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灯具中的灯罩研究

2020-11-13 01:25胡晓云赵慧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两汉灯罩菱形

胡晓云,赵慧

(太原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一方面是对先秦文明的传承发展,一方面是对魏晋隋唐的启迪引领,在工艺美术的营造和设计方面也是如此。器物设计不应该仅仅关注其外形的美观,更应该注重的是使用者对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出好的器物,而满足功能的设计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和技术的支撑。两汉时期的灯罩就满足了这样的条件,灯罩不仅有防风功能,而且可以通过灯盘和灯罩的旋转来实现调节灯的通光量进而改变灯的照明范围,还能改变灯光的照射方向,从而达到营造空间的目的。除此之外,灯罩的造型也别具一格,灯罩上雕饰的纹样也栩栩如生,灯罩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一、形制

两汉时期灯罩的形制主要分为半封闭灯罩和镂空灯罩两种。这些灯罩造型独特、形态多样,表现方法富有灵性,审美价值极高。

(一)半封闭灯罩

两汉时期的半封闭灯罩主要由两片弧形罩板镶嵌在灯盘外周的内外凹槽中,灯罩与灯具的整体造型浑然一体。例如,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图1),它的整体造型是一个左手托灯盘、右手伸入灯盖中的跪坐着的宫女形象。宫女右臂伸下来的喇叭形灯盖和她左手托着的灯盘垂直相立。灯盖与灯盘的外周有凹槽,中间正好能将两片瓦状罩板嵌入,瓦状罩板能随着手柄的移动而随意开闭,这样就形成了灯罩。灯罩与宫女的造型有机结合,造型优美。

西汉铜凤灯(图2)主要由凤形灯座、灯盘、凤颈导烟管、喇叭形灯罩组成。凤颈导烟管是由两根弯曲的铜管连接而成,可以做圆周运动,凤颈上接着喇叭形灯罩。凤双足立于地上,昂首回望,口中衔有喇叭形灯罩,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喇叭形灯罩与凤首有机结合,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造物的高超水平。

>图1 西汉长信宫灯

>图2 西汉铜凤灯

>图3 西汉雁鱼铜灯

>图4 西汉双管三足釜形铜釭灯

>图5 东汉错银铜牛灯

西汉雁鱼铜灯(图3)的形象是一只大雁嘴里叼着一条鱼。鱼头形灯盖与灯盘垂直相对,内部分别设有凹槽,在其中间插入两片直板形罩片,这样就形成了灯罩。上面刻有龙纹、鳞片、翎羽等纹饰。灯罩与鱼有机结合,造型优美。

(二)镂空灯罩

两汉时期的灯罩除了半封闭灯罩,还有一些镂空灯罩。这类灯罩表面刻有菱形格状孔,这样的纹饰给灯具增加了美感,使整个灯具造型变得通透、灵活、巧妙。例如现藏于扬中油灯博物馆的西汉三足釜形铜釭灯(图4),由三足釜形器、灯盘、双层灯罩、左右导烟管组成。灯罩上面刻有菱形格状孔,这样的纹饰给灯具的整体造型增添了灵动感,使灯具更加美观。

东汉错银铜牛灯(图5),整体造型是一个体型健硕的牛的形象,四只脚有力地站在地上,牛首低着,表情凝重,牛尾翘起,似乎正在用力,牛背上驮着一个灯柱,上面放有灯盘,牛头上的短柱接着导烟管,导烟管尾部接有灯盖,灯盖内部有内外双层凹槽,灯盘周围有内外双层凹槽,把两片拱形镂空的罩板放在里面,这样灯罩就形成了。在其灯罩表面刻有菱形格状孔,与全灯的闭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镂空的灯罩是在灯具上做了减法,这样错银铜牛灯看起来更加生动灵活。

汉代马陵山防风铜灯②(图6)整体造型犹如大碗状,灯罩表面透雕菱形格状孔,倒扣在灯盘上。这样的设计使整个灯具造型看起来更通透,在设计中增加了灵活性。

二、功能

汉代灯罩具有物质功能,其物质功能包括防风功能、调节灯光的强弱和照射方向并且增加照明范围。

(一)防风功能

《周易·系辞上》中提出“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观点,对于器物制造的目的是“用”的观点是我国古代器物制造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特征③。灯罩的出现,首先是用于防风。彭卫、杨振红《说汉代火灾》中写到,汉代社会常见因从事夜间起居、劳作等活动时用火不慎所造成的火灾,根据这篇文章统计,文献记录的汉代火灾有93次,南京、乡村邑落都有发生,除了自然因素的天火以外,夜间照明、炊事、取暖、劳作等均需灯火,这是引起火灾的重要原因④。因此灯具中加灯罩首先是为了防止因风导致火焰外窜,引起火灾。上文中提到的汉代马陵山防风铜灯,王强在《中国设计全集·卷16·用具类编·灯具篇》这样说道:“汉代马陵山防风铜灯,当灯点燃时,灯罩可以阻挡一部分吹来的风,起到防止火焰外窜、保护火光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起到了安全的作用。”⑤

