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 超
“随意性”是对幼儿自发性活动意识的尊重,在幼儿游戏活动组织和建构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很多时候,对于幼儿游戏场景的营造,教师会制定详细的游戏计划,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要求幼儿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建构。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过度的规则和要求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难以让幼儿从游戏体验中获得更多的快乐。而搭建真实的游戏场景,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更多快乐。那么,怎样搭建真实的游戏场景呢?运用“随意性”理念,减少过多的干预,减少过度的准备与过多的结果评价,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我园经常会开展一些传统的地域游戏活动,如舞龙游戏,教师为了体现舞龙活动的多样性,准备了很多色彩不同的布,并进行裁剪、拼接和缝补,意图营造更为真实的舞龙氛围。这些材料真的能够让幼儿体会到舞龙游戏的真谛吗?真的顺应了幼儿的游戏需求吗?教师一遍遍地重复、一次次为幼儿演示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想让幼儿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去游戏。以翻花绳为例,即便是教师手把手地去教、去引领,但还是有很多幼儿无所事事、心不在焉,幼儿能否快速掌握这些纷繁的技巧?教师使用这种无微不至的游戏教法,是否能够实现游戏目标?“老鹰抓小鸡”是很多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为了强调游戏的“趣味性”,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但却充当了游戏“导演”的角色,一边指挥“老鹰”,一边指挥“小鸡”。扮演“老鹰”的幼儿和扮演“小鸡”的幼儿,在教师的“过度”干预下,在不同角色的变换中,并未得到真正的快乐。从这些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来看,游戏活动设置的初衷在于让幼儿参与游戏,自主体验游戏的快乐,感受游戏精神。但反观教师,从规则、材料、方法和指导等方面均过度参与,反而丧失了游戏活动的真实面貌。因此,“随意性”的选择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搭建游戏场景,是为了营造浓郁的游戏氛围,便于幼儿在游戏体验中获得更多趣味。但对于游戏材料的组织与准备,是不是越多越好?是不是越精致越好?我们以舞龙游戏活动为例,舞龙游戏是一种传统游戏,在游戏材料的准备上,可以多一些“随意性”。对于舞龙游戏中的材料,不必刻意追求精致和丰富,可以从简单的布条、废弃的米袋等材料中进行选择。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制作“龙身”。如幼儿可以拉住布袋,一节节地进行排列,结成“长龙”,这样既体验到龙身的灵活性又体验到舞龙的趣味性。当然,也可以利用订书机,将这些米袋连接在一起,打造低结构化的“龙身”,增强舞龙游戏的真实性。在舞龙游戏中,教师不必刻意制作“龙身”“龙头”,而是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获得游戏的快乐。
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作为游戏活动的基础材料,特别是一些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我们可以让幼儿去开发和创造不同的游戏材料。如可用废旧材料制作趣味横生的“花轿”,幼儿可利用其玩“抬花轿”游戏;还可以利用废报纸、书纸、布头等材料制作成“杠子”,幼儿可利用其玩“打地鼠”游戏;很多幼儿爱玩“滚弹珠”游戏,我们可以在户外找一片平整的空地,挖出几个小洞,划上分界线,让幼儿们玩“滚弹珠”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将废旧竹签加工制作成游戏小棒,还可以与毛线绳子相结合,让幼儿学习编织,体验创意编织的乐趣;利用废旧的油桶、易拉罐,组织幼儿改装小轮车;还可以利用瓶瓶罐罐制作小摆件,再涂上不同的颜色,美化幼儿园等。教师在升华游戏活动时,无须过多地精心准备,而是要多给予幼儿自主的游戏创造空间。如提倡一物多玩,让游戏乐趣更多。以蛇皮袋为例,可以利用蛇皮袋制作“龙身”,可以将蛇皮袋团成球,开展抛球游戏;可以剪开蛇皮袋的一端,缝制成雨衣,或者缝制改造成“袋鼠跳袋”;还可以将废纸、线团等塞入蛇皮袋,制作成拳击袋、沙包等。可以说,小小的蛇皮袋,在幼儿的动脑、动手中实现了踢、跳、投、抛、滚等多种游戏玩法,丰富了游戏内容和形式。
教师参与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本身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游戏活动的价值。但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活动要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教师要减少一些刻意的安排,减少一些所谓的“正确”引导,要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去体验,循序渐进地去感受游戏。在传统的游戏活动中,“谁会飞”游戏较为简单,专人发号施令:“××飞。”其他人根据“××飞”中“××”的特性进行动作表现。如果是小鸟飞,则所有的游戏者都要离开座位做出飞行动作;如果××不会飞,则所有的游戏者要保持原地不动。这种游戏活动,一方面能够很好地锻炼幼儿的听力和敏捷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但是,该游戏玩法相对单调,在幼儿掌握了具体玩法后,很快便会失去兴趣。为此,我们在游戏中增加了一些环节,如某个幼儿在“××飞”指令下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我们让幼儿联想其他游戏中的惩罚方法,来增强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这样幼儿出错的频率就会逐渐减少。在接下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又偷偷地去掉一个椅子,让动作慢的幼儿找不到座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让幼儿进行讨论,商量解决办法。有的幼儿提议,让没有抢到座位的幼儿淘汰出局;有的幼儿提议让没有抢到座位的幼儿与其他幼儿合坐。但在游戏体验中我们发现,淘汰出局的方法更具有趣味性。随着游戏的不断发展,有些幼儿自发地将椅子偷偷撤掉,让游戏的难度越来越大,幼儿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可见,幼儿通过对游戏活动进行理解和体会,通过不断探索新颖、有趣的游戏方式,让游戏活动更有趣、更有活力。教师作为游戏活动的引领者,必要的给予指导是应该的,但并非越多越好。游戏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自己去体会游戏乐趣。在创新游戏玩法时,教师要与幼儿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对于游戏中的活动设置,教师可以尝试变革和创新,但也要鼓励幼儿自己去创新,去体验。同时,对于游戏活动的组织,教师要学会放手,要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如在游戏活动中安排不同的角色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决定,鼓励幼儿自己去找玩伴,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去探究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游戏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画龙点睛的游戏评价,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化解游戏活动中的难题。不过,幼儿游戏评价往往多以教师为主导。由于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具有差异性,一些教师可能会多强调结果评价,忽视幼儿的自我发展。如根据游戏规则,对幼儿的结果行为进行评价,直接给予“表现好与不好”“成功或失败”的评价。这样一来,结果评价反而影响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评价环节“随意性”发挥。教师还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重视幼儿的行为评价。对在游戏中表现突出、游戏动作掌握较好的幼儿,要给予积极评价;对在游戏中克服困难,化解难题的幼儿进行积极评价;对于游戏中能够让更多人进行合作的方案进行积极评价。同样,对于游戏中的不同幼儿,也要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合理的激励和评价。如在跳绳游戏中,虽然一些幼儿没有掌握跳绳技巧,但他们能够跟着口令,自发地排在一起蹦跳,真切地感受到跳绳的快乐,对于这些情形,我们也要给予积极肯定,鼓励他们多尝试、多练习,多“随意性”发挥,尽快掌握跳绳方法。
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思维、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运用“随意性”理念,减少过多的干预、过多的规定和过多的材料准备,多给幼儿预留充足的自主创造空间,鼓励幼儿互动合作、积极探索,让幼儿在游戏中互补经验、认知和智慧,真正享受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