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北京 100088)
如今数字电影技术已经全面革新了电影生产和制作方式。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数字影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视觉阅读的主体。甚至由于视觉审美的积淀和视觉残留的效应,数字影像的视觉特征开始影响人们在日常中的一切视觉感受,改变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电影的媒介特性已经因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产生革新的变化。中国电影技术与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电影从胶片时代转向数字时代提供了技术力量和市场空间。本文是从摄影媒介转变的角度来观察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影像美学变化的,因为从胶片化学感光到数字电子元件感光的摄影媒介转变是影像本体产生视觉审美变异的根本。中国电影生产在21世纪初开始逐渐运用数字摄影机和数字后期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创作流程和方式、电影创作团队的观念和技术、电影媒介的影像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原始阶段,数字技术主要是在胶片影像基础上,以电影特效技术的路径参与电影影像的创作。但是数字影像时代的技术变革革新了胶片电影时代的美学基点,数字影像是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媒介。数字影像的审美逻辑和理念既受到电影技术和电影工业革新的影响,又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数字影像时代的视觉经验、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影响。
当前对于数字电影时代的中国电影影像美学研究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缺乏从数字时代电影生产方式革新和数字影像阅读的视觉经验变化来审视数字影像的审美特征;二是对于数字影像本体视觉美学的理论探讨不足。因而,往往将对于数字影像美学的研究陷于传统胶片电影媒介特性延伸的局限中,抑或陷于数字技术美学和数字影像美学的概念混淆的误区,从而没有发掘出数字影像新的视觉美学特征。中国传媒大学侯军教授在《作为“形而中学”的影像美学》中多层次、多角度阐释了影像本体美学是什么。侯军教授提出:影像美学集中关注人们的影像感觉,既有纯视觉的,也包括视听整合的经验,对之做理论的分析,对感性之中的知性、悟性、灵性予以描述和诠释,对其中的生理感受、美感和精神感受予以层层剖析,借助多学科的视角,采用多种方法论,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允许有限度修正的研究域。笔者借助侯军教授以纯视觉上的生理审美和感性层面的美感界定影像美学的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规范本文的研究范式。数字影像美学是基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像纯视觉生理审美,受到数字技术理念、审美经验和数字时代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影响,形成的视觉、观念、心理审美。本文对影像美学主要从三个维度去思考:(1)数字影像的视觉语言所形成的视觉审美感受;(2)数字影像品质和时尚性所形成的视觉审美感受;(3)影像风格化追求所产生的视觉审美感受。这三个维度对影像美学的思考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双向研究范式,既从具体的中国电影在数字影像创作上的实践思考创作观念和审美经验的变化,又反向研究数字电影时代影像本体和影像美学的开放和动态发展。本文从电影影像本体的视觉美学出发,从数字时代电影生产方式和审美经验的变革出发,集中分析中国电影摄影师在数字时代对于影像美学特征和风格探索,发掘数字电影影像观念的变化,从而分析数字影像美学的发展。
影像的演进是基于影像生产技术和方式的变化。数字电影时代的影像美学特征是建立在数字电影制作技术和数字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特征之上的。数字电影时代不仅仅由于数字电影技术扩展了影像创造的想象力,带来了新的影像视觉语言,并且通过革新影像生产模式和传播技术与渠道而改变了影像的审美特征。数字影像技术将影像化创作贯穿到影像生产的全过程。在胶片电影时代,摄影师是唯一的影像控制者,“电影创作中,摄影师是对银幕视觉形象负责的人。”摄影师通过前期的影像构思,运用技术控制,完成影像的构建。在数字电影时代,影像的完成不仅仅单纯依靠摄影师,正如摄影师罗攀所言:“非一人之力能够完成,这关系到电影的工业水准。”数字电影时代,摄影师是银幕视觉形象总负责人。胶片时代摄影团队在前期策划中主要以摄影阐述、分镜制作和样片拍摄方式参与,但数字电影时代摄影团队参与了电影前期的影像化和电影后期乃至上映的整个影像制作和放映流程。数字电影时代在电影前期策划已经可以通过CG影像进行前期影像预演。影像化成为电影创作的每个环节的重点。在电影拍摄的设计阶段,通过Previs(视觉预览)和Virtual(技术预演)进行第一次影像化。用3D软件设计CG Model,提升影像叙事的节奏和力量。利用TechVis和Previs,在拍摄的前期完成影像的视觉设计和可视化。随着数字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大众视觉审美要求的提升,VFX(视觉效果)也从前期开始贯穿到影像生产的全流程。 此外,数字影像传播技术带来新的影像审美要求。数字电影时代,影像从胶片变成数字信号,数字影像通过多银幕深入人们生活时空中。影像成为当代社会人们阅读的主要视觉形式。影像阅读经验的丰富不断提升视觉新鲜感的门槛。电影影像如何生成影像本体的视觉新鲜感成为数字电影时代影像创作的方向与难题。
