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文
(天津科技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57)
色彩作为电影重要的修辞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特点,“色彩语汇不仅仅是简单的代码,同时也是创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剧中帕瓦娜的造型依照剧情推进的需求不断演化,从服装到配饰,从长发到短发,多变的造型组合在动画电影中是不多见的,其中色彩的设计与呈现在视觉上更好地服务了角色的塑造。影片的开端帕瓦娜是以绿色系造型出场,绿色的眼睛让人想起“阿富汗少女莎尔巴特·古拉”,绿色的头巾和服装组合也是阿富汗普通女孩的打扮,头巾造型选用象征着穆斯林女性信仰的“希贾布”,绿色系造型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表达,也代表了阿富汗的文化。父亲被逮捕后,帕瓦娜的头巾从绿色更换为红色,影片中危险的形象,如怪兽、卷云、象王均使用了红色。当红色作为帕瓦娜的色彩特征出现在外部空间的时候,不仅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也是危险降临的隐喻,正如在院子里的女人被塔利班士兵驱赶回房间的戏,也是用了大块的红色包裹住母女二人,红色在影片中的危险隐喻也更为直接,红色特征下的帕瓦娜面对外部环境是危机重重的。帕瓦娜“变身”成奥狄什后,造型以白色和褐色为主,凸显了阿富汗“男性色彩”特征,她有了男性化服饰特征,终于成了那个“养家之人”,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带来暂时的快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女性命运的悲惨。
场景之变对观众形成情绪的感染是巨大的,同一个场景不同局部的切换相当于换了场景。帕瓦娜由懦弱到勇敢,场景的变化就是家庭内洗漱间的空间,这是观众再没见过的室内局部,等于换了个场景。导演将场景切成多个侧面,从门外到门内,从开放空间到封闭空间,依次安放在情节线的转折上,用场景变化展现角色心态。帕瓦娜在洗漱间面对方形的镜子的自我审视,环境背景更加立体形成了视觉的新鲜感,帕瓦娜在这样的背景下,便有了行动的动力。
“人物逻辑不能光在剧作上成立,还要在视觉上成立。”角色居住的空间就是角色的性情,镜头中背景更能反映着角色的内心世界。导演运用不同的背景塑造了同一空间内母女三人的不同性格,在室内空间母女三人分别处在三面不同的墙壁下,姐姐的背景环境是摆放着衣物的储物空间,也是姐姐温顺、内敛性格的特征,母亲的背景则是光秃秃的残破墙壁,母亲正是守旧、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的阿富汗传统女性,帕瓦娜的背景是绘有繁复花卉图案的布挂。
影片采用平行蒙太奇进行双线叙事,现实时空在真实的光影下勾勒出角色的现实境遇,故事时空则呈现丰富的色彩组成,虚实交替的手法成就了影片在艺术表达上的升华。每当帕瓦娜遭遇矛盾时,就会讲起男孩的故事,这不仅使空间得到了延伸,也使角色的情感得到另一种表达。帕瓦娜每次故事的讲述都是一次剧情的推动,也是角色的内心成长,将角色的内心外化的表现手段。现实时空的角色暂时脱离现有的矛盾风暴中心,成为场景中的“听众”,使现实时空的矛盾得不到进一步爆发,也缓解了现实时空中的角色出现更加焦躁的情绪,影片用时空的剪辑巧妙处理帕瓦纳的情感张力。
