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

2020-11-14 13:30陶克彦
电影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喜剧动画片暴力

陶克彦 朱 宁

(无锡太湖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与其他动画作品中的暴力内容相比,喜剧动画对于暴力元素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于儿童的影响更加潜移默化,但彻底杜绝暴力元素的使用,则会使动画作品失去表现力。因此,如何把握暴力元素在喜剧动画作品中的使用程度需要人们深入研究。

一、喜剧动画中暴力元素的类型与特点

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主要由肢体暴力元素、器具暴力元素、语言暴力元素和心理暴力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在喜剧动画中的使用与其他类型的影片有所不同。它们通常都是用来点缀和辅助表现剧情中的搞笑内容,起到活跃气氛、增加戏剧冲突的作用,使用后一般不会出现重伤、死亡等结果。

(一)肢体暴力元素

喜剧动画中的肢体暴力元素指影片中的角色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攻击其他角色或物体的行为。喜剧动画中的肢体暴力元素一般会和橡皮管动画、拉伸挤压动画、残影动画等幽默化的动画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夸张、幽默的处理方式掩盖了暴力元素所带来的不适感,这也是一般人在看到喜剧动画中出现肢体暴力元素后会忽视其存在的原因。

(二)器具暴力元素

器具暴力元素与肢体暴力元素的主要区别是角色的攻击行为由身体直接攻击变为使用工具进行攻击。在喜剧动画中,器具攻击的后果是被攻击对象夸张变形或被弹至某处,被攻击对象会很快复原。这种无实质性伤害的攻击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器具的设计则是经过创作者精心设计安排的,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红太狼使用平底锅殴打丈夫灰太狼等。

(三)语言暴力元素

语言暴力元素是指角色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语言,对其他角色进行侮辱和人身攻击,或者发泄性地使用脏话。例如《熊出没》中光头强使用“笨蛋”“妈的”“放屁”等语言对熊大熊二进行言语攻击。使用语言暴力元素便于塑造动画角色粗鲁、急躁的性格,一般反派或者丑角在影片中使用语言暴力较多。

(四)心理暴力元素

心理暴力元素一部分是指动画片制造恐怖悬疑的氛围,造成儿童心理和精神上的不适;另一部分是通过渲染气氛,激起儿童的冲动情绪,调动其破坏欲。前者如英国动画片《怪鸭历险记》,该片虽然是喜剧动画,但时不时响起诡异恐怖的音乐,整部影片充斥着吸血鬼元素,可视为低幼版的恐怖搞笑片;后者则广泛应用于动画电影的高潮部分,通常是以表现打斗调动儿童观众紧张亢奋的情绪,美国喜剧动画电影的高潮部分大都呈现出了心理暴力元素。例如《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尼克假装中了绵羊副市长的诡计追杀兔子朱迪,《玩具总动员3》中主角们被玩具泰迪熊陷害差点被当垃圾烧掉。

二、喜剧动画中暴力元素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及形成原因

喜剧动画中暴力元素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一)对儿童产生的心理影响及形成原因

1.沉浸于“电影状态”

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认为,观众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银幕上虚幻的影像,另一方面观众又乐于沉浸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把银幕发生的一切自我催眠般当作是真实的。这种现象被他称之为“电影状态”。1~6岁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于现实和影视世界的区分意识相对比较模糊,更容易沉浸于电影状态。进入小学以后,随着社交和知识学习行为的产生,儿童会逐渐掌握区分现实和想象世界。但由于儿童在观看喜剧动画时感受到了暴力元素所带来的快感,电影状态并不会彻底消失,甚至会保留到成年以后,这其中除了对影片内容的好感,还包含了由多巴胺分泌带来的本能效应。

2.产生“移情”效应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her)的移情说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思想和感情加诸对象,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同样会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移情。儿童会将对动画片中某个角色的感情转移至现实中的人或事物身上,主观地将周围的某个对象作为剧情中的角色对待。尤其是在刚看完动画片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移情心理尤其强烈。他们会把父母、朋友、毫不相干的人看作剧情中的反派、犯罪分子、对手,产生施暴冲动,这种施暴冲动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3.产生剧烈情绪波动

儿童的情绪与成年人相比很不稳定,对周围事物十分敏感,且行为很容易情绪化。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可以调动起儿童的愉悦情绪,也能调动起其烦躁感和愤怒感。例如迪士尼的不少动画喜剧大片在高潮时都会安排主人公和反派的一场打斗戏,打斗进入高潮时,儿童观众会表现出极度的兴奋状态。而当主人公陷入不利局面时,则会表现得情绪低落、愤怒,有的儿童甚至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状态。

4.降低儿童对暴力危害程度的认知

由于喜剧动画的暴力元素在剧情中大都不会产生致命后果,因而会使缺少生活经验的儿童在心理上形成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识。也就是暴力行为并不会造成危害,实施暴力行为还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感,导致他们做事不计后果。如果父母和周围的成年人不对其出现的这种心理加以引导纠正,少数儿童就会对这种暴力元素带来的快乐感上瘾,造成恶性后果。许多未成年人犯罪后没有负罪感,很多就是基于此类心理。

