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朱尔》:个人、媒体与政治的三种真相

2020-11-14 13:30熊晓霜
电影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凯茜特伍德伊斯

熊晓霜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当《骡子》(

The

Mule

,2018)上映时,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最后一次执导电影了,然而一年以后,89岁的他又带着新作《理查德·朱尔》(

Richard

Jewell

)回到了大银幕上。这部作品与他近年来的其他几部广受好评的电影,如《萨利机长》(

Sully

, 2016)、《美国狙击手》(

American

Sniper

, 2014)等取材方式一样,都改编自真人真事。不仅喜爱真实的题材,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也一贯以其冷峻的写实著称。有评论家将其电影特征总结为“伪纪录片风格”(pseudo-documentary)——充满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但并非真正的纪录片:“他常常让他的影片看上去像是纪录片,然而实际上这些影片却是精心构思、精确塑造的亚里士多德式的经典戏剧。”正是这种兼具了戏剧性和写实性的个人风格,让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作品在票房和艺术性上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然而《理查德·朱尔》不仅是近年来伊斯特伍德票房最差的电影,而且遭受到了众多的批评和指责,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恰好就针对于电影对真实事件和人物所进行的改编。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市举行。7月27日,在奥林匹克公园巡逻的临时保安理查德·朱尔发现了一个可疑的背包,他立即上报了拆弹组并迅速协助疏散群众,此次爆炸最终造成两人死亡、100多人受伤。事发当天,朱尔被视为“美国式无名英雄”受到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一时闻名全国。然而几天之后,一则发布在《亚特兰大宪法报》(

The

Atlanta

Journal

-

Constitution

,后文简称A.J.C.)上的新闻披露了FBI把朱尔当作首要疑犯进行调查的秘密消息,媒体从此开始转而对朱尔进行质疑和攻击。这则报道声称理查德·朱尔符合FBI关于“孤独的爆炸者”的侧写。原因是朱尔是一个失意的白人男性,他曾经是警察,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此举正是为了吸引大家对他的关注。朱尔和他的律师为了捍卫他的清白和FBI、媒体之间展开了艰难的斗争。电影《理查德·朱尔》除了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改编自1997年在《名利场》(

Vanity

Fair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实报道:《美国噩梦:理查德·朱尔的哀歌》(

American

Nightmare

:

The

Ballard

of

Richard

Jewell

),以及一部在历时数年的调查后刚刚在2019年出版的纪实著作《疑犯》(

The

Suspect

)。

虽然电影、纪实报道和著作都是对理查德·朱尔这一事件的再次叙述,但是对比三者,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例如开场,《名利场》选择了从FBI对朱尔的调查入手,《疑犯》首先还原了爆炸案当天的整个详细记录,而电影则以朱尔和他的律师沃森·布莱恩(Watson Bryant)友谊的开端为切入点。实际上,整部电影的叙事始终围绕着朱尔和布莱恩的友谊而展开。在朱尔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电影只选择性地表现了其中最关键的几位。朱尔并非如媒体所言是一个孤僻、没有朋友的人,但电影里只重点表现了朱尔、朱尔的母亲波比(Bobi)和布莱恩。其他的人,比如朱尔最好的朋友戴夫·杜奇斯(Dave Dutchess)在电影中只有几个镜头。同时,朱尔一方并非只有布莱恩一位律师,而是有着一整个律师团队,但是其他几位同样重要的律师在电影中根本没有出现。电影由此刻意营造出了一个势单力薄的英雄对抗强大反派的叙事结构。