影片中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女性没有男性亲人陪伴,一律不准出门,否则轻则驱赶回家,甚至还要挨打,重则会被投进监狱。当家中唯一男性被抓进监狱,女性家庭成员又不能出门,“性别之差”成为不可逾越的界线,如何在视觉上呈现这条“界线”成为家庭角色性格塑造的关键技巧。影片塑造了房屋内和街道这两个空间,在极度抑制女性自由、剥夺女性权利的故事背景下,“门”就成了两个空间的界线。影片开端父亲被塔利班士兵强行掳走,只有帕瓦娜追出房门躲在巷子口,母亲和姐姐并不敢轻易走出门,这也塑造着帕瓦娜的角色性格。在母亲被打后躲入房间阴影角落里寻求安定,当关“门”这一刻被进一步强化,当越过这条“性别歧视”的界线将遭受灭顶之灾,接续的一组空旷街道的镜头也向观众展示了无数封闭的房门,而帕瓦娜一家只是被一扇扇门禁锢的阿富汗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随着影片的深入,母亲试图用大女儿的婚姻来化解家庭危机,房门横亘在母女面前,门内的母女与门外的帕瓦娜有了明显的结界,背光区下的母女潜意识下不敢轻易踏出房门,光影也为她们划出了“生活的边界”。“门廊”作为房间物质外延,连接着内外两个世界。帕瓦娜家的门廊在影片众多房屋的设计中即是独有的典型特征,也是趋于符号化的造型设计。帕瓦娜要去监狱找父亲与大姐发生了争执,在帕瓦娜愤然离去后,大姐的所有动作表现都限制在门廊之内,这种限定性的区域表演空间,辅助了大姐传统保守、自我禁锢的性格塑造。
光影在影片中参与空间叙事较为典型;导演运用光影的明暗分割空间将保守的母亲法蒂玛和姐姐置于空间的阴影区,帕瓦娜多出现在受光区,用光线分割同一空间,形成母女间性格的对比,阴影区的女性角色更加保守,思想也被禁锢得更深。
帕瓦娜从监狱返回家的段落,影片也用强烈的阴影界限进行了空间的分割。母亲从阴影下的窗口望见帕瓦娜匆忙赶出去,这时“女性没有男性陪伴不得出门的”结界出现了裂缝,最终母亲与帕瓦娜在街上相拥,这一刻母女三人都走出了房间,不可逾越的界线正在被逾越。但所有角色始终处在阴影区域下,姐姐更是止步于台阶之上,正如她不敢轻易走下门前的台阶一样,这一刻还是没能走下台阶,光影作为一种无法摆脱的束缚存续着。纵观母亲和姐姐的动线安排上,能让人感觉到她们的命运在反复的动线之中,在阴影之下左右移动,一边犹豫着一边讲诉这个国家的贫民女性思想的禁锢远远大于身体禁锢,即便是作家母亲以及受过教育的姐姐也存在于被权力规训的普遍事实,光影塑造了角色的思想内涵和性格,引起观众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在影片中镜头的设计是朴实、克制的,以儿童的视角尽显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用镜头塑造角色的境遇变化,推动情节发展。帕瓦娜陪同母亲去监狱被打这段戏是全篇的华彩段落,通过富有象征性的电影造型语言“牢笼”意象塑造了母亲这一角色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场戏大致可以被分为“被打前”“争吵”“被打”和“被打后”四个阶段。“被打前”镜头对角色的俯仰拍摄极大地压缩了纵深空间,缠绕的铁丝网、狭长的高墙、破败的街道、锁链缠绕的栅栏门,结合用光从影构图上营造了“牢笼”的基调,“争吵”阶段,帕瓦娜追逐父亲照片碎片的过程成为这段戏仅有的运动跟镜头,用镜头处理角色忐忑复杂的内心,特写与全景两极镜头的并置,也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吸引力,让观众为帕瓦娜父亲的命运而担忧。“被打后”这段前景的强化和设计使得“牢笼”意象更为明显,镜头将铁栅栏门的局部作为前景,用构图塑造母亲被囚禁的视觉效果,镜头从栅栏内外分别拍摄,观众的视线跟随镜头的正反拍,形成了栅栏内外的视线对调,这种镜头的代入感引发了“观众看的是牢笼内的故事还是自己也身处牢笼之中”的思考。
影片中同为女扮男装的肖希娅在造型上的粗眉毛、高鼻梁加上卷曲头发,“通邦”长衫边角也有些破旧,浅绿色的小坎肩总是敞开着,使她的男性化的造型感较强,也塑造了更为独立、倔强的形象。肖希娅作为帕瓦娜的“启蒙”,在男权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对于政教压迫的反抗意识更强也更具典型性。肖希娅对于未来的憧憬都伴随着战争的影子,“坦克坟场”“战机飞过的破败屋顶”,典型环境中的刻画令战争的丑恶与希望的美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比照,也让肖希娅这一角色更加富有魅力。
