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三病区(四川 雅安 625000)
李文敏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最大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事实上在外力作用或者功能需要的前提下,膝关节也是最易发生骨折的关节之一[1]。临床上常规X线检查常常难以早期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或者使用其他检查手段确诊的骨折类型归类为隐匿性骨折,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主要以膝关节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临床症状,普通X射线检查难以发现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存在,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明确诊断,耽误治疗时机有可能留下退行性骨关节病后遗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2-3]。事实上膝关节骨折常伴有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囊内积血、积液等情况,MRI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对于水肿带常常掩盖骨皮质断裂的位置,MRI脂肪抑制技术图像质量高,依然可有效显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情况[4]。本组研究回顾收集了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9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应用MRI脂肪抑制技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报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收集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9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为(53.02±7.15)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9例,硬物碰撞13例,高处坠落9例,跌倒12例,其他6例。临床特征:有明确的外伤史,59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膝关节疼痛、肿胀,19例患者有固定的压痛点;发病至入院时间1~79h,首诊行X线检查,未显示确切骨折线,后行CT检查及MRI检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膝关节损伤;无其他严重疾病者;明确外伤史;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统肿瘤者;拒绝检查或未完成相关检查的患者。
1.3 方法
1.3.1 CT检查: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电流110mA,扫描层厚为5mm,重建厚度1.5mm,重建间隔1mm。患者平躺于扫描床上,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膝关节股骨髁上8cm至胫骨平台下方8cm,扫描后将数据传入电脑工作站处理,随后根据人体骨骼结构显像调整MPR图像,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斜面曲面成像及图像调整,明确显示骨折线走向,并对骨折范围进行确定。
1.3.2 MRI检查:检查设备为西门子公司1.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采取仰卧位,检查摘除患者身上所有影响扫描的金属异物,T1WI参数设置:TR/TE:600/20ms;T2WI参数设置:TR/TE:4000/100ms;STIR参数设置:TR/TE:200/90ms。分别采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扫描,参数设置:层厚0.5cm,间距0.3cm,矩阵256×256。脂肪抑制序列(STIR)参数设置:TR/TE:5000/102ms,TI95ms,4次激励,梯度回波序列TR/TE:400/16ms,FA:60,4次激励。
1.4 观察指标扫描完成后,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所有患者CT图像、MRI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得出结果均经2位资深医师共同讨论,当医师持不同意见时,最终结论以共同讨论结果为准,观察骨折位置、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等情况,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方法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比较CT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分别为88.13%、83.05%,MRI扫描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均为100.00%,MRI扫描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441、10.926,P均<0.05),详情见表1。
2.2 CT、MRI检查对不同损伤类型检出比较CT检查对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84.31%、90.32%、100.00%、MRI扫描STIR序列检查对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00.00%、95.65%。MRI扫描STIR序列对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81,P<0.05),详情见表2。
2.3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图像表现MSCT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或者伴骨折线影,移位骨折与局部骨质缺损吻合。MRI检查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表现为T1WI序列像呈片状不均匀低或者略低信号,T2WI序列像表现为高或者略高信号骨折线,本组研究中患者骨折线周围多见片状高信号水肿区域,部分患者表现为T1WI低信号带周围斑点状及小片状高信号,STIR序列像表现为明显高信号,边缘欠清晰,各序列像无明显的线样低信号或者略高信号。
膝关节损伤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常见的有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副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及时评估患者骨折情况对保障患者身体健康意义重大[5-6]。目前临床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主要检出方式为影像学检查,常见手段为CT及MRI检查。多层螺旋CT具有多排宽探测器结构,可同时获得多个层面和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扫描时间更短,在扫描完毕后,可对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重建,能够很好地显示骨折线走行方向、范围、累及结构[7-9]。在本组研究中,对比了CT及MRI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检出率,结果显示,CT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分别为88.13%、83.05%,MRI扫描STIR序列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均为100.00%。MRI扫描STIR序列检查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表明CT检查在发现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效能低于MRI,事实上与CT成像原理有关,CT对较小骨折且骨骼复杂部位显示清晰度不佳,且膝关节是人体最大关节,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检出率还会受到重叠结构的影响,加之患者可能合并软组织肿大,或者受到胫骨近端及股骨髁等粗大结构的影响,CT容易出现细微骨折漏诊或误诊情况[10-12]。
表1 不同方法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检出率比较[n(%)]
表2 CT、MRI检查对不同损伤类型检出比较[n(%)]
相对于CT检查,MRI扫描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改善图像质量,减少脂肪组织所引起的各种伪影如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等,有利于判断脂肪组织的存在,减少脂肪的高信号对膝关节病变的影响。本组研究中,MRI扫描STIR序列检查对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00.00%、95.65%,MRI扫描STIR序列对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证实MRI扫描STIR序列在观察隐匿性骨折损伤中优势较为明显。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表现为T1WI序列像表现为片状不均匀低或者略低信号,T2WI序列则为高或者略高信号,本组研究中患者骨折线周围多见片状高信号水肿区域,进入STIR序列后,则为明显高信号,边缘欠清晰,事实上脂肪抑制技术对MRI设备场强要求并不高,其优势在于偏中心部位的脂肪抑制效果佳,可以观察到CT不易观察的骨挫伤、骨髓水肿、隐匿性骨折,为临床检出隐匿性骨折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13-15]。
综上所述,应用MRI脂肪抑制技术能有效显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准确率、检出率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