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来国庆纪念日中的符号和形象

2020-11-15 21:36:16文红玉
社会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纪念日仪式民众

文/文红玉

符号和政治符号

符号首先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对其进行概念描述可追溯至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把符号看作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符号作为整体则是所指和能指的统一。”后来人们开始把抽象概念用形象的符号展现出来,以此拉近学术与大众的距离,这涉及到诸多领域,如文化符号、经济符号、政治符号等。“当人们试图表达某种不能被直接触摸的、抽象的、看不见的实在的伦理存在的时候,符号就产生了。用‘可见之物质’表达‘不可见之精神’是符号的本质。用具体的物质表达抽象的精神,以熟悉的形象传达难言的感情,借‘可见的物质’象征‘不可见的精神’,使‘复杂的伦理’变为‘简单的约束’,这些就是‘符号’的全部意义和社会功能。”

符号超越了其本身可见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本身,更多是其蕴含的意义和指代的隐藏特征。迄今为止,人类是唯一会使用符号的生物,可以说人类是“符号化动物”。

政治符号是符号子系统中的一种。当某一符号携带政治信息时它就转变为政治符号。政治符号同样是由“能指”和“所指”这两个层面构成。“能指”即政治符号的物质外观或符号的形体,“所指”即政治符号的价值内涵或符号的内容,也就是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意义”。政治符号的重要性对任何一个已实现现代化或正在谋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均不能被漠视。事实上,所有国家均对政治符号的运作异常关注,小到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穿着打扮,大到一个国家的本国定位、政策走向等,均是各国着力构建政治符号的途径。

本文以新中国70年来的国庆纪念日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符号的内容包括:行为符号、物件符号、声音符号和语言符号。对我国而言,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定期展现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种政治符号如井喷一样出现,集合了政治符号的各种展现形式。从形式上看,国庆纪念日构建了一个“文化璀璨、国力强盛、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记忆;从内容上看,国庆纪念日天然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二者互相结合,共同强化了大国崛起的国家形象。

新中国70年来国庆纪念日的符号展现

1949年以来,每年的国庆节既是一个休闲节日,也是一个政治仪式,同时扮演着政治符号的角色。早在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即颁布《国务院、政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办法首次明确规定将每年10月1日确定为与传统春节、国际劳动节等量齐观的节假日。新中国70年来,每年的国庆纪念日均有形式多样的展现形式,除全民放假之外,官方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塑造着民众对国家高度政治认同的生成。在诸多展示活动中,国庆节已超越节假日本身被赋予了政治符号的功能,其仪式是通过一系列象征物来表达的。

(一)行为形式的符号: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

由于是节假日,国庆纪念日完成了官方主导和民间配合的完美结合,政府也刻意通过一些行为形式增强民众的集体记忆,其中国庆阅兵就是彰显成就的主要符号。从1949年开国大典到1959年国庆10周年纪念,均有国庆阅兵的呈现,这一程序已持续了11年。到了1960年9月,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基本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一年一次的国庆阅兵模式进行改革,将其阅兵频率进行缩减,基本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这也成为1959年以来我国历年国庆庆典的惯例。除1979和1989两个特殊年份以外。

数次阅兵虽然规模、主题不尽相同,但作为典礼的仪式很好地完成了同历史的承接(新中国开国大典),此为回顾性评价;其开创性地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期许,此为民众获得感的满足并由此形成现场评价;同时,由于民众主动参与到观看阅兵表演和亲身融入群众游行之中,这样就将国庆纪念日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新中国70年来每过10年举行的阅兵和游行就是通过这种规范仪式让所有民众体认到深刻的国家在场,由此也增加了民众的国家荣誉感和认同感。

(二)物件形式的符号:主题花坛和人物画像

70年来每年国庆纪念日期间天安门均有不同主题的花坛展示,通过大手笔主题花坛和特色花车展示,一个强大的、取得伟大成就的国家形象跃然出现。

人物画像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位领导人物的展现。具体来看,1949年开国大典是人海狂欢,民众齐喊“毛主席万岁”是此时期的主要声音表达;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国庆阅兵后举行了群众游行,游行队伍簇拥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巨幅画像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三代领导核心的代表;到了2019年新中国70周年庆典上,游行群众高举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位同志的巨幅画像渐次前进。这些都是普通群众的朴实情感表达,通过表现政治人物符号的方式表达民众对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和对当下经历的现状的认同。

