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视域下的垃圾分类报道分析
——以上观新闻网“垃圾分类”专题网站为例

2020-11-14 18:14:14
声屏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新闻网框架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你是什么垃圾?”迅速成为2019年上半年全民热议的焦点话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刚刚起步。作为这场活动的见证者之一,媒体会如何关注呢?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支撑,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上观新闻网的垃圾分类专题报道网站进行分析,探寻媒体在报道垃圾分类话题时展现了何种框架,旨在为武汉即将推行垃圾分类的报道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媒体选取

网络媒体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信息数据庞大、交互性强、便于检索查阅等特点,因而将网络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上海作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的第一个城市,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自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角逐场。因此,笔者依据上海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及传播信息的综合性,选定了上观新闻网作为研究对象。上观新闻网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网络媒体载体,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的官方立场,在上海本地具有权威影响力。

抽样办法及时间选取

内容分析法是对已记录归档的文本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使用方便。因此,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9年1月31日-8月1日的上观新闻网上有关垃圾分类的报道作为研究分析对象。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定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此举标志着垃圾分类在上海被纳入法治框架。笔者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与主题无关、内容重复的样本剔除,本研究最小分析单位为单篇信息,共获得上观新闻网357篇有效样本。

垃圾分类议题的框架识别

按照恩特曼的研究,演进、说话、新闻报道和小说(文本)的框架主要有四种,即界定问题、因果解释、道德评价、处理建议。台湾传播学学者臧国仁提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框架结构。他认为,语言和符号是低层次框架;主要事件、因果解释等为中层次框架;抽象意义或主旨是高层次框架。当然,针对不同的案例则需要对这套分析工具进行调整。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垃圾分类报道的框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普框架。为什么要实施垃圾分类,国外和上海本地有什么可借鉴的垃圾分类经验。

行动框架。政府/企业/个人制定了怎样的垃圾分类目标,政府/企业/个人为应对垃圾分类采取了何种措施,政府/企业/个人的垃圾分类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经济社会框架。从宏观层面,报道是否提及垃圾分类对世界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报道是否提及垃圾分类对个人或行业的影响,有无增加或减少就业机会。

责任框架。是否强调政府/企业/个人为应对垃圾分类有所贡献,是否强调政府/企业/个人应当或者没有对垃圾分类承担责任,是否对政府/企业/个人的消极行为进行质疑和批评。

事实-解释框架。是否涉及官方解释垃圾分类相关条例,如何回应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质疑。

冲突框架。是否呈现了双方或多方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分歧。

在行动框架和责任框架上,突出展现了政府/企业/个人对于垃圾分类承担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也对垃圾分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批评指责。在经济社会框架和事实解释框架上,上观新闻网共使用82次,占其所有报道的31.14%,更多的强调了垃圾分类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不仅催生了高科技的智能机器,还使垃圾回收员成为热门职业。与此同时,引用了官方的论述,解释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条例,强调了官方立场和官方政策,体现了上观新闻网党媒的定位。除此之外,上观新闻网使用了冲突框架13次,占比3.64%,面向普通群众,对于他们的诉求响应十分积极,不回避部分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做法的质疑和消极态度,做好沟通市民与官方的桥梁,打破了以往受众对于党媒的刻板印象。

垃圾分类议题的框架偏向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媒体的传播下与公众接触。新闻报道系将原属虚无缥缈的社会转换成可供观察的符号形式,以使社会大众得以了解彼此的生活内涵,并进一步建立社会共识。上观新闻网使用行动框架强调本地市民、社区、街道、企业及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之中,营造出“上海积极推广垃圾分类”“上海能做好垃圾分类”的优势意见,即便质疑垃圾分类、对垃圾分类有所埋怨的观点,也是在作为宣传教育背景材料的情况下使用的。

按照社会建构论的解释,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事实是人们根据客观事实,经由特定的社会过程建构出来的。因此,我们应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近半年的报道中,媒体所用的框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本文对上观新闻网在垃圾分类进行的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框架开展分析。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所以,笔者将1-3月作为起步期、4-5月为平息期、6-8月为爆发期。在起步期和平息期,上观新闻网主要使用了行动框架,但在进入平息期后,网站提高了冲突框架的占比,从1.23%提升至11.67%。笔者认为,该阶段参与者在面对垃圾分类时,必然产生诸多问题,对于突然要养成的习惯,难免会不适应,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

随着垃圾分类实施日子的接近,在6-8月的爆发期里,上观新闻网在以行动框架和责任框架为主要框架的同时,增加了科普框架、经济社会框架的占比。通过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发现,科普框架在该时间段由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过渡到分享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以方便市民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参与者在进入垃圾分类强制实施阶段中所面对的不必要的处罚。另外,经济社会框架占比的提升一方面反映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例如带动就业、刺激创新创业等;另一方面也表明通过这些报道提升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上观新闻网2019年1月至8月垃圾分类报道的梳理与研究可以总结出,该网站十分重视有关垃圾分类的报道,上观新闻网设立的垃圾分类新时尚的专题,做了一系列垃圾分类报道,形成图片+文字+视频的专题报道。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对公共传播领域的责任担当。本文通过上观新闻网的框架建构和偏向,以期为武汉市全面实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报道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议题的建构应采用多元视角。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上观新闻网从经济、政治、科普以及社会动员等多个切入点开展相关报道。对垃圾分类的研究、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等都进行了报道,以期让群众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但是,在框架赞助者的分布上,专业人士占比极低。专业人士对垃圾分类的解读、科研人员对垃圾分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应更多地被报道,加快垃圾分类的推广普及。

上观新闻网的框架偏向大致平衡客观,但冲突框架的报道数量较少。虽然垃圾分类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应以正面宣传和鼓励为主,但也不可忽略其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市民与垃圾分类之间存在的矛盾,媒体应发挥好协调与商讨的功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促使双方从“对立”走向“交融”。

议题的建构应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上观新闻网在对垃圾分类报道过程中,尝试了多元的叙述方式。既聚焦居民和社区齐心做好垃圾分类的努力,也关注以人大代表为典型的政府官员监管垃圾分类的行动,还突出了企业在这场运动中所做的贡献和创新,让公众认为自己并非孤单的行动主体,营造出上海全体共同参与的氛围,以达到促进公众参与并影响其行动的目的。突破了旧的内容架构和传统叙事模式,对不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与协调,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而使新闻更具有产品属性。但需注意的是,上观新闻网的报道在时间分布上持续性不强,不能只是在发布条例或重大活动的一段时间内集中报道,这样会导致公众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敏感度降低,不利于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

议题的建构应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及时、信息体量庞大等优势,但缺乏对内容的深度解读及立体呈现。就垃圾分类议题而言,上观新闻网在信息呈现上多为单条稿件的形式,没有将稿件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也缺乏对垃圾分类的深度解读。为打破这一局面,应运用差异化战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受众黏性,笔者建议,应充分发挥好网络媒体的多媒体功能,尤其是将视听结合、参与性强的优势发挥出来。对于上观新闻而言,可以运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深度评论,也可以邀请上海市民担任主播,开展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直播活动。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新闻网框架
总书记这样谈“读书之道”
人民周刊(2023年9期)2023-06-29 04:46:37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图表
中国民政(2016年22期)2017-01-06 02:54:56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40:46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15:10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9:12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