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生命的赞歌
——浅析纪实片《生命的礼物》的艺术特点

2020-11-14 17:12:39
声屏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长镜头纪实礼物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这是出现在电影《生门》中最开始的镜头里的话,而泰戈尔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纪实片《生命的礼物》。下面对此纪实片进行简单的分析:

节目创意

《生命的礼物》这档节目是由北京卫视自制的一档大型公益活动,此节目给予自己的定位是——“治愈系”。通过打造“全中国12间最阳光的病房”,向生命致敬;感受生命的顽强,传递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更以温情的方式传递向死而生的力量,独具匠心。

这档节目首先聚焦于生命本身,同时又从纪实的角度探微社会医疗状况,在这里,“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得到了深刻而充分的诠释。在表现对生命的尊重的基础上,更有另外一层含义是体现行医真谛,进而起到缓解医患关系的作用。

纪实片里美的体现

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的道家则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于美是什么的答案有很多,在了解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就要明确“美”和“美的”这两个概念。凡是美的那些东西就是美吗?如果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叫做美的话,那么罗丹的《欧米哀尔》就不会被普遍评价为艺术上“化丑为美”的上乘佳作,断臂维纳斯也不会成为被人熟知的经典了。因此,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美的。正如《老子·十二》中的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现在的影视作品来讲,很多人追捧大片,喜欢镜头中运用的视觉特效带来的超强刺激感,认为这就是美。这也并非一定是错,而当这种现象愈加普遍的时候,这种认知就会逐渐从并不太懂的大众向拥有专业知识的创作者身上转移,从而影响作品的创作初衷和手法,让人们误以为只有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才是最好的。

首先,从整体角度看《生命的礼物》,节目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为渲染感人效果生拉硬拽的特效,也没有为凸显惊喜环节的喜悦而过于华丽的布置,有的只是真实地记录着医院病房里发生的一切。无论是患者寻求帮助时的无助、家人为病患担心的焦急,还是丈夫对妻子的真情表白以及节目组送给求助家庭的爱心礼物,都没有让人觉得刻意或者作秀。

回味《生命的礼物》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感动源自于真实、自然的力量。相比于在后期制作时添加许多文字图画、转场特效,而忽略本身应有的剧情或叙述逻辑的节目而言,如《拜托了衣橱》《孤芳不自赏》。《生命的礼物》更好地反映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可爱的文字图画不能说是不美的,后期技术模仿出的背景环境不能说是不逼真的。正如上面说到的,美的东西不一定美;生命的顽强、母爱的伟大、家人的陪伴都是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并非依靠事先商量或者后期配音点明,朴素的东西不一定不打动人心。

其次,从后期配音来看,较好起到了引入、启承和总结的作用。以旁白的形式穿插于节目之中,语言表达贴近讲述状态,更“接地气”,不喧宾夺主,真正为节目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给人以美的感受。

纪实里表现的抒情

纪实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真实感,在纪实片里较容易看到长镜头的运用。该节目在拍摄过程中就运用到了长镜头。长镜头不打断时间的进行,例如,求助家庭在医院跑上跑下看病时运用的是长镜头,这时长镜头就充分记录了时空的连续性,避免了蒙太奇手法通过镜头缩短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再如,医生在为阳光使者讲解病人病情时运用的也是长镜头,这时长镜头记录的就是事情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的紧张感,这种不依靠言语说明的抒情,更加直观,更易使观众置身其中。长镜头表现出的真实性不容置疑,长镜头的记录有时间真、事件真、空间真、气氛真等特点,因此排除了作假、摆拍的可能性,为观众呈现自然美。

另外,蒙太奇的使用也比较恰当。节目中讲到医院专家为病人会诊,在不同科室的医生讲解病情时,有医生中景切到近景,近景再切到特写的镜头。这与说到病情严重程度的层次感相对应,更加体现出病人病情的严重性以及手术的困难程度。此镜头让观众十分揪心和紧张。