因为体形肥胖、动作缓慢,媒体倾向于把朱尔描绘成一个有着智力缺陷的怪人。两篇纪实报道因此都详细地回溯了朱尔的童年和成长经历,试图让我们看到一个“正常”的朱尔形象。电影因为篇幅所限,并没有涉及朱尔的成长,它主要是通过布莱恩的视角来让观众认识和了解朱尔。朱尔是一个工作认真,信誓旦旦地要成为执法人员有着坚定理想的年轻人,他简单、真诚,会在布莱恩加班时为他提供他最喜爱的食物。爆炸案发生后,朱尔第一时间联系了布莱恩,他一心想让这个曾经鼓励过他的人为他感到骄傲。当然,在被调查后,朱尔也第一时间寻求了布莱恩的帮助。我们通过布莱恩发现,朱尔虽然喜爱射击和收集枪支,但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就算面对FBI和媒体的不公,他几乎都不会发怒,因为他对国家执法系统有着坚定的信念。虽然他是一个三十几岁还和母亲住在一起的失败者,但他和他的母亲之间有着令人动容的深厚情感。电影的高潮发生在布莱恩质问朱尔为什么要选他做律师,在布莱恩的逼问下,一向温和、克制的朱尔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悲愤。他说因为布莱恩是他们当年一起共事时所有人当中唯一不会给他取像“行走的面包”这种外号,唯一把他真正当作人来对待的人。虽然电影因为视觉效果加强了朱尔肥胖、笨拙的形象,但是朱尔和布莱恩之间的关系成为影片真正动人之处。伊斯特伍德很擅长把握这类人物关系,比如在《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 2004)中无法与自己女儿和睦相处并歧视女性的法兰基和没有血缘关系的麦琪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父女之情,还有《老爷车》(

Gran

Torino

,2008)中那个有着种族歧视倾向的鳏寡老人和亚洲移民女孩苏之间的奇妙友情。当整个国家都站在朱尔的对立面时,他却有着一个不离不弃相信他和帮助他的布莱恩。

电影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同情朱尔的立场,而与他们对立的自然就成为“反派”。电影也主要聚焦到了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FBI探员汤姆·肖(Tom Shaw),一是A.J.C.记者凯茜·斯克瑞格(Kathy Scruggs)。前者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而后者的人物塑造正是影片最具争议的地方。相对于电影来说,纪实报道中并没有明显的“反派”,尤其没有邪恶的个体。他们都从一个更加全面、整体的角度来重述整个历史事件,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亚特兰大成功申办奥运会对当地政府、媒体的影响;FBI从胡弗到路易斯·弗利的人事变革和执政导向等。而限于电影的篇幅,这些内容在电影中都无法得到有效展开,因此,影片干脆直接省略了所有的这些实际上非常关键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在面对新兴媒体的攻势下,传统的媒体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A.J.C.也不例外。新闻报道越来越短小,越来越注重“爆炸性”和“娱乐性”,一切以吸引眼球为首要目的。当时获知FBI对朱尔展开调查这一内部消息的,其实并非A.J.C.这一家媒体,而A.J.C.能够大胆地进行披露也并非记者凯茜一个人的决定。但是电影无疑认为凯茜是最具有戏剧色彩的那一个。

在《疑犯》这部纪实著作中通过对凯茜的同事、朋友等多方面的采访和资料收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如同朱尔一样值得我们同情的、同样被这次爆炸案毁掉了人生的血肉丰满的凯茜形象。她是一个有着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美丽女性,“她从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了漂亮给她带来的权利”,她总是穿着超短裙、打扮得非常漂亮,喷着浓郁的香水出入在亚特兰大的警察们和政客们喜欢聚集的酒吧曼纽尔的小酒馆(Manuel’s Tavern)。她声音很大,活力四射,同时也比较直接和粗鲁,口头禅是:“给我点儿他妈的能写进报纸里的消息。”但是“警察们很爱她”。这些描述都原封不动变成了电影里的台词,电影同时也把著作里的这种侵略性的女性特征进一步强化。在影片中,在其他媒体记者对朱尔和布莱恩进行各种围追堵截时,凯茜一个人悄悄钻入了布莱恩的车里,对他进行埋伏突击。这一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但并非无中生有,凯茜确实曾经有过悄悄潜入犯罪现场的经历,就是为了获得第一手消息的记录。她的一些同事,尤其是女性同事觉得她的言行举止恰好迎合了新闻媒介对女记者的性别偏见,而且她也的确有着与线人发生性关系以获取消息的名声。但是在《疑犯》中的这种暗示,在电影里被直观呈现为了事实。

