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辉,刘 晓,赵丹丹,刘繁华,刘 博,于淑霞,崔慧洁
(1.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北京师范大学任丘附属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0;3.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北京 101400;4.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5.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山东 烟台 264000;6.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广东 广州 510920)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个性化学习课堂变革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为个性化学习课堂实现提供可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个性化学习课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越来越多如大数据、VR、AR、5G等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数据采集分析,丰富其个性化属性标签[1];自适应技术能够让系统自动推送符合学生基础能力和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2];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自适应等技术的结合使用,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并将分析报告发送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国大中小学开展网络教学,全体师生经历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课堂教学洗礼,为今后面对面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找到突破口和引爆点。
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根据儿童情况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育思想。在人类的教育历史长河中,实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者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奋斗追求的教育目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4]。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的实现与发展,个性化学习课堂在新技术、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新的生命力,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又一新的教学形态。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按照当前课堂的现实应用,可将其分为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实体课堂是线下师生面对面授课,虚拟课堂是线上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在实体课堂中,依托互联网和新技术,教师可以同步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属于虚拟课堂教学;疫情缓解后,越来越多教师在实体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越来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更能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教师教学的重要阵地。本研究的课堂是指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实体课堂,我们将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定义为:在以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学与教的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个性化学习课堂是基于不同学习主体、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达到整体性个性化成长的课堂。在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新技术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进步最大化。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育目标。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最大特征在于“尊重差异性”,“满足个性化”,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主要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行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借助移动终端等学习工具完成学习活动,促进个体认知发展,达成学习目标;教师是网络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把关人,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是否恰当使用技术达到学习目标的监督者和责任者;教学资源随时随地可以任意获取;教师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时反馈评价;教师和学生注重信息素养提升;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构建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本研究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测量及评价。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安排,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是对教学设计的落实;教学评价阶段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测量和评价。在评价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过程时,又必然要体现对教师和学生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评价。新技术应用于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是人对技术的使用,即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应用。学生和教师是否熟练、是否恰当使用新技术,是评价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异化现象是我们不期望看到的。
通过对相关课堂教学评价文献内容的分析研究,在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本研究设计一套初步的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本研究采取德尔菲法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定。德尔菲法一般用Kendall系数(称为和谐系数)来反映不同专家对某项指标的一致性意见,反映咨询结果的可信度[5]。Kendall系数W一般在0-1之间,Kendall系数越大,表示专家对指标的一致性越高。通常认为Kendall系数W大于0.7代表专家意见一致性达到良好。因此,在本研究中选取Kendall系数大于0.7为专家意见一致性较高的标准,停止问卷调查。
1.确定专家人数
有些学者认为德尔菲法中选择的专家人数越多,得到的评价体系越可靠。但有些学者认为,咨询专家人数过多不利于专家意见达成一致,会增加研究的复杂性,对数据统计与分析都会造成不必要的困难。一般认为,专家人数应该控制在10-20人,少于10人则会导致研究结果误差较大,可根据研究规模确定专家人数。本研究初步拟定专家人数为15人,实际持续参与本研究的专家人数为11人。
2.选择专家类型
本研究选择咨询专家时,主要考虑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一是专家应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到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相关研究领域;二是专家对个性化学习课堂的理论或实践领域比较熟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研究确定咨询专家 15人(见表 1)。
3.第一次德尔菲法结果分析
本研究第一轮咨询通过邮件方式将电子版问卷《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卷1》发给各位专家,共发放问卷15份,收回11份,问卷回收率为73.33%;在收回的11份问卷中,问卷的有效率为100%。对11份问卷进行SPSS22.0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本研究的置信区间为95%,渐近显著性值为0.004<0.05,在可信区间内Kendall系数W值为0.178<0.7,说明该轮问卷中专家意见一致性检验未通过,需要继续第二轮德尔菲法问卷调查。