(三)物件和声音形式符号的结合:升旗仪式以及阅兵庆典中的音乐和礼炮

国旗、国歌和国徽都属可展示的政治符号,他们将抽象的国家用形象的符号展现出来,使国家具备了可主观感知、可形象触摸的外在实体特征。在诸多可展示的符号中,国旗的特征尤为明显。对中国人来说,五星红旗、天安门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国家独一无二的典型标志。在一个由不同国籍人们参与的公共场合中,只有国旗能鲜明体现每个个体的国家属性。也正是因为此,升旗通过庄严的仪式和一丝不苟的程序,配合着国人熟悉的国歌节奏,可以极大程度调动参与者的国家认同感。虽然天安门广场上每天均有固定化的升旗仪式,但是每年国庆节当天的升旗仪式由于时间的特殊性,民众自动将自己融入到特定的时间场域、地点场所,此时此景的酝酿发酵更能彰显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以及对国家历史发展、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回溯与展望。

(四)语言形式的符号:即文本展示,具体表现为统一编制的口号(阅兵口号和群众口号)、标语、领导人讲话和其他文字报道

标语和口号是典型的政治话语,传递着强烈的政治意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领导人讲话的作用。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权威机构或者说政治精英成为创造政治符号的能手。他们运用巧妙的手法、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塑造符合时代以及自身需要的政治符号。

总结来看,不同年代的国庆纪念日表达了不同政治内涵的变化。1949年,新国家的概念深入人心,28年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直接书写和刻画着建国记忆,“新中国成立日”在国庆纪念日中得到强化,形成共享的社会记忆并得以传承,于是开国大典本身亦成为一种政治符号,构成了民众的集体记忆。1984年是“文革”结束后首次举行全国大庆,在民众情绪低迷的情况下需要一套在视觉和听觉上均能产生直接强烈冲击力的政治仪式来表达国家意志和政党主张,引导民众朝着既定方向迈进,万众一心,凝聚力量,促进共识。1999年,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变化,并对中国和中国形象产生部分冲击,于是庆典用集体力量和集体行动来表达此时期的国家意志,构建有效的社会秩序,用三大历史人物画像强调历史传承,对内帮助民众理解政治信息,坚定政治立场,对外展示国家软实力,传播国家象征。到了2019年,新千年以来的近二十年时间我们成就斐然,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庆典激发了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愿望以及向着美丽新世界奋斗的憧憬和激情,这种对美好未来的展示同时塑造着民众的政治心理,此时的庆典在经济成就上的表达更为明显,高科技因素比比皆是,游行人群更为放松,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语言,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贯穿仪式庆典的始终。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强化:“我”形象和“他”形象

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如何把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从抽象的概念演化为形象的实体,让普通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对这个共同体深深的体认感,这就需要可展示的外部符号通过繁琐复杂的仪式彰显国家的存在,再通过文本构建、成就展示来强化国家的生命力,由此塑造出有形的国家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形象一方面是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是他者观感。对于前者来说,国家形象是一种自我体认,即我需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并为之不断努力,也就是国内民众对这一可见实体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后者来说,就是作为国家的我在别人(其他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这是一种外在形象评价,也就是国际形象。

(一)从国内形象来看:从集体记忆到认同生成

人首先是一个个体,个体有着独特的个体记忆,这种对以往过往和经历事情的回忆,强化的是个人身份。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一员,有阶层属性和相同的身份属性。这一记忆刻写是通过国内媒体报道带来的想象国家、创造国家、记忆国家的途径来完成的。

对于同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说,这一国家属性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经历了积贫积弱历史的中国人更能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国家身份的来之不易,所以才有了1949年全国上下的扬眉吐气。即便到了新时代的当下,集体庆典依然是社会团结的必要展现形式和诉求手段。只要国家这一共同体始终存在,那么庆典就可以为民众提供可展现的平台,与此同时,民众也“希望有意识地重复过去,在周期性庆典中找意义”。而每年的国庆节假日,细致入微、抽丝剥茧、娴熟老道的仪式制造方式使所有国家符号元素均扑面而来,直接唤醒的是国人的集体记忆,从时空层面无缝连接。从时间上来说,国庆节假日的仪式展演使时间瞬间回溯至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本能印象和反应。从空间上来说,无论是天安门广场现场参与的群众,还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观看网络转播、电视转播的民众,抑或是在全国各地放松心情的游客,都会将眼前及自己经历的一切归因于国庆节假日带来的效应。更多的人通过亲身参与到非主会场的国庆欢庆中感受国家的在场,这个国家日臻强大、这个国家给每个民众带来切实的荣誉感,这才是民众心目中的国家形象。国家将各类政治符号进行编码和重新编码,使其融入到民众的内心体验中,让他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同时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刻意为之起到了强烈的推动作用。国庆节假日期间,所有门户网站、有线电视频道节目和文字媒体所推送、转播和书写的全部是关于国庆节的话题,更不用说大型国庆阅兵时国内所有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全方位覆盖,任何一个个体都很难不受其影响。

