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深思的家庭教育警示录

2020-11-12 05:02曹景常
参花·青春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医生大通做人

曹景常

原本正常的家庭、老实勤劳能干本分的父母,智商和智力都不太差的孩子,却在成长中一点点迷失了自我、失去了青春前进的方向,让人生改变了正常航道……个中缘由何在?相信读完作家刘家朋的小说《心理医生遇上“大少爷”》之后,很多读者心中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其实,答案就在小说题目中——“大少爷”三个字的别称,直抵问题实质、直逼人性深处、直达事实本质!是啊,本来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成长,而王立秋夫妇却把孩子當成了“小祖宗”、当成了“小太阳”,当成了至高无上的特殊人物来对待、来崇敬,孩子不成“大少爷”才怪呢。父母爱孩子没有错,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也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一过度,就完全走样儿了。所以,王立秋夫妇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让本来应该成为家中顶梁柱的儿子,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精神不能担当、是非莫能分辨的“大少爷”了,这是谁的错呢?很显然,小说的主旨就在这里!作家巧妙地借用刘学渊这位作家兼心理咨询医生的一首诗,道出了个中缘由——

其诗曰:

惯子本盼子成龙,

笑颜常开任其性。

谁知恶习成自然,

喝父骂娘反成虫。

是啊,王立秋夫妇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望子成龙的,然而孩子并没有成龙,而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寄生虫,原因就是父母的娇惯与放纵。

都说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很显然作家刘家朋是叙述的高手,他没有用全知全能的视角为大家展示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性格成长历史,而是通过“心理医生”所闻、所见、所感受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精彩而客观的叙述当中,从而让读者与“心理医生”一道感叹、感慨与痛惜,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与人物的情绪联动,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作家并没有让“心理医生” 一个人唱独角戏似的一味枯燥地讲述,而是巧妙地安排了长途客车上的偶遇与闲聊,让一位熟悉王立秋家里情况的年轻人,以一位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大少爷”的成长经历,从而让“大少爷”的故事具有了生动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可信性。后来,“心理医生”与“大少爷”王大通一家的接触,印证了长途客车上年轻人的讲述的确是事实,甚至远远超出了讲述的程度——“大少爷”之“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也正是从旁观者角度,深入了解到“大少爷”为什么会从一个正常人家的孩子成为人人侧目的“大少爷”,父母过度的溺爱和无节制的放纵,导致了“大少爷”骄横、自私、独断、脾气暴躁,甚至蒙昧无知的性格。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多年来家庭的放任、娇纵,才让王大通的行为异于常人,从而养成了不良习惯,进而形成了偏激、暴躁、自私、贪婪、不懂得尊重人、理解人的性格。别人暂且不说,妈妈找个身份证略微慢了一些,他就恶语相向、大发雷霆。而这种性格一旦走向社会,其为人处世方式和遭遇自然可想而知了。而在遭遇种种不如意后,他的性格也变本加厉,越来越偏激,越发怪异和暴躁。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情感纠葛都是反映人物性格最直接、也最明显的途径。刘家朋深谙此理。于是,他在反映“大少爷”王大通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命运走向时,便以情感为主要线索,通过王大通在无数次的相亲中基本一致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性格中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极为苛求甚至是刻薄的缺陷,到后来他竟然毫无做人做事的原则,让人只能徒呼奈何了。“王立秋的眼睛仍然看着大通,‘挑剔也不要紧,首先要有自己正确做人的标准。你可倒好,净挑剔一些与过日子无关紧要的。‘呵呵,做人标准。大通终于笑出声来,‘提起做人标准,爸肯定又要教我做人要讲究原则。你们啊!一提起什么事就知道讲什么原则。今天讲原则,明天讲原则,你和我妈讲了几十年做人原则,到最后也没见你们活出个质量。王立秋被儿子这一抢白,不得不加以解释:‘什么叫质量?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只要自身肯努力,再凡事坦荡,做到问心无愧,就是活出了质量。‘去,去去,自己的头脑不跟社会发展形势,臭理论可倒不少。王大通实在耐不住性子了。”通过两父子的这一番对话,不难看出,王立秋这位父亲还是比较善良质朴的,可是到了王大通那里,却是彻底没有了原则。

