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戏剧看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旅游开发

2020-11-14 14:26梁雯雯宣治戚九龙
剧影月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运河昆曲戏曲

■梁雯雯 宣治 戚九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的推进,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文化传承作用日益凸显,非遗旅游开发已发展成为现阶段其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也是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于201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遗产类型众多,不仅有水利工程遗址、出土文物、文化典籍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节庆活动等非遗。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江苏传统戏剧具备进行旅游开发的条件。

一、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6 个省市,在江苏境内的整体长度约690公里。大运河在省域内从北到南贯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 个地级市,每个市都蕴含着珍贵的戏曲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

首先,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大运河江苏段入选传统戏剧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3 个剧种,分别是昆曲、苏剧、扬剧、柳琴戏、木偶戏(杖头木偶戏)、淮剧、锡剧、淮海戏、童子戏、徐州梆子、京剧、泗州戏、滑稽戏,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

其次,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生活的内蕴融入如梦如幻的戏剧场面,体现了人们在日常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百姓习尚,承载着大运河在各历史时期的历史记忆,是了解大运河文化的珍贵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扬州的木偶戏中不乏表现大运河沿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

最后,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极高。昆曲于200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最早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有600 年历史,比京剧历史更悠久,代表着江南文化的精髓。昆曲的文学底蕴深厚,曲牌都是诗,音乐、舞蹈、唱腔均美轮美奂,体现出了雅洁含蓄的审美特征和至情至性的人文内涵。

二、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包含了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名录体系。伴随江苏的文旅融合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市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其中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主要包括舞台化展示模式、元素融入开发模式、博物馆开发模式等。

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能否变现为良好的游客体验,已成为探索开发体验性非遗旅游产品的出发点。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的非遗舞台化展示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景区,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等非遗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在景区内演出,如无锡拈花湾景区的《禅行》表演;二是将符合开发条件的民间文学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通过演员们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方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如梁祝传说情景剧;三是突破传统的剧场式、厅堂式舞台,将传统戏剧以现有的真实的景观为背景,将演出融入到景区的亭台楼阁,将观众置于真实的演出场景之中,如苏州打造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这些非遗舞台化展示模式通过人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命力,提高了旅游休闲娱乐性程度,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

旅游纪念品具有地域性、纪念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将传统戏剧的人物和角色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当中可以增加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凸显艺术价值。各地旅游纪念品中不乏尝试合理的将戏曲艺术和现代旅游产品结合,以戏曲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为纪念品设计的元素,开发出嵌入戏曲人物的书签、马克杯、手机壳、服饰等旅游纪念品,提升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品味。

戏曲博物馆是展示地方文化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旅游的热点之一,通过展馆的物质载体来展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戏曲的活态发展和传承。坐落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每周展演昆曲曲目,定期陈列昆曲历史展览,并兼具收藏、研究、传承的工作内容,为昆曲的活态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首先,多措并举保护好大运河沿岸的多种传统戏剧。一是要重视各种传统戏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是关系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二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传统戏剧的文化遗产价值,保护好传统戏剧的原生态内容和形式,充分重视传统戏剧的文化遗产价值;三是应对大运河沿岸各市的传统戏剧展开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发掘相关脉络关系,建立健全的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戏剧的档案体系;四是大力宣传精品戏剧,调动人民群众看戏的热情,“以看促保”提高沿岸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保护意识。

其次,结合大运河沿岸各市的地域文化,建立传统戏剧博物馆。博物馆在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宣传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不仅能够收集、整理和保存当地传统戏剧的剧本、服装、演出剧照等珍贵历史资料,还能够为戏曲演出提供场地支持,对传统戏剧的传承提供良好环境。在建设实体博物馆的同时,应同步建设传统戏剧数据库和互动体验区,使游客观赏博物馆的同时,能够通过手机等数字阅读设备看到戏曲的剧本、道具、服饰、脸谱、历史脉络等隐性知识,体验戏剧的多元化场景,引起游客的兴趣,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江苏传统戏剧的魅力。

再次,融合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资源,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打造江苏大运河的旅游IP。一方面,旅游线路实际上是旅游系统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旅游者沿旅行社或自己设计的线路在各旅游地之间做空间移动。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应考虑如何将大运河沿岸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开发与沿岸的旅游景区相结合,开发大运河传统戏剧主题的的文化旅游线路,如“跟着戏曲游运河”。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的IP 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应考虑创新传统戏剧的演出模式,打造旅游IP,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园林沉浸式演出等创新方式吸引观众。

最后,运用新媒体途径,提高宣传力度。通过利用短视频、微信、微博、APP 等全媒体平台宣传大运河沿岸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游客采用不同的宣传策略,对于喜爱戏曲的中老年人加大戏曲内容的宣传推广;对于尚不熟悉戏曲的年轻人加强经典剧的宣传推广,努力使传统戏剧的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

猜你喜欢
大运河昆曲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戏曲从哪里来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