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岩 吉 平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除去娱乐性与商业性,同时也肩负着坚持国家利益、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这个国家或者民族某一时期文化的集中反映。世界各国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离不开彼时特定的社会情绪、人民主要的社会矛盾以及一定的社会思潮。它们集中性地表征了民众的诉求,成为所处社会阶层与时代的“深层集体心理”。传统代表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电影更是弥合了大众文化与高雅艺术之间的断层,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能够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拥有普世的教育意义。我国商业电影遵循社会市场规律,融合主流的价值观,以主流媒介作为传播方式,同时将城乡结合作为主要消费对象。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不断走向世俗化道路,影视作品立意呈浅显化趋势,仅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表层快感,通过“大量生产和复制千篇一律的东西来不断扩展和促进‘波普文化’向度上的形式和情感体验的标准化”。许多商业片导演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影视作品当中肆意宣泄大众的审美恶趣味,使影视作品中的丑态与日俱增。本文将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影片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来展现并分析中国商业电影中的“审丑”现象。
中国电影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拉动了国家GDP的增长,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可观的票房贡献中,中国商业电影占据着主要地位。法兰克福流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赛曾指出:“艺术与日常秩序间的基本裂隙,曾在艺术异化中保持开放,却被前进的技术社会逐渐封闭起来。”许多商业片导演在影片中刻意追求令人震撼的画面以及高超的技术手段,使得商业电影逐渐趋向娱乐性商品化,呈现拜物教特性,普罗大众的个性消退以及对于娱乐性的追求也使得影视艺术前景堪忧。
电影所展现的重要命题以该电影的主题形式呈现,常以大众较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主要线索,大多展现了社会现实性与时代感。因此,主题肩负着教育与启蒙的重要使命。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重要时期以抗战电影为主,批判了政治的黑暗,鼓舞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第二个重要时期凝聚了鲜明的革命情怀;第三个重要时期以文艺思想解放为标志,重新焕发文艺活力。随着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商品意识冲击着各个领域,迅速膨胀的商业电影以娱乐化和主旋律化为主导占据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四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部分娱乐化电影主题被商业支配,从电影的审美和教化功能中抽离,仅满足观众的浅层快感。部分影片拍摄耗资巨大,只追求绚丽的画面和形式的唯美,通过复制再剪辑的手法展现内容,使得电影主题意蕴浅显甚至缺失。电影《西虹市首富》用近乎85分钟的时长来展现主人公“挥金如土”的情节,仅用最后15分钟回归到电影主题的叙述,描写人性的光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以遍地菊花充盈整个银幕作为开场,影视景观宏大,以“菊花”隐喻“黄金”,给予世界低俗的昭示。片中人物服饰华美、富丽堂皇的场景更是运用了高超的拍摄手法以及高额的制作技术,但故事内容的呈现以及主题的深度却与之成反比。故事内容仅复制话剧《雷雨》并拼贴在另一个时代背景下,主题深度完全缺失。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对于主题深度的叙述上,也体现在对于社会的批判性之上。喜剧电影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讽刺与嘲笑某一社会现象以达到警示或教化作用,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表层情绪需求,更应该传播深层的主题意蕴,充分展现影视作品的艺术功能。但部分影片为追求喜剧效果,叙事手法夸张,刻意制造烂俗情节,只有肤浅的诙谐,却丧失了深度的社会批判性。甚至有的喜剧片在银幕上公然使用低俗对白,影视的教育功能完全缺失。电影《西虹市首富》为制造喜剧效果将“金钱”的作用肆意放大,提供社会不当的价值观。影片中对于现代社会人们为了“减一克赢得十元钱”而积极进行“全民健身”等烂俗情节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金钱的权威性,引导全民“拜金”的潮流。部分影片在对白的构建上过于随意,甚至使用迎合大众恶趣味的低俗对白。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中全篇低俗对白数不胜数,泯灭了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部分导演甚至为提升票房收益,采用续集拍摄手法,占用重要档期。电影《唐人街探案》连续拍摄三部,以“春节档”上映为主。《唐人街探案2》在第一部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许多新的情节,使得情景过于混乱,叙事不够清晰,导演在结尾处强行加入伏笔以此来铺垫第三部的出现,为再次赢得商业收益。
