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

2020-11-13 07:49杨和平
歌唱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和弦

杨和平

浪漫主义音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受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确立起来的音乐风格,其显著特点是打破古典主义音乐理性形式的桎梏,崇尚个人主观情感表达。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确立,离不开韦伯、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贝多芬的贡献。说到贝多芬,了解西方音乐的人都能说出一二,然而要深入地追问贝多芬在某一音乐创作方面的详情,恐怕就很难说清楚了。贝多芬是古典乐派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所涉猎的创作领域,不论是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室内乐、戏剧配乐、艺术歌曲等,都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国内关于贝多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器乐创作领域,对其声乐创作的研究相对弱化。尽管有乔雁的《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大自然对神的赞颂〉音乐形态与宗教情感》①、《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祈祷〉音乐形态与情感内涵》②、吕博霜的《贝多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的音乐与演唱分析》③、张林卓的《贝多芬在艺术歌曲领域的美学思想》④、赵宁的《贝多芬艺术歌曲研究》⑤、帅柳营的《试论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⑥、谢秋菊的《浅析贝多芬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特色》⑦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可参照的对象,但鲜见对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进行较为深层挖掘的成果。基于此,本文取美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理念、技法的分析,试图挖掘其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

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源

中外音乐发展史已经证明,每一位成功的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技法特色和风格特征,都与其成长环境、时代精神、所受教育和思想追求紧密相关。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⑧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不仅体现为对古典乐派理论范式的继承与突破,也展现着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个性气质和浪漫主义精神本质。

1 8 世纪中后期以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获得较大发展,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极力推崇自然、倡导主观价值。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欧洲文学领域掀起了一股以表现个人主观情感为标志的文学思潮,史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的推动下,逐渐对美术、建筑、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广影响,形成风靡世界的“浪漫主义”潮流。在浪漫主义潮流的推动下,德国文学界产生了一种简洁流畅、情感丰沛的抒情诗,这一新文学体裁的出现,开启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崭新时代。作为聚合文学、诗歌、音乐的综合艺术形式—艺术歌曲,必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德国诗人黑格顿曾说:“我的诗歌只有被作曲家配上音乐后,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抒情诗。”⑨抒情诗的产生,为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新素材,也激发了作曲家的灵感和创作热情。

贝多芬从小喜爱歌德的文学作品,他认为歌德的诗歌中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追求等,这种诗意的表达深深地吸引着自己。歌德诗歌中包蕴的丰富内容和强烈的节奏性也对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激发了他强烈的作曲冲动。贝多芬声称:“愿意而且被鼓动去用这些文字创作音乐,这文字自己组成一个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由心灵的手造成的宫殿一样,它本身已经具有和谐的秘窍了……我追逐它,我重新热烈地搂抱它……要从一种忘形的痉挛中把它繁殖起来,化成种种抑扬顿挫的音阶。”⑩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贝多芬成功地用音符诠释出歌德新诗《爱格蒙特》的内在精神,赢得广泛赞誉。贝多芬不仅在歌德的新诗里找到了灵感、找到了契合点,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形成了自身艺术歌曲创作的语言特色。贝多芬的艺术歌曲作品多为歌德的诗作,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如《迷娘之歌》《新的爱情,新的生活》《思恋》等。与其说是歌德新诗中的爱情题材吸引着贝多芬,倒不如说是贝多芬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歌德的诗歌中找到了契合点,叩响了他内心真挚而浪漫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因为,“贝多芬一生恋爱多次,都是因为家境贫穷,门第悬殊等,没有成功。爱情对于贝多芬来说,留下的更多的是痛苦的回忆,幸福来得太短暂。在贝多芬经历了曲折的情感颠簸之后,他最后选择了一个人过,……但是使他不能忘怀的是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份隐隐的感情。”⑪这或许可以成为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创作喜用歌德诗词的一个合理的注解。