节目加入了阳光使者的设置,由明星或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担任。知名人士的加入并不是为了提高节目热度,或是蹭明星流量增加点击率,而是让阳光使者全程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这种“陪伴式采访”帮助求助家庭寻找医生,同时帮助观众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另外,此阳光使者也是旁白的配音者,旁白的语言不仅仅是自说自话,而是“代入式讲解视角”,这种方式是从第三人称的解说词转变为患者家属独白式叙述。纪实片都需要体现真实感,但对真实感的追求并不意味着节目的冰冷。《生命的礼物》恰恰是通过设置让节目“自带温度”,让被拍摄者与观众都感到温暖。运用的“陪伴式采访”和“代入式讲解视角”,让情感流露更加流畅舒适,制造了似乎与观众面对面沟通的临场感,从而增加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时既做到了对真实的追求,也做到了情感的表露,让观众在真实中体味到感动和力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该节目就是走进生活、展现生活,让人们在节目中感受生活,这一层面也可以说是体现出了美。

该节目在后期剪辑方面对于叙事模式也有助力作用。童瑶担当阳光使者的这期节目中,在童瑶与医生见面后,用倒序的形式讲述了患者的身体状况;在拍摄患者家属时运用闪回镜头表现被拍摄者想到的以前的经历。这些手法的巧用推动了故事的进展,并引起观众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和知晓后续进展的念头,辅助了该节目在艺术形式上的体现。

传播媒介本不是艺术,但媒介之所以被认为它能够创作出艺术或艺术品。根本的原因在于:媒介拥有“媒介自反”的能力,换句话说,“媒介自反”是媒介成为艺术的前提。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就确定了播出内容想要传递的价值核心,在制作以及播出的时候要对传播目的进行自我反馈,这样才能使播出的内容不至于流于形式或者起反作用。

艺术形式上的表现

作品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寻找”的叙事模式。童瑶作为阳光使者的这期节目,整个节目的讲述模式是从问题出现——寻求帮助——说明病情——最终结果的过程进行呈现的。节目开头是童瑶拿到来自患病家庭的求助卡,卡片上写出遇到的核心困难并向节目组寻求帮助;来到医院了解情况,这其中还随时穿插着患者发现病情的经历,以及病情的前期回顾等内容;所有的求医都无果后,节目引领观众对事情的最终走向继续期待下去。节目秉持“不导演,无剧本,反作秀”为创作主张,从整体架构了一个较好的叙事模式。

作品的内在张力

所谓期待视野,就是作为接受主体的我们基于各种复杂原因,在对作品进行解读之前心中就有了预想和期待。如果将作者的期待视野扩大到膨胀的地步,表面上是给予了无限的自由,其实更多的是释放了接受主体浅层的感官享受,是在“愚化”接受主体。这就需要让人们的期待视野与作品内在视野的张力性相融合,能更好地看出作品的可欣赏性。

有目的的期待视野,是想从节目中体会生命的力量;无目的的期待视野是感受节目内在视野的张力性。从该节目中获得的感动不是因为经历重合的感动,不是节目直白说明的应该感动,是医院里集合会诊时的努力、手术台上医生的一丝不苟、手术室外丈夫团团转的焦急模样……不像有些选秀类节目,以诉说痛苦和卖惨来博取眼球甚至同情的目光。节目中镜头自始至终不对拍摄对象做干涉,以近乎原生态的方式记录医院内外上演的悲欢离合,不猎奇也不消费苦难。即使主人公经历着十分煎熬的病痛折磨,家庭承受着不堪重负的经济压力,也依旧通过镜头表现着患者的坚强乐观,以及家人对患者的鼓励。

《生命的礼物》在医疗纪实类节目中是一个突破,从过去以手术为主,悲情的叙述方式升级成以治愈为主,呈现阳光温暖的基调,从过去的只关注身体治愈到兼顾心灵治愈,为观众开启了对生命的不同体验,无形中提升了受众的同理心,成为广受关注、极具影响力的纪实节目和品牌。

猜你喜欢
长镜头纪实礼物
砚边纪实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7:14
开化长镜头
绿色中国(2019年18期)2020-01-04 01:57:12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4
礼物里的新年
大灰狼(2018年1期)2018-01-24 15:30:31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娃娃画报(2016年9期)2016-11-12 11:20:51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塑料制造(2016年5期)2016-06-15 20:27:39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