3.我国企业整顿改变的魄力不足。在企业核心能力培育这一动态过程中,企业自身已经拥有的能力和外界瞬息万变的环境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磨合,这种磨合类似自然选择,实际上融合了企业自身的能动性。而就目前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这种随外界环境而进行突破改变的魄力显然不足。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畏惧失败,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失败承受能力弱,单方面追求成功率,反而困住了创新的步伐。失败的经验使企业害怕改变,而成功的经验又使企业固守自大,这些都源于对自身和环境的分析不足、认识不清,从而导致整顿改变的魄力不足,阻碍了核心能力的培育。
中国电影发展的第四个重要时期中的部分主旋律化影片教化力度过强,价值走向单一,失去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使得影片仅停留于对现实情境的塑造,丧失了影片的视点与立场,影视主题片面且单一,作品内容缺乏深度。电影《中国机长》的拍摄阵容强大,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它担负起了弘扬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影片对于真情实感的渲染以及人性化的呈现基本缺失,使得影片内涵空洞,缺乏影视作品的映后思考,仅限于完成政治主旋律任务。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即使导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节的困难性,却没有在高潮部分给予观众紧张心理,仅限于还原事件,内容却没有逃离空洞且牵强的语境,近似于刻板乏味的公益广告。反观同为改编自真实事件的主旋律影片《红海行动》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影片的价值维度,虽作为主旋律电影,但为满足日益年轻化的受众喜好,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喜剧场景,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观赏性。影片在精心塑造了牵绊人心的空战、海战、陆战等场景外,主题也从简单描述残酷的战场提升至对生命的反思与珍视,提高了影片的艺术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影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目前,风机盘管的控制方式较多,针对五星酒店业态,每个项目的设计不尽相同,其中不乏功能漏缺的设计,也有功能过度造成成本浪费的设计等。缺乏明确的弱电设计规范可供参考,如何设计既贴合酒管需求,又能帮助开发单位节省成本值得深入探究。
叙事学曾提到,人物经历阻碍形成的内在动力是由人物特殊的性格所决定的,但部分商业电影只强调了人物如何冲破外部阻碍,对于人类内在复杂性的展现却极其不充分,削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诉求,人物扁平化十分严重。故事的外在障碍是一个社会的议题,人物的内在性格转变则是个人情感的命题,两者结合是整个社会人文价值感的彰显,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塑造更能够引发受众对于人性的探索,在娱乐中反思,为商业电影增添艺术影响力。电影《受益人》当中的女主人公岳淼淼是一位女主播,影片开场中她为生存而展现出来的虚伪势利的性格在遇到男主人公吴海之后便莫名其妙地消失殆尽。片中没有呈现牢靠的情节来推进岳淼淼对于吴海的轻信,人物性格转变得节奏过快,外部经历却并没有提供良好的助推作用。“开心麻花”系列出品的影视作品大多改写自舞台剧,延续小品式的叙事,情节由搞笑片段拼接而成,叙事架构松散,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呈扁平化趋势,人物性格千篇一律,拘泥于企图走向成功的失败者与感到精神挫败的成功者之间。前者的焦虑由成功前的渴望引发,后者的焦虑由成功后的迷茫牵绊,在电影作品中两者通常混合出现,彼此作为陪衬,人物最终企图成为的形象决定了其直线型性格,缺乏社会复杂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渴望被接受与认可。在欲望的驱使下,影片以梦幻的形式将主人公带回校园时代,使其一举成为富豪,然而成为“成功者”之后的空虚与迷茫又使其进行了深刻的人生反思。这种“失败者”与“成功者”相互反作用的情节同样出现在电影《西虹市首富》当中,男主人公王多鱼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成为继承人,拥有亿万资产。但成为富翁才是他愁绪的开始,接下来的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如何“挥金如土”展开,经过无数次笑料的拼贴,影片最终的落脚点却依旧回归于“钱与情”取舍的古老命题之上。这类电影的主线情节被包裹上无数层“糖衣”,实则陈旧老套。