因此,数字影像技术不仅仅革新了电影影像的生成技术,而且将通过影像化技术深入到电影生产全流程,影像对于叙事的塑造能力和影像本体的视觉感染力都获得巨大提升。数字电影时代影像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变化对于影像审美特征的革新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1)提升传统电影视觉语言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出各种复杂的镜头运动,抑或可以通过后期调色技术提升色彩的视觉表达能力。数字技术完成了胶片电影时代很多难以实现的视觉语言效果,将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淋漓尽致发挥。
(2)加深影像生产的程序化程度:运动控制设备(Motion Control)和数字灯光系统(Digital Lighting System)的出现,将镜头运动和灯光效果可以进行程序化的控制。影像生产的程序化程度加深让创作者对影像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出现了视觉感受极其精美和细腻的影像。
(3)基于影像程序化生产的控制技术:现代电影工业由于生产时间、拍摄资金和影像难度等客观要求,影像生产建立了分工合作的生成模式。一部电影的影像可能由多个摄影团队和后期团队完成,或者影像生产专业性分工,例如电影《流浪地球》有专门负责场景的特效团队,有专门负责道具的特效团队。因此,数字电影时代新的影像生产模式内在要求数字技术建立影像控制的同时,要客观促成影像统一风格下的视觉感受。
(4)虚拟影像的生成:不同于胶片电影时代,影像来自现实的复原,虚拟影像是数字电影时代新技术、新观念生成的影像,拥有自身独特的视觉审美特征。
(5)影像品质的控制与提升:影像的品质是基于影像的技术控制,发展于影像创作的观念,形成于影像的视觉审美经验。
在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的早期,数字电影技术往往在非现实题材的影像创作上发挥自身的媒介特性和艺术特性。当数字电影技术不断成熟,电影发展真正进入数字电影时代,数字电影技术开始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像生产上展现自身技术语言的特性和创造力。数字电影的初期阶段,对数字影像的“视觉新鲜感”和“视觉真实”的追求成为影像创造者观念的核心问题。中国电影在数字电影时代的影像美学探索的重要趋向即影像间离和缝合的视觉审美感受探索。影像的间离视觉感受是指将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像进行陌生化处理,让观者的视觉审美感受从熟悉到陌生。既是现实影像奇观化的视觉审美要求,也是从写实到写意的影像创作需求。影像的缝合视觉感受是指数字影像对于自然主义审美感受的追求,利用数字成像技术不断实现对现实的复原。影像间离和缝合的视觉审美探索,既是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影像艺术的“视觉真实”本体性内在要求,又是在新媒体和5G时代,观众视觉审美经验丰富积淀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主义影像风格的美学探索上,中国电影影像呈现出一种间离视觉审美的趋向即陌生化处理现实影像的视觉审美效果。无论影像内容还是形式的可陌生化处理,都形成和日常视觉经验有差距的间离视觉审美。一方面是形成日常视觉的奇观化,另一方面是数字时代影像美学表现为越来越强调“观看”行为的主体性。胶片摄影拥有一套相对较为固定的技术标准。胶片的感光度、洗印的宽容度、镜头的解像力等在胶片摄影时代是有着相对固定的技术规范的,因此产生的视觉影像感受也是较为稳定的。但数字影像的成像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技术调控,从而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经过数字影像视觉经验的积累,现代观众的视觉感受不仅仅对人为控制痕迹较重的影像接受度不断深入,而且随着时代社会强调主体性观念的发展,观众的视觉审美也走向了强化观看主体性的道路。例如摄影师蔡崇辉觉得要让观众看起来比较舒服,不要让画面太压抑。可以往广告画面的唯美方向设计,但不能跳跃一个底线,要是手段多了会显得太刻意、太强化,反而变得虚假。他认为在某个部分运用柔和的光质、眼神光等美化人物,同时还要防止拉开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让人觉得这是个故事,与人们日常生活有距离。摄影师曹郁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光线、色彩和摄影机运动也是演员的摄影创作观念,这一创作观念是基于他电影摄影师本质上是视觉魔术师的电影理念,他用神性之光挥洒诗意,用在场的摄影机传递真理的印象,因此我们说曹郁的摄影机撒谎,但他的摄影机讲述真实的谎言。曹郁将摄影产生的视觉语言当作演员,即使影片风格是追求写实的,也会通过视觉语言强化观众视点的观看的主体性。数字影像时代的间离视觉审美是数字影像脱落现实、融入创作者观念、形成艺术风格的路径,同时也是数字影像观看经验积累和时代强调主体性观念的结果。
