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

2020-11-12 03:25常媛郭巍
风景园林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余姚河谷运河

常媛 郭巍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之南起始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姚江河谷段运河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潮的控制与利用、自然水系与人工河道的结合、传统运河聚落景观营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1]60。

1 姚江河谷与运河景观演变

姚江流域位于宁绍平原中部,姚江及其主要支流贯穿其中,本研究将姚江河谷范围界定为北抵翠屏山,南至四明山麓,东至宁波平原,西至曹娥江[2]4。

自更新世起的海侵运动塑造了姚江河谷地区的原始地貌。海退过程中,姚江平原自南向北沉积逐渐成陆[3-4]。春秋晚期,越族开始向平原扩张,他们在地势较高、淡水充足的孤丘聚居,修筑塘堤,拒咸蓄淡,这便是运河修建的开端[1]60。早期运河规模很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拓宽加深、相互连通,形成了通航运河,其中山阴故水道便是浙东运河的前身[5]21。

秦汉时期浙东地区发展缓慢,东汉末年之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开始南迁,姚江河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兴修活动。鉴湖与西兴运河的兴建提高了萧绍平原的航运和灌溉效率,六朝时期在曹娥江东岸兴建梁湖埭,使姚江自然河段开始渠化,阻遏了曹娥江海潮对姚江的侵袭,为姚江连通甬江创造航运条件[5]78。

1 各个时期浙东运河航线演变图The evolution of the Zhedong Canal route in various period

唐代姚江河谷地区又出现了一次水利兴修的高潮,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时代,运河聚落快速发展。唐长庆(821—824年)年间设置明州港,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兴起,浙东运河全面通航进入日渐繁荣的新阶段。南宋时期浙东运河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修建虞甬运河,开浚慈江、刹子浦和中大河作为原有运河河道的复线,沿线聚落发展迅速。明清时期国都北迁、战乱频发,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有所下降。姚江河谷地区运河航线基本保持不变,运河传统聚落结构已基本发展成熟[5]23(图1)。

2 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

2.1 姚江河谷与运河航线

姚江河谷位于四明山北麓和部分余脉之间,姚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西部相对开阔,东部南北两侧山丘分列,形成一条狭长带状盆地。姚江由西向东贯穿河谷平原,于宁波三江口入甬江,连通曹娥江与甬江两大潮汐河流,南侧山区性河流呈梳状,北侧平原河网呈扇形[2]14。最初成陆时形成的湖泊在自然蓄泄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许多港汊,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河道网。

浙东运河过曹娥江后进入姚江河谷地区,一脉为四十里河和与之平行的十八里河;另一脉为虞甬运河。四十里河由于位于曹娥江和余姚江两大潮汐河流之间,运河淤积和地形等因素使得运河水位难以保持,使其运力较低、航行最为艰难。因此,13世纪初在湖泊沼泽基础上经人工整理后形成虞甬运河作为主线。姚江段则以自然河道为主,历史上沿岸修筑土渣、石塘和各种内河及外江航运码头,并利用两岸支流开浦建闸、作堰起坝,使自然江河逐步成为防洪灌溉与航运两利的水利系统。

由于姚江行船受到潮汐影响,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疏浚开拓慈江随后修建化子闸,使慈江水自东向西由丈亭三江口汇入姚江,并开凿刹子浦沟通慈江与姚江,建小西坝隔断海潮回溯影响,最终在宁波城东汇入甬江由镇海入海。运河航线整合姚江水系,沟通曹娥江和甬江流域,并通过一系列水工构筑实现对水资源的控制,优化区域水系结构和水环境[6]58(图2)

2.2 运河系统运行与效能

2.2.1 运河与水柜

3 浙东运河上虞段Shangyu section of the Zhedong Canal

姚江河谷平原在最初成陆时,随着海进海退、泥沙淤积,形成了河湖密布的自然环境。它们既是农业灌溉水源,也是运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和调节水量的水柜。在历史时期,姚江河谷地区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导致围湖造田不断加剧,致使湖泊湮灭,影响湖泊对运河水位的调节作用,这在虞甬运河和四十里河等处表现得尤为明显。河湖关系、灌溉与航运矛盾贯穿运河的发展[7]。