虽然,音乐不能像语言那样记述具体的情节、表达确切的思想,也不能像雕塑那样刻画形象的人物形貌,但可以利用张弛有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色彩斑斓的和声、错落有致的调式等来表现人们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作曲家苏夏曾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结构体……作曲者自己去找喜爱的歌词,通过它把自己的激情表达出来。”⑫在贝多芬诸多爱情题材艺术歌曲中,《遥寄远方的爱人》是他依据阿洛伊斯·耶特莱斯的诗作,完成于1816年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一部声乐套曲,由《我坐在山岗上》《远处苍山如黛》《小鸟轻轻展翅飞行》《飘在天空中的浮云》《春天已经回来》《请接受这爱情之歌》六首组成。这部套曲以德国民间歌舞音调为素材,运用二段体、三段体、分节歌等灵活多变的音乐结构,并且大胆探索和运用频繁转调(见表1)、不协和和声、和弦外音(见谱例1)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实现了“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这一理想,体现出他敢于冲破古典主义音乐的桎梏,从大自然取材,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这是他对艺术真谛的领悟,是他的生命价值的体现。这些艺术歌曲就像一面镜子,贝多芬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吐露”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里,把个人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凝聚在流动的音符里,传达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和生活诉求,塑造起那个时代音乐创作的一座丰碑。

表1 《春天已经回来》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

有学者通过对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盖勒特圣歌六首》的音乐结构、歌词意境等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其1804年创作完成的《盖勒特圣歌六首》中的《祈祷》采用并列二部曲式结构、复调化和声织体、不稳定和弦、调性交替等,与歌词融通在一起,看似哀怨、绝望的音响背后,折射出他对宗教的虔诚,绽放出人文主义的光芒,渗透出歌曲创作的一种新趋向,进而指出:“贝多芬在1795年到1806年前后所写的歌曲,无论从歌词选择、音乐意境、器乐地位,以及器乐与声乐的关系等综合因素来看,它们都显示出作为一种新体裁的基本特质”⑬。也就是说,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贝多芬。这样的判断是客观的,符合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实情。“人们有理由相信,那些为了一个高尚目标而做出的灵巧安排,其创造者必定是最有智慧的。”⑭这种智慧反映在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体现为在继承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以德国民间歌舞音调为素材,以情感丰富的新诗为歌词,通过各种音乐结构手法、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和运用,形成了既有时代特征,又有独特个性的艺术歌曲创作范式,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先河,为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作品《阿黛拉伊德》是贝多芬根据马廷森的同名诗作于1795年创作的艺术歌曲(Op.46)。该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可划分为引子(1—5小节)、呈示部(6—42小节)、展开部(43—72小节)、再现部(73—153小节)和尾声(154—182小节)五个部分。其中,呈示部由引子的降B大调进入f小调再转入F大调,后结束在降D大调上。这一部分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型为主,以二、三、四度音程连接,旋律缓慢,营造出安静、悲伤的环境气氛。展开部采用呈示部的音乐主题动机,旋律逐渐上行,先后进入降G、降B大调中,在附点柱式和弦的衬托下,渗透出叹息式的音调和抒情性的旋律,将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并结束在F大调上。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运用重复、模进等旋律发展手法,配合着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交替的织体,在降b小调和降B大调中将歌曲的悲伤情绪加以强调。尾声部分速度变快,在规整、跳跃的四分音符节奏型中,展现出欢快明朗的情绪气氛,最后旋律缓缓下行,结束全曲。

这是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并没有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程式有很大的突破。他承继了古典音乐常用的主题动机式旋律发展手法、规范化的曲式结构与和声等,但已经孕育了浪漫主义音乐注重个人情感表现的种子,标志着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由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始端。

贝多芬创作早期完成的艺术歌曲还有《一个少女的肖像》《五月之歌》等,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艺术歌曲创作还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得到关注。贝多芬的这些艺术歌曲作品多为世俗的爱情题材,表现出他对懵懂爱情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技能与其他领域的创作技能逐步提升,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创新意识和浪漫主义精神。通过对其艺术歌曲作品的分析和提炼,我们可以将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浪漫主义的旋律手法。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有重复、模进、主导动机贯穿、戏剧性冲突、声乐作品器乐化等。如果说,重复、模进、主导动机贯穿是贝多芬对古典主义音乐技法的继承的话,那么,戏剧性冲突、声乐作品器乐化便是他的独特创造。我们知道贝多芬在器乐领域的创作成就,器乐创作的技法必然会影响到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比如,歌曲《战鼓声声动地》中“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结构反复出现,显然是贝多芬交响化、器乐化旋律思维在艺术歌曲中的体现。因为,在他看来,声乐旋律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与管弦乐共同承担着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故其旋律具有戏剧性特点和器乐化倾向。无独有偶,当我们在《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听到他以毕尔格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歌曲《相亲相爱》的旋律时,我们也就理解了贝多芬艺术歌曲旋律创作的浪漫主义追求。