表1 德尔菲法咨询专家信息统计
表2 第一轮德尔菲法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在第一轮收回问卷后,本研究不仅对专家意见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进行质性分析。主要意见有四方面。
第一,评价指标项目较多,不利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应在保证评价项目全面且可操作性强的基础上进行精简。第二,有些评价维度的描述交叉重复,要斟酌每项评价维度的表述方法,围绕个性化学习课堂的特征做到各指标之间无重复。第三,由于受学科特征的限制,若要使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应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评价指标的描述就要使用具有普遍意义的词语。第四,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要突出学生、教师、技术应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要素是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在评价维度的描述上不要将系统要素分隔离。
为了完善评价指标,本研究团队召开面对面研讨会;另外邀请5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讨论,形成《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卷2》,再次发给参与第一轮调查问卷的11位专家。
4.第二次德尔菲法结果分析
第二轮德尔菲法问卷的发放是通过电子邮箱发放和专家现场填写两种方式相结合,共发放问卷11份,其中通过电子邮箱发放问卷6份,发放纸质版问卷5份,回收11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收回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经过SPSS 22.0分析,其结果(见表3)表明,渐近显著性的值为0.000,小于0.005;Kendall和谐系数为0.718,大于0.7。因而认为,在本轮调查中,11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意见达到良好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故停止德尔菲法继续迭代,不需要进行下一轮的问卷调查。
表3 第二轮德尔菲法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在本研究中,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来表示专家对指标的赞同程度,非常不赞同此项指标用1代表,非常赞同用5代表。选取4作为平均值的基准数,即若指标赞同程度的平均值达到4,则认为该指标受到专家的一致赞同。标准差表示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在本研究中,选取标准差小于1为专家意见一致的合格指标。变异系数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即为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值越小,说明专家意见一致性越高。一般认为,变异系数小于0.25为专家意见分歧较小;若变异系数大于0.3,则考虑删除该指标。本研究中选取变异系数的基准值为0.25(见表4)。
表4 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筛选标准
经计算,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意见的数据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第二轮德尔菲法数据统计结果
从表5可知,《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卷2》中所有指标均得到专家的一致性,进一步确定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分为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
1.一级指标权重分配
本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获得一级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法,是一种系统的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求各层次的权重,通常采用两两相对重要性评价法。当每层中构成要素较多时,两两比较则较为复杂。为了使计算方便,利用重要性排序法对各要素重要性进行比较[6]。
设计《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分配》问卷,将11位专家回答结果借助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得到每一位专家对一级评价指标给出的权重系数。接着对每位专家的意见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专家们对各个评价指标给出的权重系数的平均值。专家对一级评价指标给出的权重系数情况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表中的Ave(平均值)即为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同级权重系数。
表6 一级指标权重结果统计
2.二级、三级指标权重分配
由于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数量过多,故采用专家排序法对其进行权重分配。专家排序法是设有n个同层指标,聘请m位专家,请每位专家对设计好的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进行对n个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最重要”设为1,依次排除排序;然后将每位专家对n个指标的排序进行回收、整理、分析。最后,按照如下公式求出各指标的权重。
表7 专家排序法得到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
在公式中,j为指标序号,A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重。n代表指标个数,m代表专家人数。把m个专家对某指标所评定的值加起来得到的数叫做该指标的秩合,用Rj表示。根据公式,计算出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7)。
本研究通过初步设计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意见咨询,召开专家咨询会议,不断修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级评价指标权重,最终确立一套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7](见表8)。
本研究选取“2017全国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优秀课例进行应用分析。此活动是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性教学课例评比活动,2017年共评选出中小学优秀课例77节,其中小学40节、初中21节、高中16节,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十多个学科。本研究选取获奖的21节初中优秀课例进行评价分析,借助Nvivo8.0软件对课例视频进行编码、量化,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在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课堂得到不同程度体现;(2)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新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课堂基本得到了尊重;(3)新技术与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基本有效融合;(4)不同年级、学科的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特点;(5)在学习资源的层次设计、学科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总结反思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8]。
表8 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020年新冠疫情促使教育信息化2.0建设加快步伐,从传统课堂教学向大规模在线教学转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成为新的教学形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将成为教育教学急迫解决的问题,如何评价更先进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个性化学习,成为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将在更大的范围,选择不同地区(农村、城市),不同学校(民办、公办),不同学段(小学、中学、高校),不同学科进行实践应用,不断验证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三级指标的效度,寻求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