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印文君
现在的幼儿对“车”十分熟悉,几乎每个幼儿都拥有小车玩具。幼儿们也常常会把自己的爱车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通过相互交流与分享,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关注汽车,加入交流的队列中。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共同发起了“汽车”的项目活动。在这个项目活动中,幼儿不断积累关于车辆的经验,从自主讨论到大胆设计,再到建构实践,尝试运用多种素材去表现他们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在活动中,幼儿们还生发了“停车场”的雪花片活动,自主合作尝试用雪花片去建构停车场。中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合“汽车”项目活动,幼儿们通过建构各种各样的汽车来表现自己对汽车造型的理解和感知,并将建构的作品保留下来,然而,随着车辆作品的增多,“如何摆放、保存这些车子”成了幼儿们讨论的话题。
情境小剧场:幼儿A:“汽车展示台放不下这么多汽车了,怎么办?”幼儿B:“我们在幼儿园‘娃娃家’开汽车郊游的时候,不是把车子都停到‘停车场’里面了吗?”幼儿C:“对啊。我们有‘停车场’,它在路边长方形的空地上。”幼儿B:“嗯,‘停车场’有许多白色线条,每个线条里都是停车的地方。”幼儿A:“那我们可以用雪花片做出你说的那个线,这样大家的车就都有地方停了。”
幼儿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建构了“停车场”,其中包括停车场的收费亭、车位线、减速带等。通过与幼儿对话,教师发现幼儿建构的“停车场”中的“闸口”设置得过多,当教师发现“停车场”出现了歪歪倒倒的线条时,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采用了互动的方式提出疑问。
情境小剧场:教师指着“停车场”里的建构作品,问:“这是什么?”幼儿A:“收费亭。”教师:“那旁边的这一排直线是什么?”幼儿B:“老师,这是车位线,每辆车都要停在里面的。”教师指着幼儿建构的收费亭下面的东西,问“那这是什么?”幼儿C:“这是停车缴费过的那个坡子(减速带),可以让车渐渐慢下来。”教师:“这个横在收费亭外的横线是什么?”幼儿A:“它是让车通行的道闸,车子通过后横杆就会放下来。”教师:“那这些歪歪倒倒竖在中间的线条是做什么用的?”幼儿D:“这些都是让汽车通过的。”教师:“哦,这是闸口。‘停车场’有这么多闸口,汽车怎么通过呢?”幼儿们停顿了很久,幼儿D:“汽车可以慢慢绕过去,在‘停车场’里开车要慢一点。”
有了初步的建构经验之后,幼儿们开始构思“停车场”,并共同讨论要如何建造停车场。每个幼儿根据自己基于停车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规划自己的建构内容,并通过画图的方式设计、记录自己的建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在第一次失败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图进行讨论,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并借助设计单进一步寻求合适的建构策略和方法,直至获得成功。图示呈现的方法,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新路径,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技能,丰富建构知识与经验。
情境小剧场:幼儿A 选择了黄色的雪花片,边建构边说:“我要插一个收费亭,摆在‘停车场’的入口。”他建构了半天,没能成功,幼儿A 拿着半成品郁闷地寻求教师的帮助:“老师,我的收费亭插不好。”教师鼓励说:“收费亭的设计图在吗?可以给我看看嘛?”幼儿A 拿来自己的设计单递给了教师。教师说:“你再仔细看看设计图,瞧,你这里是不是缺了一部分?所以没有办法往上连接,再试一试好吗?一定会成功的!”幼儿A 点点头,继续建构“停车场”里的收费亭,他看了看建构设计图,用手在图上比画着。幼儿A 一边建构一边不停地将手上的“作品”(即矩形方框)与图样进行对比,终于建构了一个与设计图相似的收费亭。幼儿A 非常开心,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雪花片建构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建构中的一切。建构的主题、建构的材料等都要以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为出发点,建构的情节和内容应当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再现,建构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要以幼儿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因此,建构活动为幼儿引路及教师跟随提供了真正的机会,这种跟随需要教师了解幼儿建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意义,进而才能真正读懂幼儿、认同幼儿,助推幼儿可持续发展。
雪花片建构活动,不仅是幼儿的一种看得见的行为,更是幼儿的一种内在体验的活动。而每一次体验都来之不易,它是幼儿大脑思考和再建构的过程。建构中的幼儿有着自己反映经验的逻辑,在建构活动中自然地表现出他们视角下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捕捉这些瞬间,珍惜这些行为,认可他们产生的活动需求并追随幼儿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活动以及与建构内容相关的延伸活动,如实地参观、调查访问、情景模拟等,帮助幼儿丰富和扩展建构经验,给予幼儿经验和材料支持,助推幼儿雪花片建构活动的深入开展。
雪花片建构活动的开展,来源于幼儿生动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建构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有目的地观察会提醒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状态,知道他们的所需所想。活动中,幼儿有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向同伴学习,向教师学习,向环境学习。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递和分享幼儿所获取的这些经验。如建构结束后的讨论就是一个让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回放一些活动视频,将幼儿在建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和幼儿来一场“头脑风暴”,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每个幼儿的经验都不相同,让幼儿讲出自己最成功的经验,当幼儿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幼儿的想法通过《建构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抛给大家,引导大家展开讨论,既让他们的想法得到认同和尊重,又帮助幼儿进行经验和方法的梳理和总结,变个别经验为集体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了观察和了解之后,就会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从而加深对这些事物的印象。教师作为活动的观察者和支持者,应该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持,尊重幼儿的想法,协助幼儿根据自身需要设计雪花片的建构图,并尝试用语言、绘画、图片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在幼儿建构的过程中,引导并支持幼儿学习看建构图进行雪花片的建构。如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图示将建构的内容“停车场”变成雪花片建构环境的一部分,在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后,提供了有关停车场内各设施的照片、小图标等。在自主探索和建构中,幼儿们自发地进行了“停车场”布局图的设计,其中有小组合作的整体布局图,也有幼儿各自分工建构的小图标。这些图示并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幼儿的建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都是基于幼儿真实需要而产生的。而这一系列的图示实际上构成了幼儿学习的新路径,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水平,让他们一步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