甚至部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男性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女性形象呈扁平化,性格单薄缺乏情感曲线的变化,仅以标签化为男性形象服务,成为男性欲望的诱导,女性形象没有逃离依附者的概念。电影《李茶的姑妈》中两位作为父亲的男性角色都企图通过与“姑妈”结婚的方式赢得财富与地位,女性角色以商品化标签的样式呈现于银幕之上,成为一种娱乐形式。电影《美人鱼》中的女主人公作为现代版“灰姑娘”企图等待来自男性的垂青以解救家园,女性的自我力量被完全忽略,角色的愿望须在屈服于男性势力下得以圆满。而片中的反面女性形象若兰却在反抗中得到自取灭亡的下场。除去人物形象塑造的扁平化趋势,部分影片为博得观众眼球,采用“流量小生”加“漂亮女性”的固定模式,电影《上海堡垒》企图运用“流量小生”来吸引观众,但人物设置和情节逻辑都无法支撑起票房。部分导演在影片中加入莫须有的明星片段,使得人物性格缺失,只为增加明星曝光场景,延长无效演出时间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电影《中国机长》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却为提升票房满足社会群体的“追星”心理,在片中增加了大量明星镜头,造成影片人物走向交代含糊,叙事残缺且混乱。电影虽名为“中国机长”,实际主人公却不十分明确,“空姐”镜头较长,“机长”这一人物形象并不突出,其高超的驾驶技术基本以第三人称叙述呈现。片中人物性格极其单一,人物职责之间的关系处理也不甚明确,各人物之间的工作分离性较强,与导演企图塑造航空人员合作共赢的初心背道而驰。
影片的叙事内容以人物为载体向前推进,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成为评判影片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判断导演功力是否纯熟的重要依据。形象学强调,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成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成为“集体想象物”。因此,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激发观众强烈的认同感,挖掘出隐藏在观众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影视逐渐成为大众心灵的避难所。影视艺术进入商品化时代后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渐趋同,呈扁平化。不少电影甚至为争得票房请“流量明星”串场,增加了无意义的人物出场,延长了叙事时间,但影片主人公的形象却并不突出,缺乏人类的情感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读解意义。
英雄形象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但部分影片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千篇一律,逐渐向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形象靠拢,企图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困难征服世界。电影《烈火英雄》以现实事件作为原型进行改编,政治导向明确,但片中人物之死形式感过于浓烈,无法使得受众产生同理心。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背负着罪孽的英雄形象,英雄主义色彩强烈,主角光环严重。一部成功的影片,应该围绕着一个“并不完美”的人物展开,但在这部电影危机的最后时刻,只有主人公一人企图徒手关闭温度极高的阀门,凭借个人之力战胜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实主义作品形象塑造的原则,人物趋向神化。反观电影《我不是药神》同样以社会真实事件作为原型进行改编,坚持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创造出新“中式英雄”,以普通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引发观众的同理心。受众自觉代入影片所表达的文化症候之中,感受主人公在情与法冲突之间的矛盾心理,实现社会价值观的升华。
自影视行业进入商品化时代,第五代导演便纷纷转型投入娱乐化影视大潮之中,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绚丽辉煌的场面、浓郁的色彩著称,善于将历史作为主要背景,对国民文化中落后又封建的部分进行批判。他们立足于现在呈现对过去的反思,获得了西方影视界的好评,带领中国内地影视走向辉煌。但影片当中对于历史的曲解以及套用他国历史文化的现象却肆意横生,造成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误读心理,泯灭了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带有强烈的滞后性。电影《英雄》套用影片《罗生门》的叙事,呈现出对于“秦王”历史的过度曲解。电影《夜宴》复制戏剧《哈姆雷特》的故事,表现出对于中国历史考证与复原的架空。电影《无极》借用古希腊神话的主线,展现了一个带有血腥意味的躲在历史庇护下的神幻故事。电影《长城》中对于东方元素的展现更是屈指可数,仅停留于初级阶段,影片当中对东方价值观的解读也基本呈现空白状态……这些影片都以富丽堂皇的场景、浓郁具有张力的色彩作为掩饰,架空了对中国历史真实性的考证。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以及对于他国文化的套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不切实际的拯救幻想,以使他们大量消费。