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难度很大,目前的研究较为宽泛笼统。文章较为具体而深入地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初阶问题,认为留守化、空心化、城镇化及获取有效的乡村治理杠杆是乡村振兴实施中的紧迫问题;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问题。并提出,适宜的乡村产业发展主体的选择和培育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战略规划
一、 引言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实施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厘清相关变量间的作用机制,探析相互间的影响因素,方能制订可行的提升策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实施逻辑是以终为始,需要紧扣目标确定路径和举措。产业兴旺作为首要目标,起着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重点和难点都在于高效的产业发展。
从2018年到2035年这17年间,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开展乡村基础建设的阶段。在这期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必须解决农民的留守化、空心化、城镇化和乡村治理等急迫问题;必须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这个首要问题。
二、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目前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比较普遍存在的留守化、空心化和城镇化以及获取有效治理的杠杆等紧迫问题。
(一)紧迫问题之一:留守化、空心化及城镇化
农村的留守化和空心化其实是表层问题,城镇化才是深层问题。后者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之所以出现前两者的原因。这三个问题都是需要予以尽快解决的关联性问题。
随着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必然出现较高的城镇化率。就全球范围的经验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村逐渐衰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农村人口的数量很大,是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而且,老人、未成年人和许多妇女的人力资源禀赋决定着他们不可能像青壮年那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城市务工,只好留守在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出现了全球少见的“半工半耕”和“半城半农”的模式。
要解决农民的城镇化问题,住房首当其冲就成了广大农民家庭中亟需优先城镇化的要素;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青壮年在城镇的务工收入,所以青壮年就业的城镇化是必需的城镇化要素;不少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家庭送孩子在城镇接受教育,适龄学生的学历教育是亟需优先安排的教育城镇化要素。青壮年需要的是就业的城镇化和社保的城镇化,学生需要的是教育的城镇化。但家庭收入决定了所有的家庭成员不能同时实现城镇化,于是,就构成了我国农民特有的“渐进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
如何处理空心化严重的村落(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异地搬迁并将空心化严重的村落实施复垦或造林;另外的一些做法是留住人口,减少外流;有一些做法是保留并修复村落,甚至斥资搞古村落观光旅游。
留守人口中,老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小孩的教育问题都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问题,除了构建和完善解决留守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外,最关键和最可持续的是要发展县域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在本地就业的机会。
解决农村的“空心化”和“留守化”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农民的“渐进城镇化和半城镇化”问题,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城镇化问题,必须要大力解决农民在城镇的住房、教育、就业和社保等主要问题。但解决农民的城镇化最难的和最为关键的是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需要产业的兴旺。这一连串问题的背后,涉及一个更本质,更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农业利润空间狭窄与留住农民的矛盾。
农业之所以弱势,获利能力小是一大原因。即便实现了三产融合,我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基数决定了农村依然不可能有充足的就业岗位给所有的农民。况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三产融合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农村变为现实。
所以,将更多的农民留在农村并非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让更多的农村家庭实现真正的、完整的城镇化,大幅度减少留在农村和农业的农民,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的盈利能力,培育更多的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中坚农民,让他们成为治理乡村的得力主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紧迫问题之二:有效治理的机制与杠杆
当下的农村,村民自治的基础其实比较薄弱,村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比较孱弱。很多地方存在的现象是,除村支两委选举基本可以正常开展外,村民的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此外,在村民自治组织中还可以看到明显的较为严重的科层及形式化现象,妨碍了治理效能的提升。要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必须让治理主体拥有强有力的经济治理杠杆,而经济杠杆最主要的来源是發展乡村产业。村支两委有经济资源可供分配,有了激励和约束村民的基础性杠杆,就为形成有效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现实状况是,在我国大多数农村,村集体经济很少,几近于零,村支两委依靠转移支付和项目支出来实现基本的运转。无论要增加农民收入,抑或发展村集体经济,都离不开发展县域产业,方有可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让村支两委拥有一定的经济治理杠杆。
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发展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其他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前提。
(一)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间的关系分析
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在实施顺序上具有先后继起性与相互影响的内在逻辑联系。产业兴旺是其他四个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魏后凯(2018)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核心。孔祥智(2018)认为,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做强农业,提高竞争力,充分挖掘多功能性;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产业要兴旺,须在政策上继续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实现城乡融合。王博与朱玉春(2018)指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产业兴旺是生活富裕的保证;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治理有效的前提;而生活富裕与有效治理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础;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是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
