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乌衣巷》的心得体会

2020-11-14 02:32:21
剧影月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王徽之台步乌衣巷

一听“乌衣巷”,人们就会想起那条历史悠久,素有“金陵第一巷”之称的古巷——乌衣巷。手握剧本的我躬行在巷中,好像穿梭回了巷中那华宅高第、鳞次栉比的年代。迎面而来的是否是那放荡不羁帅而轻扬的王徽之?我侧身让行,转神之间又似乎看到那温润如玉的王献之在那挥毫而就。且行且思之间,让我误以为年华忘记了更替,故事还发生在昨天,任何一个转身或回眸,都使我堕回某段遥远的往事。回看手中之物,也许就是《乌衣巷》感染着我抒发着这思古幽情。

我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王徽之与王献之,唱腔分展两个越剧流派——毕派与竺派。编剧罗周说到《乌衣巷》灵感来于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刘义庆所作的中国古代志人笔记《世说新语》。为能更好地体会剧中人,我翻阅了《世说新语》与《南京六朝文化》两本书籍。书中说到“琅琊王氏是两晋南朝时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世族。西晋兴盛崛起,历东晋南朝,经十数代人,三百余年冠冕未绝,其风流余韵一直延续到隋朝,真不愧为中古第一豪门。”在东晋南朝时期,王氏子弟多保持了“儒”、“玄”双修的家学精神。在剧中的两位王家公子。在我看来他们二位也正可反映出那个年代的两个士族文化,“儒学”与“玄学”。

第一场《选婿》,郗道茂亲往王家选夫婿。王徽之钟情郗道茂,便学其父王羲之当年被择婿时的举动“坦腹东床”,言语放荡,故作轻狂,以博佳人欢心。在抓人物心理上,我脱离了平时所练“循规蹈矩”的表演模式,以一种因爱而发狂的“有过之无不及”的心态来带动我的声线唱腔和外在形体。此时剧中王徽之并不是唐伯虎“点秋香”时的那种满足之态,亦不是梁山伯“回十八”时那样的喜悦之感。他更多的是一种激昂,是在心仪人面前的一种期盼之意。他故作不修边幅的风流之态,希望佳人觉得他与众不同,对他刮目相看,有意于他,终而两情相悦。在唱腔上,以毕派唱法为标准,发声宽厚,润腔阴阳顿挫,有些念白以夸张对待,在毕式念白的基础上融入了昆曲声腔元素,例如剧中台词“就是舅父掌珠,道茂表妹”的尾音处加上了昆曲独有的落音方式,让剧中人郗道茂觉得他不一样,更是使得观众觉得王徽之与寻常越剧小生不类同。在身段形体上我也多处采用的昆曲“载歌载舞”,眼神灵动,腔中带指法,情中扬水袖,尽放徽之风流。

第二场《写扇》,郗道茂不为王徽之帅而轻扬所动,选择了王献之,夫妻也是和美。怎奈新安公主垂青献之,必欲嫁之。二嫂谢道蕴假借葵扇劝献之怜取旧人,献之思之再三,写下休书。一场与二场之间抢装时,我便默念,告诉自己,此时“你是王献之,王献之!”在剧中因为是一饰两角,所以在排练室中我便开始不断地磨练自己抽离人物灵魂的技巧。在献之主题音乐起,舞台上亮起了幽幽的光,献之躺坐榻上,被缓缓地推出,此时我便进入了献之的内心世界。难道我不知道二嫂所来何意?难道我真的舍得卿卿?难道我在乎的是皇威?都不是……我内心装的是祖训“信、德、孝、悌、让!”我是外表冷峻,身躯残弱,而内有担当的献之。在唱腔上,以竺派唱法为标准,发声多用真假结合,声线细腻,润强柔软,在念白上运用竺式念白,清冷朴实。例如剧中台词“将那匾额抬了回去”,内心的不屑与不满带动念白不可往上仰,而用低沉的清冷之声来传递给观众人物内心的隐忍和抵抗。这在剧本特定的环境中,献之是右腿不慎烧伤,故而扶杖而上。在身段形体的上“小心应对”,水袖指法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可在脚底下却不可稳步前进,在台步上既传递观众人物的受伤感,也要不失舞台上的美感。在这,我用了四方慢台步,单腿弯膝踏步,单腿垫步的技巧与手中扶杖有节奏的结合表演。与徽之不同,献之的人物个性,不善外露,外表冷峻。在表演上我多以情带唱,例如在情至痛处甩杖而卧地,静静唱出无奈,简易身段,多用话剧的表演方法直接传递情感,纠结之处勉为站立,上下眼眸同时用力,颤抖身躯,扶桌前行将情感爆发,悲笑无奈写下一纸休书。“笃孝纯至”,献之脱去了他心爱的原衣,自己的身躯经受折磨,他的纠结与痛苦换来了满门荣耀。