自然主义的影像观念与东方审美观念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自然主义的观念不等于写实,而是一种对审美真实性的观念要求。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像观念影响,产生了一批自然主义光效的优秀影像作品,例如《沙鸥》《邻居》等。从此自然主义影像观念影响中国电影影像至今,成为一种影像基础美学观念。在数字电影初期阶段,强大的数字技术影像生产技术将自然主义的艺术审美观念在影像创作上淋漓尽致地发挥。电影创作者不断克服技术的壁垒,将自然主义观念深入到数字电影时代影像生产上。摄影师吕乐谈《唐山大地震》的后期制作时说“后期过程中,使用 DI 进行调色的时候,我们通过降低色彩的饱和度来实现这种时间的跨越:在影片开头第一次灾难的部分,饱和度基本上降到70% 到 80% 左右;当故事推进到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孩子上大学这一段落时,饱和度又确定在 90%左右。”吕乐通过DI调色技术改变不同影像时空的色彩饱和度,以形成视觉上的时代真实性感受。赵小丁在采访中说:“张导不是说,‘我们不现技,不用特别的手段’。其实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我们手段都用得差不多了,现在以最平实的手段表现,倒是一种高境界。”平实是数字影像创作的一种基础观念。摄影师王昱:“连他们的童话故事(指好莱坞电影),影像全是扎扎实实的,基于生活,基于现实。”在数字影像时代,自然主义对于视觉真实性的追求观念依然成为影像创作的基础。CG与电影摄影一起,给观众创造了一个可信的视觉世界。因此,自然主义影像观念是从影像审美真实本性上依然影响数字时代的影像构成逻辑。自然主义影像观念强调塑造自然、真实的光影氛围,平实而富有生活质感的影像是与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相一致的。数字技术已经在缝合视觉审美逻辑下创作不断接近真实、不断尊重观众传统审美经验和现代视觉感受的视觉影像。
数字技术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影像的审美经验。在中国电影进入数字电影初期阶段的创作实践中,影像有回归纯粹的写实,但更多是强化观看主体性的影像间离视觉审美探索。当代中国影像观念在自然主义影像观念上更深化了,挖掘和发挥自然主义观念中和传统中国审美经验契合的审美理念,将传统审美经验和现代影像奇观进行融合,形成了数字影像时代的间离影像视觉美学观念。数字时代的自然主义发展最终还是走向了陌生化影像的道路——极尽的真实,但极尽的真实也是一种相较于日常视觉经验的视觉奇观。从数字影像时代的观看习惯和经验变化来看,丰富的、长时间的、多空间的数字影像审美经验积累客观提高了观众对于影像奇观的视觉要求。从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角度来看,观看视觉行为的强化和主体性意识的重构是数字影像间离审美的内核。
数字化时代的影像不仅受到电影技术本体和时代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审美视觉感受,而且受到了时代中影像视觉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东西方视觉造型观念的杂糅是受到全球化时代文化潮流发展的影响,但数字电影技术在面对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文化情境中,中国电影在影像上产生了东方内蕴挖掘与西方形式造型杂糅的特征。电影在胶片时代基于胶片摄影复原现实的技术而诞生,但在数字电影时代,影像是创造出来的,在数字电影初期阶段的中国电影影像美学探索上呈现出从“写实”向“写意”发展的审美趋向。一直以来,画意传统在中国电影摄影的发展轨迹里延绵不断,成为一种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影像标识、一种电影诗意和中国诗电影的风格选择、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影像奇观。在技术壁垒逐渐突破的今天,画意影像更是成为了一种基于东方视觉经验和审美传统的电影影像创意资源。笔者认为,数字电影时代初期,中国电影影像出现了两种审美特征,一是民族审美风格的影像美学探索;另一种是西方造型观念的影像美学探索。而这两种影像美学特征往往杂糅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东方审美内蕴和西方造型形式的影像美学特征。其根本原因是数字化电影技术发展全面提升了电影想象力的实现力度,改变了电影影像复原现实的本性。因此,东方内蕴的“写意”与西方造型的“写实”既是中国电影影像在数字电影初期阶段的影像美学特征,也是电影从胶片时代进入数字电影时代的根本性影像美学转变。
纵观数字电影技术取代胶片技术以来,中国电影的影像风格出现了大量的民族审美风格的影像美学探索,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民族审美风格的造型;二是蕴涵民族审美风格内蕴的影像风格。民族审美风格造型的影像风格主要出现在中国的奇幻片中。中国传媒大学梁明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奇幻类型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与此同时,中国奇幻电影也逐渐步入繁荣阶段,它们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经典故事,或是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并将数字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影片中,将超越客观存在的奇幻元素具象化、运动形态丰富化、人物造型生动立体化,同时构建出富有 “东方奇幻”色彩的视觉奇观景象。中国的奇幻片挖掘了中国富有东方色彩的题材,开发了中国传统神话或神秘题材,例如:《画皮》系列、盗墓笔记系列、《封神榜》系列等。在这些中国风格的奇幻片中,数字CG技术在场景塑造、道具构建和特效画面上都打造了中国传统的视觉造型形象。