肖希娅和帕瓦娜都珍藏着“照片”,也是作者对于电影本体理解的个人化表达。肖希娅的“照片”是阳光沙滩的海岸,是对逃离现实奔向新生活的憧憬。帕瓦娜的“照片”是父亲的照片,是对于“家”的思考。每一次照片的出现都是女孩肖希娅憧憬自己的未来,同时也是女性意识的自我唤醒,“照片”即是肖希娅的精神家园,也是对现实抗争的源动力,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影片将日常生活的细节融入角色塑造,剧中只用了四句台词以弱化和缺省情节的方式丰富着肖希娅的角色内涵,用间接又轻描淡写的方式让观众获知故事信息。肖希娅介绍父亲的时候都是通过简单的台词进行描述,初次提到父亲用了“喜欢的话,把我爸给你都行”揭示着肖希娅是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后面提到是“他在俄国人的枪下殉道了”,引发观众对肖希娅身世的强烈兴趣,最后提到“我爸爸会一直追到马札然后杀了我的”。前后矛盾的台词处理也赋予了角色强烈的戏剧性,肖希娅四次提到父亲每次都是反而闲置着,没有顺着台词去展开故事,而是转到别的事上,但是“父亲角色”留在了观众心里,台词的叙事不是直言的,台词以人物关系的变异来折射社会。
女巫和老妪造型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民族特征,主要由“象征顽强生命力的植物纹、充满玄奥的几何纹、富有韵律感的阿拉伯文字纹样”组合而成。绚丽的绘画剪纸风格也符合幻境的叙事表达,在老妪造型上具有丰富饰线条和纹理,整体设计侧重体积感的表达。两者间既有统一也有差异化,女巫的造型更尖锐,而老妪的造型趋近圆形,从基础造型上与角色的定位相匹配,层次感方面女巫的层次更加立体,增加了局部造型间的相互遮挡,用色也更加丰富,角色的运动中强化了辫子、项链、服装饰物等元素的动感。三只手臂的造型和反关节的设计使女巫更具神秘感,角色的造型语言更加鲜明。故事时空下的叙事场景是舞台化的,它更多关注独特造型,老妪场景中的那棵大树正是服务于整体造型,所以在视觉呈现上也趋近“圆”的造型,周围的山丘只承担色彩作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远近高低。老妪和女巫在舞台上的动作造型感较强,注重形态化的夸张,角色的一举一动和舞台空间有一种横向的相互抻拉,并不形成相互遮挡,这种空间感觉形式上与现实空间呈现鲜明的二元对立,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
在声音设计方面采用了多种手段辅助造型,在故事时空的配乐上强调音效剪辑,将音效的声音与弦乐背景音合为一体,增加了舞台化时空的趣味性、削弱镜头的平面感。用切近声音的方式将象王行动的声音放大至于“表层”弱化音乐,将危险听觉切近,强调苏莱曼面对象王的危险情境,也让观众感受到紧张与真实。用音乐补充情节,对帕瓦娜哥哥身世进行揭示的段落,一连串的弦乐滑音具有悼念色彩,简短的降调旋律配合男声旁白短暂而忧伤,含蓄之余留给观众更多关于战争的解读空间。
影片用压抑中带有温情的镜头语言,以儿童的视角,呈现了一个破碎的成人世界,让我们感触到那个残酷黑暗的时代,同时也看到了阿富汗女性的坚强与果敢,这些都离不开角色的视听呈现。对于《养家之人》中女性角色的视听表达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在国产动画的创作中以观众喜爱的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风格,传播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