楔子《访郗》,是我最喜欢的,为何如此说来?因为作为演员,唱、念、做、舞,齐全展现,挑战了自我,提高了戏曲本体功。编剧罗周将《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很巧妙地嫁接到了此楔子中,正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相同之处是天空飘雪,也是在夜晚,也是一腔情感率真流露,乘兴而去。可在此处访的是郗道茂,献之休书一封,郗道茂成为下堂妇,回居鸡笼山。徽之愤懑不去参加献之宴请,却心系婵娟,且催蹇驴自向前赶往佳人住处探望,穿梭在乌衣巷……在这场中主要由五段唱与五段夹白组成,五段唱五种不一样的唱腔板式,五段夹白五次情感的递进。此时的王徽之应该收敛些许,一改放荡不羁之态,因为这一次他是寻梦中人而去,想去安慰,并不需要似第一场故作狂傲,只需真情流露。边唱念边舞,首先在气息上我便不断练习,已达收放自如。在唱腔上板式丰富,更是注意毕派特点,发声松弛,润腔流畅。念白随情而出,掌握节奏,也是在连贯表演时的喘息之处。在身段表演上人伞合一,伞与水袖、台步结合技巧动作一气呵成。前搓步、后搓步、旁搓步、跪步、跳坐、跳转垫步等技巧台步,台下练习成熟,在舞台上才能表演流畅,不失徽之飘逸。

第三场《开箱》,王献之与新安做了一世的安乐夫妻。献之病笃,请新安打开一个从未开启的木箱。箱中之物乃是献之的一幅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剧本提示这一场时间是20 年后。人物的心境与外形就已不一样。心里住着一位女子,枕边却是另一位女子。一个是自己爱的,牵念多年。另一个是爱自己的,对自己千好万好的。对于献之来说,更愧疚于哪一位?他用《洛神赋十三行》来告诉公主自己的一世苦乐歉疚。又何尝不是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释怀。这场,眼神、唱腔、水袖、台步都需放慢放沉。

第四场《叩琴》,王徽之得知当年王献之苦衷,焕然大悟。献之自是多情却被他误作无情,断交多年。再欲兄弟睦乐,为时以晚。徽之哭之笑之,哭弟已离去,笑王氏子弟依然是至情至性至诚之人。在这场中的王徽之依然也是20 年后了。他沉稳许多,在排练初期,导演叮嘱我,这场我的表演容易让观众产生王献之出现的错觉,是因为表演技巧的重叠。所以在这场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吸收运用了民族舞的动作,将这些动作化在戏曲身段中,两者相结合别有一番风韵,也更好地将两位人物的表演技巧区分开。唱腔上也出现了毕派新腔,采用了“梅花三弄”古琴曲的元素,将音符融入毕派唱腔中。听者耳目一新,尽之所能不让观众审美疲劳。袅袅琴音,如泣如诉,在唱到情之所钟时放声大笑。倚案坐落,深情叙谈,似有献之温润之声传来,亦笑亦哭之间欲以身相替。抚弦激越,摔琴琴碎,琴乃徽之,人琴俱亡。这就是王徽之的痴、癫、狂、傲……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曲终!走出乌衣巷口,青石板路之间,也许只有那斜阳与旧时一样。

就如编剧罗周所说,我们时常很二、时常很装、很怯懦、很自私、很冲动、很纠结、疯疯癫癫、自寻烦恼……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力爱过了。每一个人都很真诚,每一个人都很高贵。这便是足够让你们心心念念,倾慕不已的魏晋、金陵、乌衣巷。

猜你喜欢
王徽之台步乌衣巷
乌衣巷与六尺巷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08
戏曲班的秘密
程砚秋说功名
未知生,焉知死
乌衣巷
程砚秋说功名
做人与处世(2020年9期)2020-06-29 07:38:28
程砚秋说功名
侧面
滇池(2019年8期)2019-08-30 09:03:50
给俺吹个曲儿
爱你(2018年11期)2018-11-14 08:06:02
给俺吹个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