批评者认为伊斯特伍德在电影中对凯茜进行的污蔑和朱尔曾经受到的来自FBI和媒体的污蔑其实如出一辙。《纽约客》影评家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y)认为:“这是一个可耻的指控,而伊斯特伍德无权做出这样的指控,尤其是在这样一部关于被不正当指控的电影中。”A.J.C.在电影上映后立马发表了一篇名为《凯茜·斯克瑞格的哀歌》(

The

Ballad

of

Kathy

Scruggs

)的长文,与《名利场》的那篇报道互相呼应。他们试图让观众认识到在电影所呈现的故事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真相。在FBI结束对朱尔的调查之后,朱尔和他的律师团队控告了包括ABC、CNN、脱口秀主持人杰·雷诺(Jay Leno)在内的多家媒体和个人。非常有意思的是,唯一没有与朱尔庭外和解的媒体即是第一家发表他被调查新闻的A.J.C.,而这家报纸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

在美国,被称为“第四权”(The fourth state)的媒体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这是美国宪法自《第一修订案》就赋予给他们的:“这使得媒体成为唯一受到宪法明确保护的私人产业。”新闻媒体出版自由的权利对于他们来说是民主的基石。然而近年来,尤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媒体言论自由的权利和普通民众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但是很显然自1964年《纽约时报》和苏利万的案件以来,媒体仍然是更受保护的那一个,朱尔输掉了与A.J.C.之间的这场官司其实正好是媒体的权利大于个人权利的一种体现。朱尔虽然最终洗清了自己的冤名,但是媒体对他被FBI调查的报道远远多于他无罪的报道,因为后者已经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A.J.C.的长文暗示他们和朱尔之间的官司是造成凯茜后期精神抑郁和自我毁灭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她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发表文章的权利和她对朱尔所受到的伤害的内疚,导致了她在事件发生几年后就因为药物过量死亡。对于朱尔和凯茜个人来说,这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电影选择了一个明确的立场,把凯茜描写为一个典型的负面媒体形象。但另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同样戏剧性的场景是:朱尔的母亲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时任总统克林顿替朱尔洗清冤屈,同时也呼吁媒体停止对朱尔的诽谤,归还他们原有的平静生活。镜头给了远处站在媒体群中的凯茜,她非常感动,泪流满面。

对某些势力的丑恶行为的批判并不能等同于对个人的批判,这也是电影让我们看到的矛盾之处。那么在朱尔的这个事件当中,到底谁是有罪的呢?正如沃森·布莱恩本人所说的那样:“这个案件包含了一切——联邦调查局、媒体、对人权的侵犯,从第一修正案一直到第六修正案。”在电影里,FBI显然比媒体更加可恨,他们处处以公正理性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当朱尔因为“我也曾是执法人员”而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包容和理解时,他们表现出的却是高高在上的嘲讽。汤姆·肖直到电影的最后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在把FBI结束调查的证明交给沃森和朱尔时,还不情不愿地对沃森表示:“我知道你的委托人是肯定有罪的。”这句台词和电影一开始,布莱恩和朱尔关于“交易(quid pro quo)”的探讨成为伊斯特伍德“有罪”的另一个证据。电影开始时,朱尔找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执法工作,他去向布莱恩告别时,布莱恩给了他100美元,并说:“这是一个quid pro quo,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朱尔回答:“我知道,是拉丁语的‘交易’。”“对,这就是一个交易。等你拿到你的警徽的时候,我知道那一天迟早会到。这个就是用来交换你以后不要成为一个‘浑蛋’。”这个场景其实源自真实发生的情景,然而自特朗普弹劾案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以来,quid pro quo也成为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政治名词。在历届的美国总统中,特朗普无疑是媒体最喜欢批评的那一个,对特朗普的攻击俨然已经成为另一种“政治正确”,然而导演伊斯特伍德却是少数几个名人中敢于公开支持他的人。

