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汪长中 官 妍 邵 菁 吴大强 叶 树
(安徽中医药大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合肥 230012)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因此高校教育需遵循“德才兼备”的培养原则,而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对学生完成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2]。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和学习秩序,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发布通知: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3]。特殊时期,线下转线上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与考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免疫学教研室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合理部署下,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将“德才兼备”的培养理念融入特殊时期的免疫学线上教学中。
1.1优化课程知识框架、调整教材章节顺序、促进知识吸收度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典型的新现病原微生物感染公共卫生事件,该疾病发展过程中,人体免疫力与病毒的斗争过程及在此过程中的一系列疾病表现,就是最为生动的免疫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协作的景象,而学生对疫情的切身体会更能加深其对免疫学的认知程度。因此,为保证线上教学的学习效果,教研室优化了课程知识框架并调整了教材章节顺序。
教研室在前期的课程教学设计中,以“病原体进入机体所引发免疫效应”动画作为线上教学的切入点。一方面,动画的形式可有效地避免学生对线上授课模式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动画让学生对机体免疫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机制有了初步认知,深刻体会到机体免疫系统的强大作用,激发了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与信心。
随着动画建立的直观印象,一方面按照动画的进程,调整原有教材章节讲授顺序,向学生逐渐抛出:什么是免疫?动画中你看到哪些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为什么有的作用早,有的作用迟?等问题继而通过讨论、答疑、总结,逐步展开对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组成及作用的学习;另一方面将原有大知识框架细化,分为小知识板块,放缓线上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逐步适应线上教学模式,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
1.2结合新冠疫情实际、更新自主学习任务、增强专业自信心 学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切体会中积累了许多专业疑虑: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特征?其导致机体严重损伤的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个体感染后严重程度不一?疫苗将如何发挥作用?为什么疫苗研制需要那么长时间? 探寻疑惑的真相是人类的本质,在课程教学中把握此次真实事件的契机,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研室原本设立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将书本中“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个章节作为自主学习内容[4]。本学期,课程组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针对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的特点,将原有自主学习的既定书本内容及形式进行更新(图1)。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文献及官方知识平台,就现有的研究进展,通过自主学习,绘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特征、已知炎症免疫机制、疾病特征及可行的防治措施的思维导图,尤其增加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知识学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增加了专业文献及知识的研读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增强了知识的汇总分析能力;通过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且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扬传统医学的信念,提升了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图1 自主学习任务单Fig.1 Self-learning task list
课程借助了超星学习通及腾讯课堂平台,采取直播讲解互动与录播知识强化相穿插的模式。在运行中,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强化“德才兼备”的培养理念,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努力对学生完成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
2.1学科励志事件的分享,分享中体会职业精神 “疫苗的诞生”在免疫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人类在疫苗研制过程中展现的职业励志精神更值得发扬。比如“人痘接种法”,学生可以从中国对于人痘接种法演变的经验累积中体会传统医学对早期免疫学意识的前瞻性;从人痘接种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举措中感受中国对世界人民健康的无私奉献,尤其是结合当下中国在全球疫情中所体现的大国风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医学职业的伟大。
2.2学科榜样人物的启迪,启迪中树立职业理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赋予了医生这个职业极高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业理想是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而每一个学科榜样人物的经历都是生动的职业理想教育素材,而我国科学家的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中国有很多科学家在免疫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免疫学的发展过程中成就显著,而现有教材上却少有提及。在教学中引入中国免疫学学科榜样人物的经历,不论是早期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和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为灭除天花做出贡献的汤飞凡;还是现代获得全球免疫学界最高奖项——威廉·科利奖的陈列平,每一位科学家身上都展现出璀璨的科学光芒。学生从科学家的经历中,无不感受到其严谨的科学思维、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浓浓的爱国热情,而这些必将启发学生对于专业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3课程知识讨论的引导,引导中加深职业思考 在课程知识点的过渡中,提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相关主题讨论。比如:现代免疫概念提及机体免疫系统不是鲁莽地发生反应,而是经过“思考”的,这种思考体现在免疫系统要通过识别,分别对识别后的“非己”和“自己”进行不同处理。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抗原及之后的知识体系,教研组通过线上平台与学生展开了系列的互动讨论(图2)。
图2 课程知识讨论的过渡Fig.2 Discussion transtion of course knowledge
为保证学生参与及讨论的热情,一方面将参与讨论的次数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指标,让学生知道参与讨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讨论回复进行点评和点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最终在讨论中通过共同学习、共同借鉴、共同进步,为后续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做铺垫,增强学生对于免疫学的学习自信心,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及进程;对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拓展专业思维起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提升与拓展中加深对于医学职业发展的思考。
