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创作的初心与创新
——以《哪吒》为例

2020-11-14 09:04李静惠
剧影月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魔童哪吒动画电影

■李静惠

12 月7 日下午,由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和看电影传媒共同举办的动画电影论坛在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赤兔动画创始人及CEO 谷淞主持论坛,本次动画电影论坛以“动画电影创作的初心与创新”为主题,邀请到了《熊出没》系列电影总导演丁亮,《哪吒之魔童降世》制片人刘文章,《风语咒》总策划林琳,《我失去身体》《天使爱美丽》编剧纪尧姆·洛朗,意大利动画协会主席安妮·索菲·凡赫勒贝克,曾经参与《僵尸新娘》《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经典动画电影的丹麦动画导演、创作者彼得·多德6 位重量级嘉宾与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资深电影从业者与动画创作者共同探讨动画电影在发展与创作中的不断创新与自我突破。

论坛由播放6 位嘉宾的作品预告正式拉开序幕,几位嘉宾依次对作品发表看法,丁亮认为,现在国内动画的商业考虑较多,但是欧洲动画往往以孩子为主要受众群体,更具人文关怀。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不论受众是谁,都要注意勿忘初心。初心也就是创作者一开始的出发点,他想要借此表达的想法,基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来想办法创新,给予观众新的艺术感受。

作为2019 年华语电影最大的票房黑马和话题度最高的动画电影制片人,刘文章表示,他们创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初心,和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吻合的,影片讲述了一个魔丸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是魔丸的故事,观者从中领悟到了打破成见、敢于反抗、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主题。电影是艺术,动画电影则是做梦的艺术,在这个梦境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汲取到不同的营养,这就是动画电影人为观众们构建的梦之世界。

一、初心:秉承匠人精神

建国以来,中国老一辈动画创作者秉怀着匠人精神,创作了一部部精彩的动画影片,《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不仅丰富了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还体现出了中国动画电影特有的魅力,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创作者对细节的细心打磨。尤其是在如今流行“快餐消费”的时代,动画电影创作者更加应该秉承着匠人精神,一点点的打磨出作品,只有这样,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才能“星火燎原”。

据制片人刘文章透露,《哪吒》从创作到上映用了4 年的时间,电影开拍前有66个版本的故事,这66个版本的故事都是在最初魔丸与灵珠的基础设定是一点点推演出来的。就好比建造一栋建筑或是桥梁,确定好整体的大框架之后,剩下的细节结构可以有很多种构建方式,每一种呈现出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在创作的路上没有所谓的技巧与捷径,只有保持一个纯粹的创作状态,才能有最完美的效果,只有对每个版本都耗费最大的心力去呈现,最终才选出观众最乐于看到的哪吒形象。团队创作人员多达1600多人,导演对画面效果也要求尽善尽美,每一个镜头、动作、特效、色彩都要毫无瑕疵,这种耐心、恒心、专注、细致的精神,才能最终呈现出这样的效果。

“要想有非常真实感的特效,片中采用了现在最为先进的CG 技术。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片一共有1800多个镜头,其中包含1400 多个特效镜头,共有20 多个视效团队参与制作,历时3 年才完成”,是中国历史以来的动画片之最。例如风、火、雷、电等等这些现实世界中司空见惯的自然力量,将它呈现在影片中时就是难上加难。特效团队总监郭斌谈到此次创作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团队的齐心协力,极致追求为每一帧、每一个画面倾尽全力,每天团队加班加点,工作12个小时以上,历经苦难才通过所有的镜头。导演饺子有时亲自上阵,利用动作捕捉技术,用自己的脸赋予角色喜、怒、哀、乐。角色的每一次嬉笑怒骂看起来就和真人一模一样,这些都离不开所有创作者们的细心打磨、雕琢。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哪吒的最初形象来源于神话故事《封神演义》。1979 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塑造的哪吒是一个机灵可爱、为人正义、视死如归的小英雄,之后的各种动画片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这样正面、可爱的形象。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方面继续沿用了以往传统经典动画中哪吒形象的设计,如“哪吒头”、眉心中间的红点、红色小肚兜、莲花转世;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现在所流行的一些装扮,哪吒眼部的宽眼线、下三白、“烟熏妆”、小肉鼻、小虎牙,大大的招风耳,这些流行要素完全颠覆了哪吒的传统小孩子形象。勾肩驼背,两只小手插裤腰,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样的哪吒很像我们口中常说的“小混混”形象,而这种故意“丑化”的塑造手法,也使得角色形象被赋予独一无二的想象力和动态感,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但是这样的哪吒外形设计也直接告诉观众哪吒是魔丸的化身,哪吒是所谓的“小坏蛋”,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反叛精神。影片用现代手法描绘古代神话故事,用当代语言替换传统古装语言。主角的成长过程切合不少观者所经历的过去,浴火重生的正能量精神与现实意义才是观众所真正喜爱的。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影片中独特角色的辨识度,还符合人们对求新、求变的期待。

影片中其他的角色形象也基于传统上改编的十分有趣,仙风道骨的太乙真人变身长胡子大胖子,整天骑着一只小猪,被徒弟——哪吒欺负,突破了过去高高在上的道家仙人形象,好像变得更具真实感,更“接地气”了些。一位仙人有“笨”的一面,也有“懒”的时候,好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敖丙在传统形象中是个典型的“富二代”,仗着父亲势力为所欲为,可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他就是另一面的哪吒,导演通过重塑陈塘关,重塑龙宫背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敖丙,不一样的“负二代”,背负着家族的负担与梦想,内心极其压抑,最终与哪吒一起获得救赎。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同时也要切合现代人的独特审美需求。融入新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无论是哪吒还是敖丙,他们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打破现有成见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剧本的改编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哪吒》里的台词“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子要撑破。茅房要拉屎,想起忘带纸”让观众忍俊不禁。“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摊在床上睡”更是展现出了现代人普遍“丧”的心理特征。“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这样一句呐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直接点出主题,整个剧情压抑了那么久才来的爆发,瞬间让观众燃起斗志,观众在震撼的同时更加感到自豪,这样一部笑点、燃点、泪点并存的电影还有其深刻的寓意,当理想成为别人的嗤笑,还能坚定地走下去,便是生而为人最后的倔强,凸显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为真人电影创作提供灵感,也为当前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管是国内近几年特别火的《白蛇:缘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小门神》,还有明年众望所归的大制作《姜子牙》等优秀动画电影都是基于中国传统元素再创造,包括国外的《包宝宝》、《功夫熊猫》等西方视域下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优秀作品,都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电影工作者应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文化、审美相融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既具有过去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又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推动国产动画不断前进。

在论坛最后,海南本土代表、海南吉克优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动漫影视副总经理、制片人陈源跟在场嘉宾与观众分享了当下海南动画电影的发展状况和创新创作,现如今中外电影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相信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跨越时间与空间,融合本土与国际,包容传统与现代,在动画电影这个梦的世界中翱翔、腾飞。

猜你喜欢
魔童哪吒动画电影
小哪吒中队修炼记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动画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有修养,不任性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