2.2.2 运河与潮汐

姚江连通曹娥江与甬江两大潮汐河流,潮汐对运河系统有很大影响。遇旱时海潮会沿河道回溯,破坏淡水与咸潮之间的平衡,影响航运与生产;雨季若逢潮水顶托又往往积涝成灾[2]81。因此,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在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开挖人工运河作为支线,并通过设置控制系统,保证运河通航以及聚落、农田的安全。同时,通过围筑海塘、修筑闸坝,外江也可为运河提供水源补给,比如清末开广济涵洞引曹娥江水溉田资河,并且通过潮汐冲刷以避免港口淤积。

2.2.3 以四十里河为例

四十里河较能体现姚江河谷地区运河与湖泊、潮汐的复杂关系。四十里河河道中段较两端高,唐之前依靠外江咸潮顶托,水位基本能够保证通航,五代之后由于海岸线后退,海水无法作为水源补给,四十里河航运难以维持。为了保证运河水位,上游的沙湖、洪山湖,下游的西溪湖、东溪、杜溪等成为运河水源补给。但是因为湖水水量有限,而且常与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产生冲突,因此除遇洪涝排水至运河之外,很少放水资河,导致作用十分有限。至宋,四十里河只有在潮汛时期才能全线通行。为此,南宋时在西山至兰芎山下创建沙湖塘,建桥闸,开闸引曹娥江水注于运河,维持运河航行水位。明初又开凿十八里河,与四十里河之间通过数条埭河相连,并于埭河与运河交汇处建筑埭坝,坝下修涵洞,来调控运河水位和蓄泄灌溉[5]201(图3)。

2.3 运河控制工程

姚江河谷地区的运河系统利用水利设施调控潮汐、维持水位,调节河湖关系[6]59,实现了人工干预对自然水系的优化。浙东运河水工构筑物主要包括渡、埭、闸、水门等,其分布和形式选择与姚江谷地运河的水文特性密切相关(表1)。

3 姚江河谷运河聚落景观

3.1 运河聚落的分布与概况

运河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运河的开发过程密切相关,通常具有提供休憩、物资补给、客货转运等作用[8]。唐宋时期大运河全线贯通,运河经济萌芽,浙东运河航运价值提升,姚江河谷地区余姚、丰惠、慈溪等主要运河聚落作为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迅速发展,此外一些小城镇也迅速兴起,成为联系港口城市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据点,在原先农业基础上开始出现商贸属性,聚落的功能、空间形态等发生变化[9]106,[10]。明清时期,运河经济持续繁荣,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运河聚落得以更为迅速地发展,传统聚落结构日渐完整(图4~5,表2)。

3.2 运河聚落的类型及与运河系统的关系

3.2.1 位于水网交汇处——节点型

运河水网交汇处一般交通便利,便于客货转运,有利于运河聚落的产生和发展[11]40,此类聚落包括丈亭镇、马渚镇等。丈亭位于姚江和慈江交汇处,唐代在此石矶上筑亭,取名丈亭,后来逐渐设置市肆、形成聚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浙东运河姚江中下游部分的重要交通节点。南宋时期对慈江的整治和疏通,使丈亭的交通枢纽地位更为突出,过往船只候潮而行,西溯会稽、钱塘,东达慈城、宁波。

3.2.2 由渡口发展而成——渡口型

由于船只在渡口进行货物装卸和商品交易,船夫、商人、官员等在此聚集候渡,逐渐形成聚落。姚江两岸有一系列小渡口,负责运河与支流的转运以及运河两岸通衢,例如百官镇、蜀山渡、郑家渡等。百官是位于曹娥江沿岸的重要渡口城镇,魏晋时期浙东运河上虞段的连通促进了百官镇的快速兴起。唐长庆二年(822年),上虞县治改设丰惠,百官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仅作为重要的渡口城镇存在,发展受到限制。

表1 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主要运河水工构筑物表Tab. 1 Main canal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Yaojiang River Valley of Zhedong Canal

表2 姚江河谷运河主要聚落概况Tab. 2 Overview of the main settlements along the Yaojiang River Valley