除此之外,两汉时期还出土了很多带灯罩,具有防风功能的灯具。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西汉雁鱼铜灯。雁鱼铜灯的灯盘与鱼形灯盖垂直相对,上下两个口沿处都有凹槽,两片弧形灯罩插入其中,通过灯盘上的手柄可以左右移动灯罩,使其自由开闭,这样可以根据风向来调节开口大小及方向,从而起到防风的作用⑤。

上文提到过的错银铜牛灯,其灯罩也有防风的作用,它的防风工作原理是在灯盘的凹槽内部插入两片弧形镂空的铜质罩板⑤,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需求,方便快捷地调整灯的方向,使用时通过移动手柄可以使灯罩自由地开启和合闭,这样就起到了挡风的作用⑥。

长信宫灯有挡风功能,李梅在《两汉灯具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中这样写道:“长信宫灯灯盘上的灯罩是由两片可以自由开闭的半圆形罩板组合而成,可以随意调度烛照的亮度和改变照明方位,也起到挡风的效果。”⑦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灯罩不仅有挡风功能,而且在防止火灾发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便利。可见汉代劳动人民的造物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调节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

两汉时期的灯罩不仅仅具有挡风作用,为当时人们夜间劳作做好安全保障,而且在灯的使用过程中还能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来改变通光量,从而实现对灯光强弱的调整,还可以改变灯光的照射方向,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在不同地点使用灯具的需求。

秦汉时期的青铜灯具是集实用功能、优美造型、科学思想于一体的典型代表。《西京杂记》中这样描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⑧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两汉青铜灯具的铸造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图6 汉代马陵山防风铜灯

>图7 调节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8 马陵山防风铜灯增加照明范围结构示意图

>图9 东汉错银铜牛灯增加照明范围结构示意图

>图10 西汉双管三足釜形铜釭灯增加照明范围结构示意图

长信宫灯就是由青铜材料制造成的。“从光学的角度分析,青铜灯罩是一套具有反射和聚光的照明装配,能调度照明的亮度与照射的角度。”⑤22当灯芯点燃后,通过手柄的随意移动使灯罩和灯盘自由开合,这样灯盘中发出的灯光就随着灯罩的开启合闭而改变其通光量,也就实现了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改变照射方向的目的。(图7)

上文提到的雁鱼铜灯,也是由青铜材料铸造而成。当灯盘内的灯点燃时,通过移动灯盘上的灯柄,可以使两片罩板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通过控制通光量,进而调节灯光的强弱,并且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来改变灯光的照明方向。

上文中提到的西汉铜凤灯也可以调节灯光的强弱,西汉铜凤灯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当灯盘内的灯点燃后,凤颈可以自由转动,如果需要加大照明范围,可以将凤颈移开,灯罩也随着移走,通光量增大,光线由弱变强,照射方向由向下变为向上;如果需要减少照明亮度,可以将凤颈移过来,喇叭形灯罩直接垂直立于罩与灯盘上方,这样通光量减少,光线由强变弱,灯光的照射方向也由原来的向上变为向下,这样不仅调节了灯光的强弱,而且改变了灯光的照射方向。

上文中提到过的西汉双管三足釜形铜釭灯是由青铜材料制成的。内层灯罩与灯盘融为一体,外层灯罩卡在灯盖与灯盘的凹槽内,当点燃灯盘内的灯时,通过转动灯盘上的手柄使得内层灯罩的窗口在大约150度的范围内随意移动,这样来增减通光量,调节光线的强弱⑤34,改变照射方向。

上文中提到的错银铜牛灯的材质也是青铜,通过手柄的移动,罩板也会随之转动,这样就可以调节光的强弱并且改变灯的照射角度。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带灯罩的灯具之所以能够具有调节灯光强弱和改变灯光照射方向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些灯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由青铜材料制作而成,青铜材料的灯罩是一套具有反射和聚光的照明装置;其次,这些灯具的特殊造型决定了其特殊功能。

(三)增加照明范围

两汉时期的灯罩不仅有防风作用,可以调节灯光的强弱,改变灯照明方向,其实它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可以增加照明范围,以满足使用者对大面积光照的需求。

