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笔者早年供职于江苏省京剧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调入省扬剧团,专职于扬剧演出的舞美工作迄今二十余年,对于戏曲舞台的呈现样式、以至于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都有些许认识和思考。本文的下述内容,便尝试基于对历史的回溯,对完善当下的舞美工作表达一些个人想法。
概括的说,与戏曲演出有关的服装与配饰、装扮与脸谱、经典的“一桌二椅”为代表的道具、经典的“山水风景”为代表的幕布等都可归入舞美的范畴。这些都作用于情节的渲染、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推进,因而与演员、乐队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一台完整的演出。从整个地方戏的演进与发展看,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艺术的改革者袁雪芬老师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开创式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那以后,其他地方戏也开始学着越剧那样,开始从“编、导、音、舞、美”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使得演出不再只是“好听”,而且更加的“好看”。但另一方面,就工作的定位而言,舞美工作万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工作应该是一种“助阵”、一种“助推”,戏曲演出的核心依然是演员自身能力的呈现、是乐队演奏技艺的展现。在此基础上,如再能有一流的舞美作为衬托,这样的作品便可算作舞台艺术精品。如果只有一流的舞美,演员和乐队的能力乏善可陈,这样的作品只能用“徒有其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是相当有限的。这样的论述和定位也适用于扬剧。作为扬剧艺术中的主要核心艺术团体之一,江苏省扬剧团在此方面的探索事实上也是业内领先的。由于笔者平时的工作基本围绕着道具装置等的设计和使用,所以本文的探讨也基本围绕这些方面。
不过分的说,近二十年来,江苏省扬剧团在此方面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褒奖的,在业内也是有优势的。当然,与此有关的思考和工作推进,主要还是用于服务剧情、服务演员的表演、服务于全剧主题的呈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展现而展现。以扬剧界首部夺得梅花奖的精品剧目《王昭君》为例,在设计与该剧有关的道具装置时,我们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权衡:第一、该剧半数以上的场景属于异域的塞外风情,因而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辽阔与宽广的视觉呈现;第二、该剧是一台有思想深度的历史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古装戏,没有曼妙的纷飞水袖、也没有传统意义上扬剧艺术中以“小桥流水”、“才子佳人”为代表的软糯香甜,因而需要与剧情相一致的庄重与肃穆之感;第三、该剧在具体创作时,不仅有大剧场版,也有小剧场版,不仅有舞台版,也有戏曲电视剧版。因此,虽然都是同样的演员、比较类似的剧情和唱腔,但平台和模式不同,道具装置的摆布和设计是大相径庭的;第四、这是一部致力于在全省以至于全国冲击奖项的作品,因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设计出与这部戏的行业地位相匹配的舞美装置,至少不能让舞美成为它在竞选中的减分项,是必须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第五、在经济成本上,对于并不算富裕的扬剧团而言,怎样做到精打细算、怎样用“咸菜做出烧鹅”的味道,也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回想当时的创作历程,前辈老师在这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最终在核心场次上,确确实实营造出了与剧情匹配的舞台布置氛围。具体的说,通过仿真的宫廷幕布和错落有致的桌椅摆布,“和亲”一折上胡汉一家的深情厚谊、胡汉双方的激情与豪放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晋庙受阻”一折上,虽然没有进行复杂的道具布置和摆放,仅设置了一座真实感与层次感都分明的晋庙和人像,但这座晋庙确实花费了相当的功夫。围绕着这座晋庙,相关的人物可进行大量的戏份展示,在庙前、庙后、庙上、庙下等不同的维度里都能舒展自如的进出和游走,或歌唱、或泣诉、或喜或悲、或期待或踟蹰......不同的人物也可依据这座晋庙上演对手戏,将他们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情感展现得更为逼真和饱满,从而使得全剧的矛盾和冲突得到了激烈的展现,这一创举也赢得了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与早期的《王昭君》等作品有所区别,近年来,省扬剧团的精品工程主要围绕着现代戏而展开,相继推出了《丹凤湖畔》《党的女儿》《湖湾金秋》《李银江》等歌颂身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人物的现代戏。作为舞美人,我们自然也是责无旁贷,一定要打造出与这些作品的层次和价值相符的装置呈现。例如:在《丹凤湖畔》的舞台上,为展现出里下河水乡的物华天宝与潺潺流水之美,我们首开先河的将仿真的渔船引入舞台,演员上台和离台时,都可自如的乘着船只而行进。此举也不失为该剧的一大看点,最终也成功赢得了一片称赞之声。在《党的女儿》一剧中,为展现出女主人拳拳的赤子之心,也为了展现中央苏区劳苦大众和游击队战士们的人格之宽广、奋进之豪迈,我们设计出了阶梯状的舞台,使得演员的发挥空间更大、给予观众的视觉呈现也更强烈。依托着舞台上的这一阶梯式台阶,主演徐秀芳在剧情高潮之时所演唱的堆字大陆板,一步一台阶、一台阶一句唱、一句唱一声震、一声震一声情,真切再现了革命先烈掷地铿锵、视死如归的壮烈义举。在《湖湾金秋》《李银江》等剧目的舞台上,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如《湖湾金秋》上有移动渔船加入的背景特效、《李银江》上绚丽别致的灯光特效等等。应该说,这些特效的引入,一方面得益于高科技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剧组全体成员、特别是编剧和导演对于剧情的深刻理解,进而向道具组同事所进行的启发式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戏曲人有了更为优越的条件,不再需要如老一辈从业者那样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工作。以道具装置工作为例,很多的设施甚至都不需要自己一针一线、一锤一刀地去亲力亲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该有所懈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毕竟,对于当下的戏曲艺术团体而言,面对越来越多艺术样式的冲突以及年复一年的市场化演出任务和演出场次约束,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让自己的艺术能真正得到观众的认可,新时期的戏曲艺术团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境地。以笔者所从事的戏曲道具装置工作为例,我们更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在更高层次上既展现出戏曲艺术的本真之美,又能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做到在视觉和听觉呈现上的与时俱进。例如:近年来江苏省扬剧团有众多的演出是在南京博物院进行的,受演出场地所限,传统剧场中的很多道具都要被舍弃,甚至灯光、背景等都要有全新的设计。若从“偷工减料”的方面去说,我们的工作会变得轻松、变得更“愉快”。但是,如果从艺术呈现上去说,我们却要做到“精工细料”,即怎样就现有的场地条件、怎样就现有的演出环境,去因地制宜地设计相应的道具装置,使其既能满足剧场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能让观众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观感。另一方面,在南京博物院观戏的群体里,年轻观众、甚至是此前对扬剧一无所知的观众大有人在,不失为我们发掘新受众的大好机会。所以,面对这样的一种全新演出样式,我们就该有全新的思考和全新的布置。
以上,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历,对传统戏曲的舞美工作、特别是与道具装置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戏曲艺术的核心在演员和乐队,他(她)们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决定着演出质量的高低、甚至决定着艺术团体的前途命运。作为舞美人员,我们的工作就在于竭力配合他们的艺术展现,通过烘托、支撑、辅助等方式,让他(她)们的唱腔和表演更上一个层次、让全剧的艺术呈现更上一个台阶。若想实现这样的预期,需要我们对于剧情、对于全剧的矛盾冲突、甚至演员个人的特点有深刻的认知,进而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做出相应的道具装置安排,争取使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舞台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