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思惠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大环境推动下,地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2012年四川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钢琴研究院,到2019年星海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钢琴研究中心,中国钢琴作品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这期间还有诸多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影响较大的有2018年2月3至8日在三亚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钢琴音乐周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论坛及中国作品展演”、2018年5月3至8日在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迈向新征程—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以及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苏州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这些无疑给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带来新一轮的热潮。
与此同时,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钢琴作品也随之不断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教育与艺术发展联盟成立,广东珠三角地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开展。2006年5月,广东音乐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可见广东音乐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在上述的学术会议中,有多场关于广东音乐钢琴作品的座谈会、学术讲座和专题音乐会,全面梳理了广东钢琴作品的发展史,展示了广东钢琴作品。其中在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中,有关于广东钢琴作品的系列学术讲座及音乐会,极少被公开演奏的作品也在研讨会中出现。这对国内当前广东钢琴作品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特别是地方音乐钢琴作品的系统教学,是当前文化潮流下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弘扬文化自信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演奏广东钢琴作品,有必要成为钢琴教学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
最早人们口中流传的“广东音乐”,是简单地泛指广东地区的广东人演奏、演唱的音乐,或是指用广东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广东音乐”形成了范畴相对不同的狭义、广义概念。广东音乐是中国民间乐种之一,是岭南音乐的一个分支,学术界通常又把广东音乐细分为“广府音乐”“潮汕音乐”“客家音乐”②。
广东音乐最早常用的乐器组合为“五架头”,即二弦、三弦、月琴、横箫、提琴(广东特有的竹制中音乐器)。从乐器组合雏形来看,广东音乐乐器组合具有“配对性”,如主奏乐器二弦(高音)与提琴(中音)搭配,吹管乐器横箫与有着良好的共鸣的拉弦、弹拨乐器融合一起,等等。这样的乐器搭配产生音色融合,也恰恰反映出广东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审美品位。而后,在广东音乐形成的初期,随着琵琶曲《雨打芭蕉》、扬琴曲《旱天雷》等一批新曲目的创作面世,琵琶、扬琴逐步成为当时的主奏乐器,为后来广东音乐配器的创新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造就了广东音乐多元性的特点,其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有三:
1.博采众长
广东音乐是独具器乐特色、创作风格、地域风貌和民俗风味的乐种。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广东音乐同样具有“拿来主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通过溯源分析可以看到广东音乐受中原古曲、江南丝竹等艺术影响,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③,如民间音乐《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水仙花》,都有江南小调温婉细腻、清新雅致的风格,后来陈培勋先生将这两首小曲通过变奏的手法,创作了钢琴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2.亲民性
广东音乐擅长描摹民间生活小境、生活情趣。写景、抒情、状物等音乐题材,可以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如《卖杂货》,把卖货郎乐观的精神和热闹的街市场景生动的描绘出来。
3.创新性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广东音乐在各时期都有其年代的烙印。近现代广东音乐顺应时代发展,汲取了西方音乐创作手法,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音乐语汇的地方风格,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其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广东音乐钢琴作品(以下简称“广东钢琴作品”),即以广东音乐粤调旋律改编创作,融合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做到“西为中用”,在钢琴这件西方乐器上重现粤调。如马思聪先生改编创作的《粤曲三首》,取自广东音乐曲调,结合西方创作手法,其中《羽衣舞》如梦如幻的音乐色彩,《狮子滚球》平行四度音程的使用,仿佛让人听到德彪西的印象派美感,是广东钢琴音乐中具有创新性的典型。