共同的历史记忆、相同的直观感受、回顾性的历史评价和视线所及的现实性评价,在国庆节假日这一仪式展演中达到了高潮。媒体报道、网络直播、亲身参与(参与游行)、形象展示(主题花坛、标语口号)形成强烈对比,唤醒了集体记忆,将抽象的国家具象化,展现的是一个不断强大的国家形象,民众夯实此印象,进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和深深的认同感。每到此时,主流媒体对成就的宣传、普通民众视线所及能感受到的变化,全在每年的10月1日国庆纪念日时达到了顶点,在民众心中形成了恒久的不断强化的国家形象。即仪式唤醒记忆,记忆生成情感,情感养成认同。

(二)从国际形象来看:外界对中国国家整体形象的改观

在“他”形象的构建上,《时代周刊》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1984年是中国结束“文革”后的第8年,也是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后的第6年。诸多改革带来的是老百姓精气神的变化以及对国家深深的自豪和认同感。当时的《时代周刊》敏锐意识到这一点,当年4月30日的封面上所展现的画面就是一位青年男子手拿可口可乐饮料,笑容可掬地面对镜头。从装扮到笑容,再到手上的物品,无不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的样貌:开放的大门渐次打开,全新的生活景象缓缓拉开帷幕。

还是以《时代周刊》为例,2009年《时代周刊》上关于中国的主题寓意极为明显。在这一年,《时代周刊》以中国为主要关键词出现在封面上的次数是两次,两次封面通过截然不同的视角传递了相同的信息:即对中国强大的不容忽视。在8月的封面解说是:过去,这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命题,但是当全球经济深陷衰退不得自拔而中国却能独善其身时,中国又似乎突然间变成了“众望所归”。9月份,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代周刊》封面再次聚焦中国。封面以红五角星加上汉字“中国”,以“中国时刻”报道新中国60周年以来取得的惊人成就。无论是对中国的期许,还是对中国成就的赞叹,都彰显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形象的鲜活。

与此同时,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公布的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形象评价不相上下。同样的结论出现在我国的对外调查上。2018年1月5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中、英文版)在京发布。在此次的调查报告中,外界对中国的整体评价渐次上升,评价颇高,而无论是中国的内政还是外交层面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年的国庆纪念日,其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相同的价值指向:展现本国实力、鼓舞民众意志、凝练国家精神,以增强大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由于我国发展状况的阶段性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过去一穷二白到现如今富而强的过程,因此每一阶段的国家纪念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同质的,但历次国庆大典运用政治符号展现的国家形象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同时期的国家形象建构主体不同,从着重于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政党形象、社会形象再到现如今多种形象的展现;二是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也是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的政治独白,参与者仅限于在场民众,到现如今的多元参与,尤其是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使得离场人数倍增,同时人人都是传播主体的场域使国庆纪念日本身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呈几何状增长;三是国家形象展示内容上的多元化,现如今的国庆仪式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同时生动塑造了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当下中国,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乐于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等话语的频繁出现正是说明人们过多沉浸在纷繁的网络喧嚣中,过多和生活层面的衣食住行相纠缠,看似带来个人生活的绚烂,实则无暇也无意触及更深层次的心灵层面,也渐渐选择性忽视了国家层面。而每年的国庆纪念日通过庄严的仪式唤醒了民众的政治意识,超越了简单的70后、80后、90后之争,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感受变化,形成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庆纪念日不仅是休闲节日,更是政治符号。

新中国70年来,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民众的国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由此形成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和大国自豪感的过程。这其中,政府通过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合力塑造国家纪念日的政治符号功能,并由此产生了巨大功效。在仪式(国庆纪念日)这一平台上展现符号,符号借仪式的权威性和庄严性强化形象,最终形成国家“我”形象和“他”形象的强化。

猜你喜欢
纪念日仪式民众
纪念日
环球时报(2023-02-13)2023-02-13 09:12:51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25日?
源流(2022年10期)2023-01-29 06:41:30
烈士纪念日为何选在9月30日?
源流(2022年9期)2022-11-03 12:24:54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Talking strategies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结婚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