(二)对儿童产生的行为影响及形成原因

1.满口污言秽语

很多儿童口中的粗话、脏话来源于对影视动画作品中语言的模仿,尤其是来源于一些对白较多的喜剧动画。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Gabriel Tarde)在《模仿律》中指出,模仿主导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的行为中,无论好事坏事,模仿都无处不在。儿童在受到家长、老师严格管控的情况下就会本能地寻找情绪宣泄的方法,动画中听到的粗话脏话就是其学到的方法之一。喜剧动画在很多家长眼中就是轻松搞笑而已,放松了对动画内容的关注,因此一些家长会突然发现小孩冲自己和周围人来一句 “王八蛋”“我宰了你”“你去吃屎”等。

2.沉迷影片,影响生活学习

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Luria),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哈特(Susan Harter)等人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越是年龄小的儿童,自控能力越差。儿童在大量观看能使自己精神愉悦的喜剧动画而又缺少社交对象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动画片上瘾,暴力元素在上瘾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沉迷于动画作品后,儿童会对后续作品充满期待感,在家长不能满足其收看欲望的情况下,会表现出精神萎靡,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有些儿童还会有撒泼、打闹行为。

3.表现出强烈的破坏欲,以损坏物品为乐

弗洛伊德认为破坏欲望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行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于暴力元素在喜剧动画作品中带来的是轻松和快乐,结合儿童本能的破坏欲,故意打砸物品,损毁财物也就成为很多儿童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举动。受动画暴力元素影响较深的儿童在损毁物品后还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不会感到负罪心理。他们会产生化身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动画中的角色,在行动上模仿动画片中的场景。例如,在生活中能见到一些男孩手持玩具或扫帚、鸡毛掸等工具,嘴里说着台词或哼着音乐开始击打和损毁周围物品。这种在成年人看来怪异的举动往往是他们在进行角色扮演,由儿童自己作为演员再现剧中的场景。由于有动画作品作为在脑中建构世界观的基础,有些儿童一个人就能进行此类游戏,并沉迷于角色扮演。

4.诱发对他人的施暴行为

儿童对他人施暴最初的出发点与破坏物品一样是出于对动画作品的化身想象和情绪宣泄,不同的是将伤害对象由物品换成了人。如果没有人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部分儿童施暴行为的严重程度就可能逐渐增加,由最初的无意识行为演变为有意识行为,引发校园暴力,甚至未成年人犯罪。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

(一)发扬中国动画“寓教于乐”的传统

控制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并不是不允许角色间发生矛盾冲突,即使是主题积极健康的经典动画作品,剧情中仍然免不了使用暴力元素。例如喜剧动画《没头脑和不高兴》《老狼请客》《狐狸打猎人》中包含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拳脚争斗,老狼拿刀子追狗熊,狐狸和狼被老猎人用枪打死等暴力情节,但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当时儿童的争相模仿。主要是这些动画在表达暴力元素时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到了故事的教育主题上,强调了作品的积极意义,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不是让儿童体会人物暴力冲突时产生的快感。暴力元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影片中被得到最大限度地控制。

寓教于乐的制作理念为世界各国动画创作者所认同,影响深远,今天迪士尼动画同样贯彻着这种创作理念。强调寓教于乐功能是控制动画中暴力元素的最有效方法。

(二)对儿童加强教育,对其不当行为进行适当惩罚

社会、家长有必要帮助儿童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儿童对成年人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被周围人认可,因而对动画作品中有关性、暴力的成人元素有着本能的兴趣。当家长发现孩子对喜剧动画中的暴力元素感兴趣时,应当及时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让儿童充分了解动画片与现实世界的区别。

当发现儿童的行为受到动画中暴力元素影响时,应当警告他们在行为上有所收敛。如果劝诫无效,必须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使他们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前及时收手。惩罚措施采用禁止观看动画和适度体罚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有效,惩罚措施要使儿童认识到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不会带来愉悦感。

(三)增加儿童的社交互动,削弱动画中暴力元素在其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社会交流引起一个逐渐结构化或社会化的过程,它从儿童自身的观点同其他儿童的观点较少协调或合作的状态过渡到使儿童间的动作和交往互相协作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S. Feldman)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在十八九岁以前,个体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与社会文化有关的知识系统,以消除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达到对社会的适应,实现社会化”。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儿童与他人的交流,使其从社交活动中找到比观看喜剧动画片更有趣的感受。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需求同样是儿童的一种本能需求,儿童有了社交需求,表明其心智进一步走向成熟,也更容易尊重他人。而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动画片中暴力元素的不良影响。

(四)落实相关规定,明确动画片的受众定位

近年来,有关部门制定了大量治理动画作品中不良内容的政策和条例,如果落实到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动画片中暴力元素的不良影响,但目前还须提高政策执行力度。我国的影视动画目前还没有使用分级制,动画片定位的主要受众群体仍然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因此,动画创作者则应当有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在动画作品中滥用暴力元素提高收视率。

观看喜剧动画的儿童数量庞大,做出有害行为的人却是极少数,因此也不必过分夸大其造成的负面作用。对待喜剧动画作品中的暴力元素应当发挥其在建构剧情中的积极作用,削弱其对于儿童的吸引力,将有害程度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喜剧动画片暴力
反性别暴力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暴力”女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推荐一部动画片
喜剧世界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