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07:10
养生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脉象把脉节律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

脉诊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四诊“望闻问切”中切诊的部分,又称为把脉。把脉就是医生用手指在病人手腕桡动脉的搏动处,用“三部九候”法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力道分为轻、中、重。当然,古代的“三部九候”诊脉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切脉部位分为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总共亦是九候。

中医的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医诊断疾病(望闻问切)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黄帝内经》就记载了21 种脉象,中医脉学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 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等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表里、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脉诊是一种技艺,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巧,即技巧,是中医诊病的基本功之一。《黄帝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即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以常衡变,以变识病,初学之时常含混不清,徐灵胎曾说:“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他说脉诊是精细活,必得其头绪方能有条不紊、头头是道。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会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此时医者可以通过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等方面。故一般来说,当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则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有时是片面的,还是要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平脉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跳动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 次/分钟,节律、强弱一致,这就是“平脉”。同时,脉象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脉搏的跳动还和年龄有关,一般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则恢复到每分钟90~110 次,青壮年体强,脉象有力,年老人体弱,脉象较弱。另外,成年女性往往较成年男性脉略快。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饮酒饱餐、情绪激动时,脉象多为快而有力,相反,饥饿时脉就较弱。

中医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 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仅感冒一病,患者的脉象可以出现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许多种,医者宜仔细辨证。

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差异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何况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男女老幼,体质有肥瘦强弱,工作有体力脑力,所以脉象也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有的患者看中医的专家门诊,以为什么不说,医生一搭脉就知道,甚至有些所谓的神医也去迎合病人的这种心理,东拉西扯,这是把中医当成了算命,不可取。殊不知中医讲究的是医理,把脉仅是其中的一个诊查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那些认为中医只要凭三根手指就能打天下,实在是不了解真正的中医啊!

猜你喜欢
脉象把脉节律
GmELF3s调控大豆开花时间和生物钟节律的功能分析
把脉平台经济
给树把脉的人
老年人工作记忆成功恢复
社会把脉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社会把脉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爱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