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春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完美的戏离不开一支好的创作队伍,除了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体现,也离不开舞美,灯光,服装,造型,音响,道具等多部门在戏里发挥的作用与配合,随着时代变化,科技的发展,器材不断更新,舞台呈现越来越美,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下面就戏曲舞台演出中面光位的应用浅谈一点个人认识。
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和抽象,所以戏曲舞台美术的呈现方式倾向于平面化、写意化。平面化是指舞台布景从设计到制作都是采用平面的手法呈现,多采用喷绘肌理或浮雕的形式处理。写意化是指舞台美术对戏曲情景的表达是经过高度提炼简化的布景设置,犹如国画中“意到笔不到”的表现手法。一桌二椅可以视为宫殿亦可视为城墙,一次圆场调度可以翻山越岭,手执马鞭既是千军万马……这一系列意像的程式化表演在中国百年的戏曲演出中经过不断的演变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观演默契,如果运用较为写实的布景和光影层次关系就会打破这种默契从而失去戏曲原有的味道。
不仅如此,戏曲表演的假定性与西方表演的假定性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表演假定性遵从的是“三一律”即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殊的故事,它是遵照客观世界形成的一种表演方式,注重故事内容的传达与表现。而戏曲的假定性是对整个表演空间的假定,它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所有的焦点在于演员对角色情感的把握,将舞台的焦点汇聚到演员身上而不是层次丰富的布景之上,戏曲的表演重点是在演员对角色内在情感的塑造与传递,所以布景的制作要趋向平面,而整个舞台空间的层次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也要弱化布景的光影对比,同时由于人物服装色彩偏向明亮色,服装自身的材料与颜色对比已经足以吸引眼球所以人物的光影层次也要弱化。
在布景与人物层次都强调弱化对比的情况下,若要突出表演就只能拉开人物光与布景光的对比,人物光以面光为主,耳光脚光为辅,景物光以顶光侧光为主。因为戏曲表演的特殊假定性,所以形成了以面光为主多光位补充的无影布光方式。
面光位一般是指镜框式台口的建筑面光位,其实际作用在于满足舞台演出的人物面部照明。由于戏剧演出是舶来品,所以在处理人与布景的关系时往往是以“人在环境中”的方式去处理,着重表现的是角色与景物之间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戏曲演出也搬入镜框式舞台,从而如何处理戏曲的布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舞台美术设计们的课题。由于戏曲表演是历代表演艺术家提炼浓缩的表演程式,以及因为这种程式所形成的观演关系逐渐的“看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正是因为观众对视觉感受的需求,所以在戏曲演出中面光成为观众与角色之间重要的桥梁。
传统折子戏演出中,对舞台灯光的要求是“大白光”。在这样的要求中灯光的变化也要融于整体的环境光之下。大白光并非只有面光,而是基于面光概念的一种多光位无影布光,这种布光的目的在于缩小各个光位之间的光比使演员的身段和服饰可以完全的展现,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
现如今的新编戏曲在形式、技术表现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提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出形式的引入以及观众新的视觉体验需求逐渐形成的新的观演形式。它将观众的观演环境从戏园搬到了镜框式舞台,观众从对单一演员唱腔身段的视听需求逐渐转变为对整个舞台演出环境的视听的需求。这些变化都促使着舞台美术工作的变化。从传统的守旧大幕到多层次多变化的天幕投影,从传统的一桌二椅到现在丰富的表演支点。随着舞台美术设计的变化,舞台上的光位和效果变化也越见丰富,面光作为重要的人物造型光也不仅仅是满足正面照明的功能,也承担了沟通观演关系的任务。
在戏曲演出中,舞台美术风格较为意象,以达到“似是非是”的舞台效果,表达方式趋近于国画对空间的意象表达。所以舞台灯光在这时更要惜光如金,来丰富舞台的空间层次,传递角色情感。面光在话剧等舞台剧的设计的过程中,多用作辅助光源。耳光是话剧演出中人物造型光的首选。但缺乏了面光作为主光源的戏曲演出是无法展现戏曲的表演精髓的。首先,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演员亮相的位置、亮相的身段、承接的情感都需要面光准确地传达到观众眼中。其次,演员的妆面表现方式倾向于平面画、脸谱化、角色化,所以舞台灯光要保证人物的每个面部朝向都着光均匀。最后是多年积淀的观演默契,观众不会纠结布景是否精心雕琢,更在意是否可以看清演员面部表情以及服化是否光鲜。例如在扬剧《王昭君》出塞一场戏里,当王昭君进入到野狼谷时,眼前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的挡住了昭君去匈奴的道路,为了能够度过难关,越过天险,于是导演精心编排了一段马舞的场面,除了王昭君特有的定点外,耳光作为面光的补充为龙套身段进行塑造,中心亮相始终使用建筑台口面光。原因是为了区别舞台空间的前后层次,后区平台中心使用的是顶面光投射角度比较大面部阴影使用侧光补充,前区中心使用建筑台口面光投射角度为45度,所形成的面部光影使用高角度耳光补充,这样做减小了前区演员面部光比,使光质更加均匀柔和,高角度耳光也可以减小辅助光源对环境造型光的影响,加上四道逆光的衬托,使整个舞台画面生动活泼,充满立体感。
在舞台演出实践中根据不同剧种的表演特点和舞台设计视觉呈现方式特点逐渐形成了常用的布光手段。经典光位的由来就是提炼不同剧种中的用光特点得来的。经典光位是指在只有一台灯的情况下灯具的摆放位置最可以体现出剧种的布光特点的光位。随着经典光位的不断深化,经典光位不仅是灯光安放位置的概念,它是将经典光位特点融入到每一个光位中去,例如戏曲在前期灯位图制定过程中将面光融入到顶光中形成的顶面光角度不至于过大造成人物面部暗影;将面光融入侧光位形成侧面光,在勾勒角色身段身形时也可以保证面部照明,同时也可以满足角色特殊调度时的面部照明。在气氛浓烈,场面色彩饱和度高,且角色调度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建筑台口的面光进行均匀平铺的布光方式显然会破坏戏剧环境所营造的气氛。台口除了面光之外,还有戏曲舞台上常用的一种灯具就是追光灯,追光灯通常架设在高处观众席或追光室投射角度接近建筑面光的投射角度同时追光的灵活度远远大于需要依靠数字信号控制的灯具,它所依仗的是追光手对戏剧情感的理解和对剧情前后脉络的熟悉,所以追光也被认为是最具有“灵魂”的光。
综上所述,在戏曲演出中对于面光的理解与应用不仅停留在建筑面光位的范畴,更要理解面光位所传达的戏剧情感,将面光照明融入到每一个光位中去。现在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剧情的需要,面光可分为多组运用,灵活多变,虽然面光是戏曲演出的经典光位,但在演出实践过程中,也要时刻衡量其对情感的传达是否准确,灯光要始终以传递情感沟通观演关系为依托进行舞台布光,要在恰当的时机使用舞台灯光造型手段传达戏剧情感,始终谨慎用光,惜光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