2.4课程在线答题的互动,互动中增强职业素养 线上教学由于缺少教室的空间制约、去教室上课的时间制约及同学之间学习氛围制约,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容易跟不上学习节奏,找不到学习兴趣,以至在缺少制约的情况下逐渐掉队,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需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增加课程的在线互动,提升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跟上学习节奏,找到学习兴趣,增强职业素养。
腾讯课堂的线上直播平台为很多学习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如在线答题、连线交流等,都是教研组每节上授课中都会采用的互动模式。在每节课2学时80 min的授课过程中都会穿插知识点的判断、单选、多选等点击答题或连线交流,以防止部分学生懈怠地挂机行为,让学生在互动中调动学习主动性,强化知识的记忆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平台了解答题数据统计结果并听取他人的交流内容,教师通过统计结果及连线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及进程进行合理调整;学生通过统计结果及连线交流能够及时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差异,查缺补漏。
在线上交流互动主题中,教研组除了选择直接的免疫学基础知识以提升学生的“才”外,还将免疫学中蕴含的哲学思维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加“德”的素养。比如:学生通过前期的动画演示对T细胞记忆深刻,由于T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体现的无私互助及奉献精神,有同学甚至于用“可爱”来形容T细胞。因此,教研组一方面从“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表现”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免疫系统细胞与分子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为今后医学职业生涯中的团结协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结合“T细胞为保证在外周免疫器官能够正确地执行免疫应答任务,要在胸腺中经历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一次次选择”进行互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过程中的失败经历,坦然接受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善意批评与建议,为今后减少临床失误,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做铺垫。
2.5课程主题作业的完成,完成中启发职业思维 为进一步维持线上教学的学习效果,保证课次之间的知识延续,布置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在相关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后,针对课堂答题互动情况,梳理易错知识点,重新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再依据学习通平台的作业统计数据分析,及时进行下次的课堂反馈,进一步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与吸收;另一方面,在相关课程学习任务开展前,针对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完成主题作业。比如:在学习细胞免疫的过程前,要求学生进行“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关于‘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初步学习,以学习摘要笔记的形式呈现,再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细胞免疫教学的导课。学生在此类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免疫学的应用知识,也启发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应用思维,激发了自身参与职业科研的热情。
2.6课程学习效果的交流,交流中调整职业心态 特殊时期,漫长的居家时光、急切地归校渴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心态起起落落、飘忽不定,不仅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本着“以生为本”原则,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教师更有义务引导每个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乐观地面对疫情现状、及时地调整学习心态、顺利地适应线上模式,尤其是引导医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地思考此背景下的专业发展。
基于此,教研组将学生课堂答题和线上作业中体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学习通平台设立知识点讲解录播。学生通过录播任务点的完成,不仅加深了对于易错、难懂知识点的理解,也获得了形成性评价的相应分值。另外,针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个性问题,教师将通过QQ一对一交流答疑。
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性格内敛的学生,他们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甚至于不参与班级学习交流群的互动,不是他们不屑于参与,而是性格所致的群体氛围下的表达障碍。在此次线上教学中,教研组教师与每个同学在不同阶段针对作业、考试、自主学习等进行了一对一交流,此举不仅是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克服学习短板,还能借辅导交流的机会自然地疏导学生的学习心态,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尤其是性格内敛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从而及时地调整学习心态、顺利地适应了线上学习模式,在调整和适应中,逐渐树立了积极的职业心态。
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研组在免疫学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始终注重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情分析[5]。当代学生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成长,大多数学生对于线上的教学及交流模式适应程度高,能通过线上更好地表达自我,但在缺少群体束缚的环境下,不同自制力的学生学习状态差异很大。因此,在免疫学线上教学过程中,教研组教师倾注了比线下教学更多的心血,始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线上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辅导。随着课程前期制订的“以生为本”理念的教学设计在线上教学中的逐步推进,因材施教的课程教学效果逐步展现。
首先,以“病原体进入机体所引发免疫效应”的动画让学生对书本上顺序性的知识点有了更为生动系统地认知,有效地促进了动画中不同免疫细胞功能及协同免疫效应的学习,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发地随着学习内容的推进反复观看动画加深对免疫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成功地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抗肿瘤免疫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其次,学习通平台的课程知识互动讨论的优势逐渐体现,逐层递进的讨论内容让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在积极地参与中走出了以往学生对于“免疫学生涩难懂”的认知误区,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都得以提升。
再次,在交流中发现:免疫细胞无私敬业的工作精神、相互协作的工作模式;学科励志事件、学科榜样人物事迹;教学中自然融入的免疫学中蕴含的哲学思维都对学生产生了初步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了对医学的专业认知,明确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了医学专业的心理素养,懂得了团结协作、救死扶伤的专业使命;树立了爱国信念,坚定了共同抗疫、报效祖国的决心。
总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团结“战疫”的大背景下,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通过切身体会,不仅没对学习产生丝毫懈怠之心,反而在疫情中加深了自己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了极大的学习潜能,增强了专业自信心。就此学期线上教学而言,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均体现了对于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与互动中均展现了对于医学职业的自信和信心,学习效果不输以往的线下教学,体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德才兼备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的教学中,教研组会继续坚持这样交互混合的教学模式,将“以生为本,德才兼备”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我们相信“人才培养虽任重道远,但师生同德必将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