其二,浪漫主义的曲式与和声。法国作曲家朗陶尔米曾说:“贝多芬的不同凡响与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于动的力量和节奏。”⑮这种力量和节奏,一方面来自曲式结构,另一方面发源于和声。相对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技法而言,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出现了分节歌(如《五月之歌》)、乐段曲式(如《我爱你》)、并联曲式(如《阿黛拉伊德》)等多样化曲式结构,并在作品中运用主和弦之外的二级和弦、六级和弦、附属和弦等来突显作品的色彩性。此外,调内副和弦和变和弦,拿坡里六和弦等的运用,以及降III级、降VI级的离调进行,甚至是意外和声配置等。比如,作品《鹌鹑》中连续两个不同的副属和弦的连接形成了和声上的意外进行(见谱例2),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感受。这种突破古典程式,强调非功能性和声的使用,使声部的旋律进行更加自然流畅。

其三,浪漫主义的调式调性。转调、离调、调式交替、调性并置与交融等,是贝多芬艺术歌曲中浪漫主义技法的又一大体现。比如,歌曲《悲中有喜》在短短23小节中就贯穿了五种调性,先由E大调进入e小调后转为D大调,较为阴郁的情绪,契合主题“悲”的气氛。之后转入G大调,略显主题中的“喜”。但转入D大调后,降低了其VI级音,形成了和声大调,但又流露出一丝小调的色彩,同时也为转入a小调做了铺垫。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不仅使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近关系转调等,而且还大量运用离调和弦,使调性处于游离、模糊的状态,恰好吻合歌曲要表现的悲喜无常的情绪体验。

其四,浪漫主义的伴奏织体。伴奏织体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等作用。贝多芬的艺术歌曲伴奏织体丰富多变、不拘一格,柱式和弦、分解和弦、齐奏式织体、动机式织体等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比如,歌曲《晚歌》中运用密集型柱式和弦与歌词“执法者在星空里”相结合,描绘出星空的灿烂景象;歌曲《阿黛拉伊德》中上下流动的分解和弦织体塑造出阳光明媚的春天景象;歌曲《来自自然的颂赞》中运用与旋律齐奏的八度音程织体(见谱例3)来表达对“造物之神”的景仰;歌曲《战鼓声声动地》中运用三连音动机式织体模拟出战鼓声声。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其作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一个表现。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贝多芬开始在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汲取营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民俗风情的魅力。基于此,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逐渐冲破古典主义的程式,作品的题材得以拓展,《忏悔的歌》《祈祷》《我爱你》《战士的告别》《阿黛拉伊德》等,无不渗透出他对人生、对世界的体悟,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承载起他的人本主义理想。

结 语

与贝多芬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创作相比,虽然他的艺术歌曲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艺术歌曲创作价值的理由。如柴科夫斯基所说,“音乐具有更加无比强大的手段和细致的语言去表现千百种不同的内心情绪因素。”⑯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个人对自然、对爱情、对生命的思考,汇聚在跃动的音符里,通过多种多样的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的创造性运用,升华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展露出一个时代的人文品格。因此说,作为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集大成者,贝多芬以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坚韧品格,以契合时代的求新突变的精神,以形式多样、赏心悦耳的音乐作品,将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时代的至高点,树立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一座高峰,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奠基。

注 释

① 乔雁《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大自然对神的赞颂〉音乐形态与宗教情感》,《音乐艺术》2018年第4期。

②乔雁《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祈祷〉音乐形态与情感内涵》,《音乐艺术》2016年第4期。

③吕博霜《贝多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的音乐与演唱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届硕士学位论文。

④张林卓《贝多芬在艺术歌曲领域的美学思想》,西北民族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⑤赵宁《贝多芬艺术歌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⑥帅柳营《试论贝多芬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湖南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⑦谢秋菊《浅析贝多芬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特色》,湖南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⑧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⑨J.W.Smeed, German song and its poetry 1740-1900, xi published in the USA by Croom Helm 1987.

⑩〔法〕罗曼·罗兰著、梁宗岱译《贝多芬与歌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⑪杨林、晓阳《贝多芬》,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⑫苏夏《歌曲写作读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⑬同注②。

⑭ 赵鑫珊《贝多芬之魂》,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78页。

⑮〔法〕朗陶尔米《舒伯特与贝多芬的比较研究》,载傅雷译《音乐译文》,音乐译文出版社1950年版,第6页。

⑯〔俄〕柴科夫斯基著、逸文译《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和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