4 主要运河聚落分布图Main Settlements in Yaojiang River Valley

3.2.3 因客货转运、贸易形成或者由驿站发展形成——中转型

由于水运能力有限加之匪患等其他原因,运河沿岸间隔一定距离通常会设置驿站,供往来船只休憩补给,后慢慢发展为聚落[9]109,如驿亭镇、车厩镇等。在频繁的贸易货运功能过程中,运河沿岸形成一些小型集市,例如三七市,后来慢慢发展成为运河小城镇,发挥着商品贸易以及向其他边缘聚落转运物资的作用。

3.2.4 由水利工程兴建而形成——河工生成型

运河通过修筑水利工程进行调控,重要水工构筑物旁通常设营,营兵、家属等人口的聚集带动了农业生产、商贸服务的发展,聚落由此产生[11]49,它们的规模通常较小,主要包括梁湖镇、五夫镇、小西坝村等。六朝时期修建梁湖堰以控制曹娥江咸潮对姚江的影响,于堰旁设梁湖堰营,配置营兵,另外由于船只过堰停靠时在此进行简单商贸和物资补给等活动,梁湖镇逐渐形成。

4 姚江河谷地区运河聚落结构分析

选取慈城、余姚、丰惠作为典型聚落样本,从传统城市景观演变、整体布局、水环境经营等方面分析城镇结构与自然山水及运河系统之间的关系。

4.1 慈城:环山北湖、河渠纵横

慈城是浙东运河慈溪段的重要城镇,唐开元置县,至清末发展成熟,运河在城市形态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传统聚落与山水环境相结合的典范。

4.1.1 传统城市景观演变

唐开元(731—741年)年间置慈溪县,在德润湖(今慈湖)以南、浮碧山下设立县治[12]。唐代慈城实行里坊制,以中街为轴线,形成水网与路网的双棋盘结构。宋代里坊制瓦解,城镇开始扩张。由于小江淤积成内河(即骢马河),姚江易受潮汐影响,南宋时期开凿慈江和刹子浦,成为过往船只的主航道,慈城的水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3]39,慈城成为浙东运河东段连通宁波的重要节点。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慈城开始修筑城垣和护城河,城镇结构日益完整,到清后期慈城城镇结构已完全发育成熟(图6)。

5 各类型主要聚落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ain settlements

6 宋至清代慈溪县境及县治(今慈城)变迁图[14-16]Map of changes of Cixi County and county seat (now Cicheng)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14-16]

4.1.2 传统城市布局分析

慈城三面环山,南面姚江,处于典型的河谷盆地之中,达蓬山向南绵延数十里,“落峡”后成为慈城的“主山”浮碧山,山南为古县城衙署。慈城外部双重山系分别和慈江及姚江围合形成了古县城的边界,层次分明[17]。

慈城轴线从达蓬山系起随山势向南延伸至县城主山浮碧山及县衙,继续沿中街向南延伸,东西两侧的空间布局大致对称,成规整井字形。随着慈江的疏浚,慈城向骢马河以南发展,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重修南城门朝向西南,使轴线延伸至中街南端时向西偏,从管山和赭山之间延伸至朝山四明山结束,这是自然景观与人工经营相结合的结果[18]。

水口在传统堪舆学中极为重要,意在通过水口关锁加强对空间的控制。慈城主水口位于县城东南城内水系与慈江交汇处,管山与塔山之间。由于山体体量相对较小,因此人们在管山、塔山之上修建讴思庙等,来加强对于水口的控制(图7)。

4.1.3 城市水环境营建

慈城三面环山,南面两江,北部的慈湖汇集山区水源,通过城内水网和护城河汇入慈江和姚江,形成典型的山—湖—城布局。慈湖的疏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并从早期滞洪护城、蓄水资田发展到风景营建(图8~9)。运河是慈城对外联系的通道和城镇水网的基础:城内水网与路网密切相关,呈“三横五纵”的水陆双棋盘布局;城外濠河环城,通过水门连通城内水网,发挥防御、排水、泄洪的作用[13]41。

7 慈城传统城镇结构与周围山势关系图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structure of Cicheng an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8 清光绪慈湖图[19]A drawing of Cihu Lake in Guangxu period, Qing Dynasty[19]