这也给心理医生刘学渊出了道难题:“让他觉得自己就似那一望无际的海洋中客船上的舵手,他正在用心掌舵使王大通渡过愚昧无智这片水路。可是,海上风浪太大,要想使他渡过这段水路实在是太难!”“他希望王大通这样的人尽快获得精神良药。如果有了这份精神良药,想使王大通渡过无智的海洋,那就等于海洋中的风浪平息下来,要把他渡到彼岸就不属于什么难事了。可是,就当前来说,良药都被如山般的‘西药深深地埋没在最底层了。由此,他便觉伤感,也觉得很是无奈,自己作为一位心理医生,也只得坚持老主意:能把自己应当说的话全都说出来,也就心安理得了。”

还别说,心理医生的话,让王大通从迷信的角度听了进去,“王大通根据刘学渊所说的话语,再经父母的劝说,忽然想起才吹了关系的那位小徐在跟他说话时总是顺着他。想想如果错过与小徐这段缘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一大,自己恐怕要把挑选媳妇的标准降得更低了,没了法,便与小徐重新合好了。合好不久,便也就与小徐结婚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结婚后,他与小徐过了不到半年,他那为所欲为的大少爷本性便原形毕露。有人说,结婚后爱情就会走向坟墓,这句话放在王大通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在婚前,他与小徐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又嫌小徐长得矮,又嫌小徐相貌不合他的心意。婚后,仅跟小徐热乎了一段时间,很快便在外面开始拈花惹草了。”也就是说,“大少爷”的秉性依然未改。于是,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半年,王大通竟然和一位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女人产生了情感纠葛,当然,他为的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为了对方前夫所留下的财产,出发点依然不纯。“王大通本来想和这个比他大二十一岁的女人先结婚骗取一处楼房,过得三两年再离婚,然后他再以自己的经济条件娶个年轻媳妇。可是,到底还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对方子女坚决阻击,其结果自然是一场空了,王大通的美梦破灭了。试想,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情感,无疑是沙滩上的高楼,感情一错再错,也是一挫再挫,“大少爷”非但没有醒悟,还总是认为世事不公,依然在错误的人生路上继续前行。这中间,也不是没有人劝过他——心理医生的道理讲得很透彻、很明白,父母的劝告更是苦口婆心,他就是听不进去。他的固执来源于他的性格缺陷已经积重难返,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已经被他严重畸形的性格扭曲了——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别人劝他不是想害他,就是不如他——思维落后保守,都是在阻断走向光明与成功。这种状态的人生,可以说无药可治、病入膏肓了。走进死胡同的人生,不回头哪里还有出路呢。这时候,他的父母也因为当年的溺爱而后悔,但已经晚了三秋了。

小说写到这儿,似乎就算完了。“不想,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王大通很快又和一位比自己大十五岁的女人好上了。这个比他大十五岁的女人也是死了丈夫,女方图他年轻潇洒,而他还是为了得到女方的楼房。王大通见这个女人的儿子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十几岁的小孩,心想,只要好好哄着这个女人把楼房的产权改到他的名下,一切就算万事大吉了。但不久消息便走漏,王立秋夫妻俩知道这回事后,立即劝他不要发这等伤天害理的不义之财。可是,劝得轻了,王大通置之不理,劝得重了,这家伙便跟父母大吵大闹。王立秋实在没了法,便再次拜请刘学渊帮忙。刘学渊想想自己曾多次教育过王大通,而王大通都当作耳旁风,便给王立秋解释:‘王老弟,并不是我不想尽力帮你这个忙。可是,大通这孩子太犟了,要想让他变好,必须从根上改变他的本质才行。如果不从根上改变,恐怕再劝也没有用。”作为作家和心理医生的刘学渊也束手无策了,王大通的人生到底该走向何处呢?

作家给人们留下的思索,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大少爷”这样的人物,不是单一的个例,而是带有普遍性意义,作为个体,“大少爷”王大通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教育,只是将其抚养长大,并没能让其成人。对王大通的父母而言,家庭教育是严重缺失的。但作为作家刘家朋所塑造的典型人物,“王大通”这个人物无疑是成功的。这个故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独生子女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其警示、启迪和教育意义,无疑是深刻而久远的。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的确,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是需要每一个家庭进行深刻思考的严肃课题。而作家刘家朋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正是一位有担当的作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现实社会的人性关照与深切反思。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心理医生大通做人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成功箴言
大巧若拙
更大的负担
真爱不是寄生
图趣
做人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