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蔚
清晨8点,我在玉湖村里慢跑。玉湖村在玉龙雪山南麓,纳西语中叫做“巫鲁肯”,意思是雪山脚下的村子。雪山脚下的村子常年阳光明媚,雪山之上常年被金沙江蒸腾的水汽大雾笼罩。
村子的主干道由各种石头垒成,适合漫步,不适合开车,似乎表达着拒绝外来文明的意思。这一点我喜欢。石头街道两旁种满了怒放斗艳的鲜花,凉亭和台阶上,经常能看到满脸皱纹的老人,好奇地望着穿短裤短袖跑步的我。
我慢跑来到洛克旧居。小屋大门紧闭,我有些失望。暗红色的木门上写了一个电话号码。我试探性地拨打了一下,10秒钟后,电话接通,一个苍老的声音。电话那头的老爷爷说可以开,要收门票。15分钟之后,一位体态佝偻但行动矫健的老爷爷快步走来开锁。
大门打开,一处精致的小院出现在我面前。老爷爷依次把洛克旧居的每一个展厅开锁,就这样,我走进了近百年前的时光。
1922年的一天,洛克在巫鲁肯村子中租下一处民居。和村里其他的普通民居一样,房屋由石头垒成,一个院子,三面一照壁。洛克的卧室兼书房位于二楼。洛克曾写道:“巫鲁肯,一个环境优美、坐落在纯净的丽江大雪山山脉山坡上的一个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地保护着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云南省探险队的总部就设在这儿。”
1922年,约瑟夫·洛克从美国夏威夷大学毕业后,被美国农业部派往中国西南地区考察。他游历于云南、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地,穿梭于战火不断的边远山区。在之后27年的探险和考察生涯中,他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发现了川西稻城亚丁三神山、滇藏玉龙雪山、梅里雪山等地,也掌握了包括汉语、纳西东巴文在内的10种语言。
他陆续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的系列文章,以及对神秘纳西文化的研究,惊艳了整个西方学术界,也让他成为了中国西南文化和植物研究的權威。而他带有探险性质的考察活动,同时也赋予他额外的探险家身份。今天户外爱好者熟知的木里、泸沽湖到稻城亚丁的“洛克线”,虎跳峡徒步路线,梅里雪山外传、阿尼玛卿转山、环贡嘎、甘南等地经典的徒步路线,到处都有洛克留下的痕迹。
我站在小院中央。洛克旧居小院儿祥和寂静,就像100年前一样。偶尔会传来远处的拖拉机声和孩子们的嬉闹声。整个早晨,我是唯一到访的游客。
洛克旧居的看门老人叫和镇远,70岁了。“和”是当地的大姓。他让我叫他和大叔。和大叔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守着洛克旧居已近20年。小院里除了新修的小水塘之外,其他基本上保持着100年前的原样。和大叔说,洛克故居和当年没有任何变化,只有屋顶的木质椽子,因雨水腐蚀需要30年翻修一次。
但1944年的洛克,似乎没有等到小院30年翻修一次的“大限”。那一年,在云南生活20多年的洛克,身患病痛,第一次离开中国。此时,他已完成了其研究纳西族的全部书稿。
当他辗转到达加尔各答时,美军军事地图供给部看中了他了解喜马拉雅山区及中国西部山区的技能。军官们说服洛克飞到华盛顿,参与绘制飞越喜马拉雅的著名死亡航线、“驼峰航线”的地图。他们向洛克许诺,只要他愿意参与绘制地图,随后会用船将他在丽江的所有学术资料都一并运到美国。洛克心有所动,同意前往华盛顿。
不曾想,洛克全部资料心血在大海漂洋运输的时候,一枚日本鱼雷击中了军舰。那部关于东巴宗教仪式的译文和一卷《纳西一英语百科词典》手稿随着军舰的残骸,在阿拉伯湾中沉没。洛克悲痛欲绝,甚至对朋友透露过想要自杀的念头。
1949年,为躲避战乱,洛克第二次离开中国。即使身患重病,但仍心系玉龙雪山脚下的村子,他在信中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待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
1962年12月5日,洛克因心脏病突发,在檀香山的家中逝世。他的墓碑上只写着简单的几行字:
约瑟夫·F·洛克博士
植物学家——探险家
1884——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