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
长期以来,我国本土的电影理论批评体系一直处于苍白失语的境地,难以与本土电影实践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但日趋复杂的中国电影实践,以及在多元博弈中所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却亟待通过植根于本土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批评体系去给予指引和解决。毕竟,“离开理论的滋养,一个民族的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共同体美学理论构想的提出,正是使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体系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它能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走向和强国之路提供方法论的指引。诚然,共同体美学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却在学界和业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共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空间、理论构架和理论模型。不可否认,当前共同体美学的内涵和内容亟待完善和扩充,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影视从业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信一定能建立起系统、深入、健全的理论体系,进而促进和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美学建设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电影由大国走向强国贡献理论智慧。
本期刊发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共同体美学”理论进行了阐发和观照。
《共同体美学方法论溯源——巴赞与钟惦棐的启示》指出共同体美学的理论构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安德烈·巴赞和钟惦棐两位电影理论家的启示和影响,因而文章在梳理中国现代电影理论转型过程的基础上,对两位电影理论家的思维体系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再度发掘和爬梳,认为他们的理论具有重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及继承传统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共同体美学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原型。同时,文章也强调了目前中国电影的美学和理论批评体系仍处于不稳定、不全面、不成熟的状态,但共同体美学理论构想的提出正是走出这种境地的有效途径,其立足于观众和中国电影实践,在借鉴西方电影理论的同时,又从中国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无疑会成为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开放包容,面向实践、面向银幕、面向观众、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美学理论。
《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本体论进路》认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显著特征和形态的“共同体美学”被90年代以来的商业化大潮所破坏,但其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具有先天的伦理优先性,而集体感性的建立和道德意义的共享是对其本体论进行重建的有效路径。文章也指出当下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要深掘的两难领地,要解决的两难问题:既强调整体性、共同性、互动性,又呼唤个体性、独立性和差异性。与此同时,电影创作者应当清醒认识到,共同体美学并非是一种顺应的美学,而是提供了一条救赎、改造社会的路径,它通过一系列感性共同体的生成、聚积,实现对大众感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最终重建具备想象力、批判力、反思力、革新力的理性社会。
《电影“共同体美学”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研读与综述的方式呈现了“共同体美学”理论的研究状况,提出既要根据当下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状况制定相应的美学理论体系,也要关注个体创作,同时还可以在游戏美学、数字化技术等高概念电影类型上加大理论与创作融合,使创作者形成与观众交互的共同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