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青岛滨海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文本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电影学教授苏珊·海沃德在《电影研究关键词》中对“互文性”的定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影响的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后来的文本参照现有文本,现有文本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其他文本的参照,并指出大多数电影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互文——一个文本指涉其他文本,文本之间相互交织”。
中国的“西游记”和美国的“漫威”IP电影都具有超强的票房号召力,但是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开发、角色的开发与形象塑造、开发方式与相关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美国的“漫威”更加注重文本之间的渗透和关联,因此“漫威”在电影母题、结构、叙事等要素之间不断地渗透和转化,进而延展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漫威电影宇宙”。
“西游记”系列电影内容整体以“线性”为主,讲述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取得真经的故事。在原著中,“取经”这一主题作为主线,一线贯穿整个故事发展的始终,除最开始以大篇幅讲述了猴王出世、大闹天宫以外,很少讲述在宏大的西游世界背景里的其他故事。这使得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中,都只注重对“取经”故事的开发,没有对其他的处于同一背景下的故事进行展开。所以“西游记”IP电影的故事从宏观上显得有些单一,除去讲述一个个冒险故事之外,难以有其他可延展的不一样的情节。这就如同在一条狭长的画廊行进一样,途中有很丰富的艺术品,但始终只知道出口,没有对发现一条有意外风景的岔路的期待。
“西游记”电影的主角团中基本只有唐僧和孙悟空作为真正的主角存在,猪八戒和沙僧都缺乏对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其他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路人”出现。即使是原著中从一开始就出现的并且对西游故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的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在系列电影中也没有过多延展,以及在原著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牛魔王、青牛精等,也没有对其在原著中出现以前的“前传”进行延展和开发,使得“西游记”的电影只有“记西游”,而缺少一些元素和故事更加丰富的“西游记”的感觉。
“漫威”电影内容整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圈形”,不单单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描绘了一个宇宙。“漫威电影宇宙”有主要故事线,同时拥有多条子线,有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圈形”叙事结构。用11年的时间将23部电影连接成一个共通的宇宙,“漫威”在单片分别介绍每一位超级英雄或组合的前史基础上,由一条关于“无限宝石”的线索将这些单体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串联收拢到“复仇者联盟”当中,建立了一个时空交错,涵盖了人、神、机器人、外星人、灵异生物的电影宇宙世界。“漫威电影宇宙”中的《复仇者联盟》部分,主线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一条单独故事线,然后与其他角色的故事线一同汇入总体故事的发展线,例如由漫威宇宙开山之作《钢铁侠》以及最早的复仇者之一的“美国队长”来引出“复仇者联盟”主线。或是从主线中延展出独立的故事线,例如《蜘蛛侠:英雄归来》和《黑豹》中的两名超级英雄,都是从《美国队长3》中出现并开始延展的。并且每条线在特定的节点与其他故事线相联系,如《无敌浩克》片尾彩蛋出现托尼·斯塔克与神盾局局长尼克·福瑞的交谈开始计划组建“复仇者联盟”。这样环环相扣、彼此联系,使“漫威电影宇宙”形成一个紧凑的“圈形”整体,“复仇者联盟”主线的23部电影都是讲述各自不同的故事,但又是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统一世界观的宏大“漫威宇宙”。
“漫威”主角因故事而变更,放荡不羁但肩负重任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拯救世界的宏图伟业,英明神武一本正经的美国队长罗杰斯寻觅挚友的磕磕绊绊,年少单纯但胸怀正义的“小蜘蛛”帕克在费尽心思成为一名合格的复仇者。在这样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身上发生的风格迥异的故事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对于超级英雄的喜好,更使整个电影体系中的角色和故事丰富多彩,使漫威电影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个个角色,更是通过对超级英雄的刻画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漫威”世界。
