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试题的设计视角及其教学启示

2020-11-15 08:58广东戴何明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长三角

广东 戴何明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土资源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即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当前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优化城镇布局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以“城市群”为背景的内容,特别是江苏卷高考地理试题,多次出现“城市群”的综合题。本文探讨“城市群”试题的设计视角,以期为教学与复习备考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考查

【例1】(2019年全国卷Ⅱ,1~3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按照箭头的方向,第1题“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除了上海、南京、合肥外,还包括杭州、苏州、宁波,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通过读图发现,多数城市并非沿长江分布或集聚长江口,也并非都处于沿海位置,自然也就无法得出海港规模大的结论。换言之,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化协调水平与城市等级的密切联系。

2016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对原来“15+1”的长三角范围进行了重新调整,最终形成涵盖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26个城市的空间集聚格局,其目的是为了将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第2题考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设问部分已明确提到“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包括盐城、滁州、池州、安庆、宣城,这些新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与上海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关系。因此,基于城镇化协调水平类型空间差异的视角,新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江苏省盐城和安徽省的大多数城市在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只有不断提高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才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均衡性与集中性通常是用于描述地理事物整体分布特征,对称性存在的前提是有明显的参照物,这些都与题设的“以上海为核心”不符合。

第3题“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包括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升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升为Ⅱ型)与舟山(由Ⅳ型升为Ⅲ型),这些城市多数与上海空间位置邻近。由于城市等级不同,职能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是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与上海的性质不同,产业部门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核心城市的发展,与其他城市产业合作,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水平。该题也可以理解为考查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空间邻近,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协调发展水平上升。

2014年江苏卷第28(3)题“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侧重考查周边城市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的差异。该题呈现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略)和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如下图)。

上图来源于论文《“大都市阴影区”嘉兴市的形成机制解析——兼与苏州市的发展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14年第1期)中的图3“1980—2010年上海、苏州、嘉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变化态势”。设问中的“首位城市”是指上海市。

从距离上看,苏州和嘉兴同处于上海约100 km的经济辐射范围之内,两市拥有极其相似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交通等条件。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两者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基础。

【例2】(2018年江苏卷,29题)(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图1

图2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与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的空间格局。据空间结构规划略图,成渝城市群形成了由“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级城市”与“县(市、区)”组成的城市等级体系,可以说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且有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由城镇人口统计图可以看出,除了两大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外,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不多。这反映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规划》中的表述是“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不够”,也就是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另外,成都、重庆与其他小城市之间缺乏交通联系通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即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二、城市群产业发展的考查

1.城市群优势产业的判断

【例3】(2019年江苏卷,28题)(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答案】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结合材料中资源条件的描述,对当地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进行判断,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与当地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相关,即立足独特的农牧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乳、肉、绒、薯、林果、蔬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考查

【例4】(2014年江苏卷,28题)(节选)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答案】①⑤⑥

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是上海市。与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相比,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最高。早在2011年上海市就提出优化空间布局,以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的现代服务业来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2009年浙江卷第37(1)题通过呈现某区域内三座城市各产业的年产值情况,引入产业区位商的计算公式,给出其中两个城市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要求考生计算第三个城市三大产业的区位商,并利用计算结果确定三大产业在理论上分别向哪座城市集聚。

三、城市群建设措施与作用的考查

不同的城市群由于区位条件与发展现状不同,城市群的建设措施也不尽相同。以下是关于呼包鄂榆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考查:

试题年份设问参考答案2019江苏卷,28(4)题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2018江苏卷,29(4)题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2014江苏卷,28(4)题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城市群建设的共同点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完成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等。

四、教学启示

1.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试题设计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的名称和空间范围发生了变化,城市群的数量也在不断调整。2015年全国确定的19个城市群中,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也只有几个。城市群的建设关乎国家城市化发展,随着地理学关于城市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群被作为试题的案例。上述分析表明,城市群规划文本相应的研究论文与试题的设计关系密切,对解读试题有较大的帮助,是学习城市群内容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与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可以在对教材中城市与城市化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适当选择规划文本的部分内容,例如图像、表格等资料,结合相应的研究案例,对已有试题进行拓展,来加深对原有试题的理解。或者以某个城市群为主题编写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2.钻研课程标准,把握试题设计的方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尽管没有明确出现关于城市群的内容标准,但是有以下内容要求是与城市群相关的。综合来看,关注与钻研这些内容标准,有利于把握和理解城市群试题设计的方向。

地理必修2新增的内容标准: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刘云刚教授认为,尺度重组是解释当前国家、城市等地域组织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工具媒介。城市群规划就是尺度重组的一种体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群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是试题设计的宏观背景。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模块新增的内容标准: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大都市”可以理解为构成城市群的多个城市和城镇中的超大或特大城市,是地区经济的核心,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模块新增的内容标准: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分工协作也与产业结构变化有关,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关系,既是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也是试题设计的关注点。例如2010年上海地理第30~33题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制造业主导行业变动情况为背景,考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同构的问题。上海市的制造业优化与升级带动了江苏与浙江的制造业优化与升级。该题组的素材来源于论文《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同构问题再考察——基于雁行模式的视角》(经济地理,2010年第30卷第2期)。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模块新增的内容标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城市群规划与“一带一路”紧密相关体现在:“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扩大成渝城市群开放新优势;“一带一路”建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扩大开放搭建了广阔平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域等。

猜你喜欢
成渝城市群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