另外,一种对于民族审美风格的探索是蕴涵民族审美风格的影像表达。进入新世纪后,从《卧虎藏龙》《英雄》《三峡好人》以及近两年的《长江图》《白日焰火》《刺客聂隐娘》《我不是潘金莲》等一系列在国内、国际影坛产生重要影响的影片来看,能明显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电影中的探索与回归。这些影片通过“叙事”“造型”等一系列的具体语言来讲述和呈现具有“东方意蕴”的中国故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意境、和谐在电影中多层次展现。在数字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影像出现了大量蕴涵中国传统审美韵味和理念的影像视觉效果。其原因是数字时代观众视觉经验的积累出现了技术至上的特征。技术至上将观看的主体性凸显出来,观众越来越接受技术间离的影像视觉效果,甚至观众以技术间离作为一种满足主体性的视觉快感。技术至上和技术可以至上的电影影像生产境遇,让创作者强化影像语言的运用。加之处于全球化冲击的电影生产境遇中,电影人越来越探索民族风格的影像去应对电影全球化发展的挑战。
西方造型观念的影响是全球化发展带来视觉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电影对于西方造型观念的借鉴和运用也是中国电影积极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数字电影技术虽然起源于西方,但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准确、迅速地转入了数字电影时代,西方数字电影影像美学承接于西方传统造型美学观念,历经自然主义影像美学观念的淬炼,在数字电影时代呈现出强视觉冲击力的奇观化和交互性的生活质感化特征。中国影像受到西方造型观念影响主要表现在好莱坞式的影像风格以及受到西方传统视觉造型观念两方面。
(1)好莱坞式的影像风格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影像创造力不断成为好莱坞电影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有力武器。好莱坞式的视觉影像风格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视觉影像的革新的潮流。好莱坞式视觉影像风格以强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为根本,不断向强化生活质感的交互性影像审美发展。目前,中国受到好莱坞式影像风格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视觉冲击力的奇观化影像审美特征上。例如《动物世界》的多种数字技术完成的视觉形式,产生了张弛有度的视觉节奏。一切视觉语言的目的是强调和突出视觉的吸引力。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强有力的视觉力量成为影像审美追求。
(2)西方传统视觉造型观念的影响:西方传统视觉造型观念对中国数字电影时代影响主要表现在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以及西方化的审美造型观念上。在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人物的造型,尤其服装、化妆很多是以西方化的审美形象建立的。一些妖精的CG形象是以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观念完成的。西方视觉影像的全球化传播影响了我们的视觉经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快速地产生了融合西方造型观念的视觉影像。
纵观数字时代中国电影影像受到西方影响的特征可以发现,数字时代中国影像积极探索具有民族风格的影像美学,积极挖掘中国传统审美的韵味。面对世界电影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影像生产也在探索西方造型观念与中国民族审美风格影像的融合。数字电影技术和全球化视觉经验的发展,让中国数字影像呈现出东方审美内蕴和西方造型观念融合的影像美学特征。