“西游记”电影角色形象的延续性都不强,没有在观众的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经典人物形象。而在各个版本的电影里孙悟空的形象是五花八门的,《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在外貌形象上最贴近原著,但性格阴险狡诈、凶残,而之后的续集《西游伏妖篇》中又转为了一个叛逆的小混混形象;《大闹天宫》中甄子丹饰演的孙悟空就如一个刚入社会的懵懂小青年,而由彭于晏饰演的、同样讲述大闹天宫故事的《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则更像一个桀骜不驯的“愤青”。这样对于同一个角色偏差极大的形象塑造,使得观众对于主要角色的形象定位模糊。由于演员的延续性差,在“西游记”系列电影中,很少有演员长时间饰演同一角色,目前在“西游记”系列电影中,只有《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西游记之女儿国》的主角团沿用了原班人马。与之相对的《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两部,作为前后篇,主角团的演员全部换血,在前一部中通过解构、颠覆而塑造的矮小狡诈的妖猴孙悟空、小鲜肉一样的猪八戒以及未悟得大道的半吊子驱魔人唐玄奘,这些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角色却在其续集中荡然无存,导致了观众对于演员所塑造的角色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无法产生一种对于某个角色的情愫。
“漫威”系列在进行角色开发时是多样化的,大到钢铁侠这样举足轻重的主要角色,小到毒液这样的非主流的角色甚至是反派,每个角色在电影中都展示了各自独有的特色,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与灵魂。而各个超级英雄所表达的世界观又能与“漫威电影宇宙”的主要世界观相衔接,使得整个漫威宇宙通过角色的塑造而更加鲜活。“漫威”系列的角色形象和演员延续性强,一个角色,在同一系列电影中或者其他电影中都有固定的演员与形象,在十几年中,观众心中有一个准确的、统一性的形象定位。这些演员用十几年的时间将各自所饰演的超级英雄演绎出了生命,这样一种通过延续演员来延续角色的开发方式,不仅可以使角色与观众一起成长变化,还可以让观众永远记住这些超级英雄,形成一种“漫威”英雄情怀。
在“漫威”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强的,漫威宇宙中的主要人物,在自己的故事之外常常作为配角出现,在《无敌浩克》片尾彩蛋中出现的钢铁侠,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蜘蛛侠的人生导师钢铁侠,在《钢铁侠2》《美国队长3》中的黑寡妇,这些角色的短暂露面告诉观众不同角色之间都有着联系,这些超级英雄都是一个整体。而一些非主要角色也会穿插在各个电影中并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路人”出现在不同的“漫威”电影中,形成了良好的互文性,使得电影的代入感和延续性更强。
“西游记”这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IP在影视转化中作为一匹黑马领跑整个中国IP大电影,其票房之高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IP电影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的“西游记”IP开发的过程与欧美的IP电影相比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太过于“单一化”。
“西游记”电影只注重对这一个故事本身的纵向开发,因此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角色都过于单一。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也出现了在其他古典文学作品中同样耳熟能详的角色,例如捉拿美猴王失败的哪吒、与美猴王大战三百回合的二郎神。这些都是《封神榜》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完全可以将《封神榜》中的角色甚至更多的神话传说的角色加以在时间线上的改编,引入到《西游记》的影视作品中。若是整合更多的神话故事,就能打造出一个规模更为宏大的神话世界,从而延展出“刑天现世战大圣,后羿转生会天蓬”的新奇故事。
迪士尼公司于2009年斥资42亿美元收购漫威漫画公司,同时获得漫威旗下5000个角色的版权,所以可以大刀阔斧地整合漫威的时间线和角色的故事,各部单片之间有互文性和延续性,以打造一个庞大的宇宙为目标,进行长线投资,这也是“漫威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在长达十几年的电影制作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角色、新故事出现,从《钢铁侠》到《惊奇队长》,从《X战警:第一战》到《X战警:黑凤凰》,“漫威”电影的粉丝伴随其十数年。并且“漫威”自身也在不断提升社会意义,从《黑豹》的关心种族平等,到《惊奇队长》的关注女权,漫威电影宇宙也以自身的发展陪伴观众的成长,使得“漫威”的粉丝群体的年龄跨度、行业范围不断扩大,从而造就几代人都能接受的经典。
同时“漫威”电影使用固定的演员塑造角色,这使得各个英雄形象非常鲜明,这也为“漫威”产业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漫威”通过上游的漫画塑造角色形象,利用电影扩大粉丝范围,增加粉丝黏性,然后再通过开发手办、3C等衍生品,以及打造“漫威”主题公园、酒店等方式,再一次延续“漫威”的影响力,这样的一种跨界的多角度营销,打造了“漫威”的全产业链。
IP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向前发展,我们看到了“西游记”IP的票房影响力,更看到了这部根植于我们内心的文化经典的经久不衰,但是与“漫威”IP电影相比我们依然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反思的地方。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国外IP电影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托于目前电影发展这一黄金时期,真正打造出属于我国的“西游神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