甚至部分导演在影片中制造东方“伪文化”的情节形成刺激西方群体感官的特殊文化现象,以达到刺激西方消费的目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对“蒋太医”及其妻女残忍杀戮,“王”将“三王子”鞭笞致死,血染金菊等情节的塑造,将宫廷文化中钩心斗角、残暴统治的部分放大呈现成为导演为制造视觉效果刻意加入的“伪文化”现象,甚至将人性中的真、善、美完全泯灭,不仅将追求权力的兽性之欲肆意呈现于银幕之上,甚至解构了传统美德下女性形象的塑造,制造了“乱伦”、教唆儿子政变等情节,创造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现象,以满足西方群体的猎奇心理。西方国家的资金支持成为第五代导演主要的经济来源,导演在影片当中创造能够刺激西方感官的东方“奇观”,再拿到海外电影市场进行评比,构成一种类型化创作模式。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文本是一个面向现实和观众开放的“符号系统”和“交际系统”,可以说电影是借助符号进行叙事的。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是完整社会形态形成下的产物,它代表着整个民族的行为与价值观。卡西尔曾表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用符号形式表示出来的人类经验。”艺术成为文化符号外现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在影视作品当中,文化符码化身为一位看不见的智者隐藏于其中,有意识地影响着受众。自电影进入商业化时期,不少导演便急于追求艺术片的转型,迫不及待挤进娱乐片的大潮之中。然而为追求票房收益部分导演对传统文化、历史形态进行无节制的消费,在影片当中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造成不同文化语境下影片的解读障碍,在国际上形成消极的影响。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囊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强烈的人文意识、深刻的忧患意识,以及浓烈的民族凝聚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愚昧的负面形象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
除去第五代导演,还有大批导演为票房收益而以历史作为庇护,重构历史人物形象,将其涂抹神话色彩,甚至曲解历史,丧失了影视作品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继电影《西游降魔篇》重塑《大话西游》并赢得较高票房之后,“西游”系列层出不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伏妖篇》以及《西游记女儿国》等影片都躲避在《西游记》这一历史经典的庇护下,展现出对于历史故事无节制地消费。为制造喜剧效果,影片中加入了许多无厘头的元素,甚至肆意滥用网络不雅词汇。电影《西游伏妖篇》延续《伏魔篇》讲述唐僧收徒之后四人一路降妖的故事,影片叙事结构单一,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将原故事分解再重构,人物情感变化突兀,故事叙述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及影片内容的隐喻性深意。
本课程采用双师混合教学模式,即由1名旅游管理专任教师和1名来自养生旅游企业的行业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前者侧重养生旅游理论知识的教授,后者侧重养生旅游实践知识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模式,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得两者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过渡自然。教学内容以书本为框架展开,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课程,包括案例教学法、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影视观众学强调,影视艺术的接受文本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特点,“在特定时代中,如果电影反映了一时代社会审美心理的主流,那么就会被观众所欢迎、所推崇;反之,则会被抛弃、被贬斥”。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中的母题不仅反映了受众的心理与意识,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个时代进程的证明,充分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特定时代下电影艺术对于主题的诠释、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传统文化的读解都是社会深层价值观的彰显,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现,更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象征。中国商业电影不仅应关注产业价值,更应该注重影视作品的传播价值,拥有敢于批判的态度,反思弊端,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