,即为0.3、0.4,得到曲线C2;分别各加0.4,即为0.5、0.6,得到曲线C3;分别各加0.6,即为0.7、0.8,得到曲线C4。灵敏度检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得,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压力对知识活动协同具有积极作用,知识活动协同的提升对知识转移活动有正面影响,进而引发了知识存量的提升,从而带动了联盟企业创新主动性的提升;而创新主动性的提升引发联盟企业整体管理及技术2个方面创新绩效的相应增加。上述结论说明知识活动协同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线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明显。
与知识互惠协同有关的常量是知识互惠主动性、企业理念及基础建设,对整体系统的其他参数不做改变,将知识互惠主动性、企业理念及基础建设的数值分别设置为0.2、0.1、0.3,得到曲线C1;分别各加0.2,即为0.4、0.3、0.5,得到曲线C2;分别各加0.4,即为0.6、0.5、0.7,得到曲线C3;分别各加0.6,即为0.8、0.7、0.9,得到曲线C4。灵敏度检验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得,知识互惠主动性、企业理念及基础建设的综合影响对知识互惠协同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提升知识转移活动的活跃度,知识存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引发联盟企业创新主动性的提升。基于创新主动性的提升,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创新绩效将增加,从而引发联盟企业整体创新绩效呈现逐步提升趋势。但是对于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会立刻显现,随着联盟时间的增长,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速度才逐渐明显。
与交流研习有关的常量是信任及承诺,两者对联盟企业的交流研习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对整体系统的其他参数不做改变,将信任及承诺两个常量的数值分别设置为0.2、0.1,得到曲线C1;分别各加0.2,即为0.4、0.3,得到曲线C2;分别各加0.4,即为0.6、0.5,得到曲线C3;分别各加0.6,即为0.8、0.7,得到曲线C4。灵敏度验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得,信任及承诺数值的增加,使得交流研习在逐渐提升,进而带动了联盟企业创新主动性及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创新绩效的提升,从而引发了联盟企业整体创新绩效呈现逐步提升趋势,虽然初期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联盟时间的延长将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
图4 知识活动协同的灵敏度检验结果Figure 4 Sensitivity test results of knowledge activity collaboration
图5 知识互惠协同的灵敏度检验结果Figure 5 Sensitivity test results of knowledge reciprocal synergy
为研究知识协同与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本文设计构建知识协同下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对应的仿真及灵敏度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基于知识协同的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现实模拟较为合理,该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设计具备有效性;知识协同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知识协同中的三元素,即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均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如市场需求、市场压力、知识互惠主动性、企业理念、基础建设、信任及承诺等的综合影响,知识协同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不会立刻显现,而是随着联盟时间的延长逐渐呈现出较明显的提升趋势。
图6 交流研习的灵敏度检验结果Figure 6 Sensitivity test results of exchange study
1) 对于联盟企业而言,应充分认识到知识协同的重要作用。联盟企业的成员要制定长远的合作规划,提升合作交流频率,使知识资源得到充分的流动及共享,进而惠及每个成员企业,这样才能促进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同时,要建设联盟企业线上及线下的合作互联网络,为企业成员的知识及资源交流提供更加便捷且健康的服务平台。各企业成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现有知识存量并进行长远规划,根据企业联盟的整体目标进行适合自身条件及规划的调整。此外,还应积极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从而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实现整体绩效提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联盟企业的整体知识协同水平,也有利于企业联盟的长远发展。
2) 联盟企业各成员应不断增强知识活动协同、知识互惠协同及交流研习这3个方面的互动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提升主动性,准确抓住与其他企业的交流机会,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交流模式,不断提升互动水平,进而全面提升知识协同作用的发挥潜力。
3) 鼓励联盟企业共同负起提升知识协同效果的责任,不断提升成员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合作黏性,在互动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从知识协同中得到的优势提升自身创新绩效,为自身及企业联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