《华盛顿邮报》的迈克·奥苏利万(Michael O’Sullivan)声称:“这是你看过的‘最特朗普’的电影,而其故事发生在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前整整20年。鉴于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表达过他对特朗普的钦佩之情,这或许并不令人意外。”他们把无罪的朱尔受到FBI的调查和媒体的攻击,解读为当下特朗普所受到的来自议会的调查和媒体的攻击。伊斯特伍德是在借此表达:你们看,特朗普才是那一个无辜的人。他们甚至认为伊斯特伍德除了对凯茜的污蔑,“电影里有另一个女人,一个超级能干、多才多艺的女人,她从未被提及,也从未出现过,但在整部电影中都间接地、或许是无意识地暗示着她: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但是伊斯特伍德真的“钦佩”特朗普,“憎恨”希拉里吗?这其实仅仅是一个在推特上广为传播的假消息。作为一个长期的共和党支持者,伊斯特伍德确实表示过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会选择投票给特朗普,但他同时也表示那会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正如媒体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难道伊斯特伍德不应该具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立场的权利吗?

而《理查德·朱尔》真的是一个“特朗普式”的政治隐喻吗?实际上,该电影项目已经筹备了好几年,在伊斯特伍德接手拍摄工作之前,剧本早已完成,而且整部电影的拍摄也在2019年7月之前就已经全部结束了,但是quid pro quo和特朗普联系起来却是在2019年9月。与这种牵强的政治解读相对的,其实更加明显的是导演伊斯特伍德一贯的艺术追求:一位并不具备英雄特征的普通人奋起反抗那些迫害他的人,而他的勇敢反抗使他具备了超出其平凡身份的英雄本色。从伊斯特伍德早期西部片《不法之徒迈·韦尔斯》(

The

Outlaw

Josey

Wales

,1976)的那个反抗联邦的孤独牛仔到《老爷车》里的孤身对抗黑帮的倔强老头,伊斯特伍德钟爱的英雄不是一向如此吗?理查德·朱尔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英雄,他一直都想成为一个“执法人员”,沃森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可以保护别人。”但是,他对警察的热爱却成为他被怀疑的原因之一。在受到FBI的羞辱后,沃森问他:“你还想当警察吗?”朱尔没有回答,但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重新穿上制服的朱尔。沃森说:“人一旦有了点权力就会变成魔鬼。”朱尔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我不会的。”电影的结束,在见识过各式各样的“魔鬼”之后,朱尔仍然不改初心,坚持做自己。这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式的英雄。

伊斯特伍德从来都不是一个学院派或理论派的导演,他说:“我很明显是一个美国导演,意思是说,和我的美国同事们一样,我的根是在商业类型片当中。”今天的好莱坞类型片很少会是单一的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融合。在《理查德·朱尔》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物传记影片(Biopics)、罪案影片(Crime Films)、社会问题影片(Social Problem Films)几种类型的融合。从电影的片名即可见,《理查德·朱尔》是“使用真实的人名来展示的一个真实的人的生活,或生活的某一个部分”。作为人物传记影片,伊斯特伍德大量地使用了纪实拍摄手法。影片插入了部分真实历史记录片段,比如其中的电视采访节目是朱尔本人的真实采访片段。但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同时也具有犯罪类型影片和社会问题影片的特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戏剧化处理,“围绕‘明确代表善与恶的两个对立的点’来组织戏剧冲突,同时有着非常容易辨识的英雄和恶棍。”《理查德·朱尔》所具有的深刻社会意义即在于这个影片表现了平凡英雄和那些滥用权力的人(媒体和当权者)之间的对立,如果没有近年来“ME TOO”这一女性运动的敏感神经,以及没有特朗普弹劾调查这一政治背景,《理查德·朱尔》也许可以因为其通过真实历史事件来精心设计的戏剧化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然而当前复杂的现实背景让大众对电影的解读似乎有了无穷的空间,而真相也就不可能再只有一个了。

猜你喜欢
凯茜特伍德伊斯
低调的爱意更浓
低调的爱意更浓
糊涂爸妈
伊斯卡刀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请问你是触电了吗
完美的宠物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伊斯卡 创新永无止境——访伊斯卡刀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孙庆丰先生
追星族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