祝燕琴的《从长信宫灯看汉代灯具的功能设计》写道:“立灯点燃后,能满足较大空间的照明需求,一般在立灯中不使用灯罩。”①也就说明汉代的灯罩存在于座灯中。高丰的《中国古代灯具》中提到:“汉代的立灯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座灯高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间,如果放在低矮的桌案上,则基本上与人们席地而坐时的视线相适宜。”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出由于座灯的高度有限,又要满足当时人们对照明范围的要求,因此在座灯的基础上添加灯罩这一构件对照明范围的扩大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这类型灯具的灯罩之所以有增加照明面积的功能,是因为在灯具的表面雕刻镂空的菱形格状孔。“菱形纹样在早期的陶器中就普遍使用,它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⑤104,由王强主编的《中国设计全集·第16卷·用具编》这样写到。早期的菱形格状孔仅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出现在陶器中,到了两汉时期,在灯罩中的菱形格状孔不但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菱形格状孔可以使灯光发生折射,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变化,最终可以增加灯的照明面积。像菱形格状孔这样的装饰纹样不仅仅有装饰功能,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有不可替代的用途。菱形格状孔不但能调节灯的亮度,而且还可以散热透光。高丰在《中国古代灯具》中说:“镂空的菱形格状孔,可以起到散热漏光的作用。”⑨

上文提到的汉代马陵山防风铜灯,在其灯罩表面镂刻菱形格状孔,当灯点燃时,灯光透过灯罩上的菱形格状孔,使其发生折射,这样光线照射得更远,从而扩大了照明范围(图8)。东汉时期的错银铜牛灯,灯罩的两片弧形罩板上雕刻着菱形格状孔,当灯点燃时,灯光透过灯罩上的菱形格状孔,使其发生折射,再加上整个灯具都是由青铜材料制作而成的,由于青铜也具有折射功能,因此灯光经过折射使其照射得更远,这样就增加了灯的照明面积(图9)。上文提到的西汉双管三足釜形铜釭灯的双层灯罩上面也雕刻有菱形格状孔,当灯芯开始燃烧时,灯光透过灯罩上的菱形格状孔,这样由于灯光发生了折射,灯光将照射得更远,这样就增加了灯的照明面积。(图10)

三、象征意义

两汉时期,在一些王族贵室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带灯罩的灯具。例如,1986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发掘的西汉长信宫灯,在西汉昭宣期间广陵国有很高身份的贵族木棺椁中出土的西汉双管三足釜形铜釭灯,1980年在江苏省邗江县甘泉乡东汉时期文陵王刘荆墓中出土的错银铜牛灯等。可见在两汉时期,带灯罩的灯具一般都出现在贵族阶级当中,可以说灯罩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权力的象征。

笔者认为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这些青铜灯具大多是王室贵族才能使用的,从当时出土器具上的文字来看,大多刻有“中尚方造”“少府造”等字样,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青铜灯具应该主要是由官营作坊生产的⑩。其次,这些灯具都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由于当时物资匮乏,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力较弱,所以能使用青铜材料做灯具的也只有宫廷和贵族家庭。最后,在《西京杂记》中这样记录:“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我国古代用的燃料主要是油和蜡,油指的是动物油脂,因为植物油的记载最早可见于“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直到北魏的贾思勰才有了关于植物的提取方式,“苴麻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不作麻”,因此在东汉以前,人们使用的灯的燃料大都是动物油脂和蜡,蜡是由蜂蜜做成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蜡烛非常稀缺,仅仅可以作为宫廷的贡品出现。这样足以证明两汉时期灯罩的出现是权力的象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灯罩在设计中既体现了其造型的独特性,又考虑到其实用性、科学性,还具有象征意义。这充分证明两汉时期社会生产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同时也证明那个时代工匠高超的造物水平。灯罩的设计应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即使到了现代仍然是我们传承和学习的珍贵资源。

图片来源:

图1: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图2: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图3: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图4: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扬中油灯博物馆

图5: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南京博物院

图6:作者自绘

图7:作者自绘

图8:作者自绘

图9: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南京博物院

图10:作者自绘 实物藏于扬中油灯博物院

注释:

①祝燕琴.从长信宫灯看汉代灯具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②宫衍兴.山东微山县马陵山出土一批汉代文物[J].文物,1985(05)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④ 参见彭卫、杨振红《说汉代火灾》。据该文统计,文献记录的汉代火灾有93次,南京、乡村邑落都有发生,除自然因素的天火外,夜间照明、炊事、取暖、劳作等均需灯火,这是引起火灾的最重要原因。(载于《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6:111-135)

⑤王强.中国设计全集·第16卷 用具类编·灯具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⑥裴元生,陈鑫.从汉代《错银铜牛灯》的艺术特征看设计的功能和形式[J].设计美学,2009(05)

⑦李梅.两汉灯具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⑧〔晋〕葛洪.西京杂记(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

⑨孙建君,高丰.中国古代灯具[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⑩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睦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J].文物,1966(6).

猜你喜欢
两汉灯罩菱形
孤独的夜晚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鼎盛期|两汉
汽车大灯灯罩双色注射模设计
灯罩里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倾斜的灯罩
两汉文化沾渐西南夷述略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