那么,如何解决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产业如何才能兴旺起来呢?这首先得分析当下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乡村产业分析
2016年,乡村产业发展情况为:农业增加值6.3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常见的四类农村新产业中,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增加值5700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增加值的8.9%;“互联网+”与农村电商产业增加值8945亿元;农产品加工收入20万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2500亿元(熊小林,2018)。数据很亮丽,但乡村间差异很大。贺雪峰(2018)将中国农村归为三类:第一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的已经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了的在全国农村占比低于10%的沿海城市经济带农村地区;第二是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占全国农村80%以上的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第三是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具有区位条件或旅游资源的占全国农村5%以下的农村地区。傅国华与李春(2017)从贫困等级上将乡村分为贫困、小康、富足与发达四类;从空间上将乡村分为城郊、中间地带、边远乡村三类;从组织形式上将乡村分为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农生产、专业农户小规模生产、农垦企业生产、外资投资生产、“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农业”等层次。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村处于小农经营格局,乡村产业很难兴旺。应对办法有三:要么实施乡村工业化;要么发展新业态;要么就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现实情况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一般农业型地区乡村工业化机遇已逝,乡村工业化道路不通。当前中国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2.2亿农户,户均不足10亩耕地显然不可能发育出大量的规模经营农户,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受限较大。因此,一般农业型地区的唯一出路,主要仅剩发展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遗憾的是,借城市人“乡愁”赚钱的机会不可能很多,因为区位和旅游资源条件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村占全国农村的比例不超过5%。(贺雪峰,2018)
由此可见,要解决的难题在于:对广大一般农业型乡村,中间地带与边远乡村,传统小农生产和小规模专业农户乡村来说,在现有条件下,产业如何才能兴旺?魏后凯(2018)认为,针对城郊型、平原型、山区型、边境型等不同类型村庄,根据其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和推进策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引导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王静尧和王承禹(2018)提出,农业规模经营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联动效应,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动力,是实现农村善治的推力,是产业兴旺的着力点。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必然会是考虑到的路径。
继续剖析,我们定当发出疑问:乡村产业要兴旺,农业当然应该规模化和产业化,当然应延伸产业链,可是,产业融合也好,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也罢,这些可能的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之前早已提出并不同程度地予以了实施,为何至今在绝大多数一般农业型乡村,乡村产业依然没有发展起来,离产业兴旺还有很大的距离呢?学界从财政、乡村治理、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合作社、企业、人才、农村金融、人的主体性、科技、农民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事实是,数量不小的财政拨款、产业基金、扶贫资金,各类行政性质、市场性质或二者兼有的针对“三农”进行服务和扶持的措施不少,不可谓没有资金,不能说没有扶持和服务。
那么,阻碍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可以明确、应该明确也容易明确,那就是,乡村产业要兴旺,做好顶层设计后,一定要有适宜的、有力的市场主体在微观层面发展乡村产业。所以,接下来应该回答,必须回答的是,要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前阶段,适宜的、最有力的市场主体何在?
(三)乡村产业的微观主体分析
农民(农户)其实早已发生了角色分化。贺雪峰(2018)将中西部农户分为三种:经济条件较好,居家都进城了的;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老人留守农村务农的;全家都留在村里的。王博和朱玉春(2018)将农民分为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兼非农业生产以及完全从事非农业生产三类。现状是,一般农业型乡村缺乏发展产业所需的有足够能力的农民。也缺乏像家庭农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以及其他典型的企业性质的涉农企业。
可以看出,要切实、彻底有效地解决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与急迫问题,根本路径和措施只有扎扎实实地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有效发展乡村产业,当前阶段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众多市场主体中,谁堪当发展乡村产业的有力抓手?与乡村产业息息相關,联系紧密的县域涉农企业是当前阶段这个适宜的最佳的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市场主体吗?抑或是其他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后续开展更为细化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共产党员网,2017年10月18号.
[2]张红宇.乡村振兴战略与企业家责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17.
[3]李韬.乡村振兴:关键领域、地方经验与实施路径: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36-40.
[4]白德全,王梦媛.合作社促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理论探讨,2019(5):136-141.
[5]王玉虎,张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再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2018(5):1-6.
[6]聂辉华.最优农业契约与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J].经济学,2013(1):313-330.
[7]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之二)[J].管理世界,2005(7):64-73.
作者简介:
李亚龙,贵州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