数字时代电影工业化和胶片时代电影工业化是应该区分界定的。数字时代电影工业因为影像化创作深入整个电影创作流程,形成了以电影技术程序控制下的工业流程。因此,数字电影时代的电影工业化程度比胶片时代电影工业化程度是更加深的,而且呈现出影像创作而不是影像复原的特征。从电影初期阶段,影像化的介入就强调了电影影像往人工创造的方向发展。数字电影时代和电影全球化时代的融合发展,让全世界范围内影像呈现高技术和高品质的审美特征。展现现代电影科技的技术魅力,展现数字电影的影像高品质成为一种视觉美学追求。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而完善的数字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撑,需要美学和艺术层面建构数字电影工业化的电影理论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新主流电影大片”的异军突起,“工业品质”“产业升级”“重工业电影”等关键词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关于中国电影的工业观念、工业体系和电影工业美学也成为热议的焦点和某种“显学”。电影工业美学中的类型化和大众化在理论层面获得研究热潮。但我们处于的数字电影工业化时代,数字电影工业化的美学特征已经使中国电影影像呈现数字影像美学特征。影像的工业美学是指数字阶段高技术和高专业化程度所形成的高技术和高品质电影影像审美感受。在数字电影初期阶段,中国数字电影工业化美学探索实践主要表现在高技术影像审美和景观叙事的丰富两个方面。
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高技术影像审美特征。数字影像时代的高技术审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影像技术提升带来的影像技术品质改善,形成的影像技术品质审美。数字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在制作层面促进了新成像技术的提升与运用,在放映层面改善了影像的技术品质。随着大众视觉审美经验对于高技术影像的视觉感受积累,视觉上的技术品质不断出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技术数字影像在形成视觉奇观上的创造力提升,形成的高技术视觉奇观审美。超高清晰度、3D、高帧率(HFR)、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WCG)等不断发展的数字影像成像技术,从影像分辨率、明暗宽容度、色彩感受力方面重塑了影像的视觉审美经验。CG 制作、动态捕捉、绿幕绘景、绘画接景以及Render Man计算机图像渲染体系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电影不是复原现实的物质世界,而是创造的虚拟影像。创造的虚拟影像或高技术品质的影像都形成了日常视觉经验基础上的视觉奇观效果。
中国电影的数字电影制作的现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景观叙事,例如:《红海行动》《暴风雪》《追凶者也》《攀登者》《紧急救援》等。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带来数字摄影机逐渐轻便化、稳定化,极大解放了摄影机的自由。而数字电影工业化的完善与提升为外景拍摄,尤其恶劣生存环境的外景拍摄带来了摄取和制作上的稳定和提升,逐渐利用地域特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影像叙事电影不断增多。另外,数字电影工业化发展在前期引入Previs(视觉预览)和Virtual(技术预演)技术,在拍摄中引入绿幕技术和灯光程序化控制技术,在后期引入绘画接景技术和数字调光技术,从而不仅提高了景观影像呈现的技术品质,并且让景观可以融入叙事,在叙事的意义层面发挥景观的视觉魅力和象征意义。景观成为视觉塑造力的展示空间,成为叙事能指的意义空间,景观叙事成为中国电影数字影像时代的视觉特征。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数字电影的工业化不断拓宽和加深程度。在数字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影像实践中,中国电影影像朝着追求技术品质和形成景观叙事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了过度的或畸形的高技术视觉感受追求,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影像美学的思考和现实可实现程度的把握。高技术不等同于高品质,技术品质只是影像品质的基础之一,文化观念和影像美学也关系到影像品质的层次。因此,中国电影在数字影像时代大众视觉审美形成对于高技术影像追求的客观条件下,应不断以技术进步实现观念进步,从而在美学层面促进高技术影像审美的提升。
中国电影产业快速优化、升级和中国电影技术的快速进步,让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发展的短短十几年里,完成了从胶片电影工业向数字电影工业发展的转变。中国电影的数字电影技术和数字电影工业化革新了影像生成的方式,转变了影像创作观念。影像美学是基于视觉经验的,数字影像时代的视觉经验变化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改变了影像审美的逻辑和观念。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中国电影人开始了积极的数字影像美学探索。中国数字影像出现了在自然主义影像理念下的技术间离、西方造型观念影响下的民族风格和高技术、景观化影像叙事形态的美学特征。未来是影像品质的竞争,也是影像观念的竞争。既从数字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方式、技术理念本体出发,又从电影工业化影像的呈现影像美学出发,并且结合时代电影到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大众视觉经验变化研究,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完成对数字电影美学的阐述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