9 慈湖师古亭旧影[20]Old drawing of Cihu Shigu Pavilion[20]

10 余姚市传统城镇结构图[23]Traditional town structure map of Yuyao[23]

4.2 余姚:一江两城,四面环水

余姚位于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的中心位置,是浙东运河上的重要城关。余姚始建于东汉(25—220年)年间,最初为龙泉山以东的小城,至元代时期将龙泉山纳入其中,并修筑城壕,北城格局基本形成。城南沿着运河形成码头和商业聚落,明代由此营建南城,格局逐渐发展完善[21]。

4.2.1 余姚传统城市布局分析

余姚位于姚江河谷相对开阔处,姚江在余姚城以西分流形成侯青江与最良江2条支流[22],三者环城而过,于城东汇合,其间通过南北向水道进行连通,实现了对县城的多重围合,并以龙泉山、玉皇山、白山与竹山加强水口关锁,形成余姚“一江两城,四面环水”的基本格局。

余姚依托秘图山坐北朝南设置县衙,确立了余姚城镇中心和朝向,轴线向北沿虞宦街过侯青门至侯青江,并通过中江继续延伸;向南由通济桥至南城,沿直街过南明门到最良江,通过中山河继续延伸至四明山系结束。

4.2.2 城市水环境营建

余姚南北二城对立,三江横贯,众流汇集,姚江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南北双城结构,体现出城市与浙东运河的密切关系。南、北二城分别设置水门5座、3座,将姚江、侯青江和最良江引入城中,并形成诸如学宫泮池之类的水景观节点(图10)。两城由通济桥连通,南城北固门与北城舜江楼隔江相对。通济桥始建于北宋,雍正(1723—1735年)年间重建,并保留至今,以其巨大而又轻巧的体量和关键性的节点区位,成为余姚城的重要标志(图11)。

4.3 丰惠:双堰中心,街河穿城

丰惠建城时间不详,于唐永贞(805—806年)年间成为上虞县治,开始快速发展,直到1954年县治迁移[25]。

4.3.1 丰惠传统城市布局分析

丰惠城位于丰惠盆地之中,盆地四周被山地丘陵环绕,呈东西向延伸的凹字型,四十里河贯穿其中。丰惠城墙依托布谷岭、长者山,将金罍山纳入城中,衙署位于布谷岭下,坐北朝南。丰惠位于四十里河中段,其空间布局与运河有着紧密的联系。丰惠城以运河为骨架延伸,城外濠河首尾皆通运河[26],城内水系以街河、巽水河、玉带河3条河道为主干,通过水门和城外水网相通,干河、支河船只相通,埠头林立。

11 余姚南、北双城[24]North and south city of Yuyao[24]

4.3.2 城市水环境营建

丰惠城路网与水系相结合,主要街道沿河分布,呈两街夹河之态,其中街河两岸的东大街和西大街贯通全城,其他街巷基本以两大街为主干向其他方向延伸(图12)。县衙、城隍庙、关帝庙、孔庙、承泽书院等重要公共空间均分布在街河的北侧,居民区则大多集中在运河之南。

4.4 小结

慈城、余姚、丰惠是姚江谷地的三县治所,是历史时期该地区的顶级聚落,形态发育得较为完善复杂,其城市布局既有传统营城模式的普遍性,又有具体环境的在地性,运河水环境影响了它们的选址、坐朝轴线、城镇分区和街巷布局,是促使其形态发育的重要动力。而由于地形、潮汐等导致运河与姚江、曹娥江水文关系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则相应采用了不同的人工干预方式,最终影响了慈城、余姚和丰惠不同的城市形态。

5 结语

姚江河谷地区运河景观的开发演变充分体现出人工干预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在运河和湖泊关系、潮汐的控制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也影响了河谷地区聚落的选址、布局和城市水环境的营建,这些对于今天的运河保护与开发以及沿线城镇的发展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5]绘制;图2~5以《浙江民国地形图》为基础绘制;图6引自参考文献[14]~[16];图7底图引自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图8引自参考文献[19],图9引自参考文献[20];图10引自参考文献[23];图11引自参考文献[24];图12引自参考文献[26];表1~2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余姚河谷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河谷里的精灵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