何为“广东钢琴作品”?学界一直在研讨并更新定论。依据目前被学界广泛认可与应用的相关研究,具备以下元素之一,可划定为具有广东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④:
1.具有“广东文化”特征的钢琴作品。包括人文风土、情怀精神、历史题材背景等与广东文化相关的元素。
2.具有广东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特色的钢琴作品。包括从其他乐器、艺术形式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
具备以上因素的钢琴作品,学术界普遍将其划定为广东风格钢琴作品,至于作曲家祖籍是否为广东籍,或是创作此作品时是否身在广东,则都不是界定广东风格钢琴作品含义的关键。可以看出,其对“广东钢琴作品”的界定,重要的着眼点在于作品本身与广东文化、广东民间音乐等元素的紧密联系。
从学堂乐歌时期就引入中国的“拜厄”“车尔尼”和《小奏鸣曲》等19世纪欧洲传统教材,至今仍是中国钢琴启蒙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材⑤。无论是启蒙教学或是专业院校钢琴课程,国内钢琴教育体系长期多以西方传统钢琴作品为主要内容。教学模式也大多沿用西方的教学体系,多数选取外国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近些年,业内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视使上述情况大有改观,院校教学及社会钢琴教育中,也都开始逐步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然而,与已有深厚积淀,以及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的西方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尤其是对广东钢琴作品的教研活动,仍停留在理论研究或碎片化教学阶段,并未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系统开展,仅仅作为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分支之一偶有提及。
笔者为广东人,毕业后又在广东地区担任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非广东地区学习成长的学生,对广东音乐文化的认知会存在一定疏离感,他们对广东地区的语言、风土人情、人文底蕴都甚少了解,因此在学习广东钢琴作品的过程自然会有些难度,有时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来自广东的学生,相比前者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优势。然而,无论学生是否成长学习于广东地区,由于对广东音乐特点的了解不够深入,普遍都存有对广东钢琴作品风格把握有偏差的问题,加之习琴以来多以西方钢琴作品的大小调体系为主的训练方式,使他们初弹起民族调式作品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不顺手”,且音乐总是欠缺一些“广东风味儿”。
广东钢琴作品在调式和声、旋律和音阶线条、节奏、装饰音和音色等方面均区别于西方钢琴作品。虽然广东钢琴作品在创作上吸取并运用了西方钢琴音乐的一些手法,但是在弹奏技巧上还是具有本土地域音乐特点,因此带来了一些具有挑战的演奏技术难点。本文中,笔者将以广东钢琴作品发展成熟期(20世纪50至70年代)作曲家陈培勋先生的《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平湖秋月》五首粤调钢琴作品为例,从广东钢琴作品独具民族性的特点出发,分析这些“有特色”的技巧难点的教学实践心得。
地方音乐,可以从当地的方言寻找到影子。广东音乐产生并流行于广府粤语方言区,旋律音调自然与粤语方言有者密切联系。广东人见面常用粤语说“去边度”“做咩野”,简短的三个字,音调起伏却很大,如果用音程来表示,“去边度”的前两个字就有向上接近四度音程跳进的音调感,同样“做咩野”前两个字也有向上五度跳进的音调感。这里不对粤语方言体系进行赘述,仅从上述音程关系的角度来看,就可以找到方言反映在广东音乐中的重要特点之一—带有跳进音程的旋律线。
由于调式调性的特点,广东音乐的旋律存在不少跳进音程进行,这些旋律走向不仅符合广府粤语的语言音调习惯,同时也增添了旋律主题的跳跃感和张力,是构成广东音乐明快、欢愉情调的原因之一。
陈培勋的钢琴作品《旱天雷》,一开始就将主题扩充到三个八度的音域跳进,充分利用了钢琴较宽音域的特点。第3小节运用了八度和五度的连续跳进,将这首粤调小曲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上生动呈现(见例1)。
例1
又如第20至24小节,穿插在旋律中的八度、五度跳进,让人仿佛听到了雨水的滴答声。(见例2)
例2
在另一首粤调主题钢琴曲《思春》中,同样主题是以跳进音程的进行出现,左手的伴奏织体以二度和四度的音程,用短小轻巧的八分音符断奏来表现主题(见例3)。
例3
“加花”是民族乐器演奏广东音乐的常用奏法之一,通常是演奏家对作品深入理解后,运用娴熟的技法对旋律进行修饰与二度创作。粤调主题钢琴作品中,也常出现这样带修饰的旋律。《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中的第三变奏,“缠绕”着主题音的十六分音符,穿插着时不时出现的跳进音程,将主题迂回旋转的变奏进行(见例4)。
例4
《卖杂货》的第70至80小节,也能看到这样的“加花”旋律。由于调式调性特点,这样的迂回进行中常出现三度、四度等音程(见例5)。
例5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穿插在旋律中出现的跳进音程,无疑增加了弹奏难度,导致他们出现碰错音、乐句不流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广东钢琴作品编写了相应的手指技巧练习,来为弹好作品做技术准备。如例6所示的“手指练习一”,采用《旱天雷》同宫系统的降E宫五声调式来设计。在学习《旱天雷》这首作品前,通过练习让学生的手指熟悉降E宫五声调式的音程跳进位置,解决演奏作品的手指技术问题。
例6 手指练习一
练习时,用断奏的方法,训练指尖快速击键和离键的能力。可在每小节的第二、第四个八分音符上稍弹重音,以更快速、集中的指触弹奏,使声音干净且具有颗粒性。而后,逐渐从慢速到快速弹奏,提高手指对跳进音程的敏感度,熟悉对作品调性的手位感,解决学生弹奏不同跳进音程的准确性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变化练习,比如,用同样的方法训练左手,或探索更多的指法可能性。也可在其他民族调式里面移调训练,如增加一个偏音,形成六声音阶。
例7所示的“手指练习二”,是笔者以《卖杂货》A段主题的同宫系统D宫五声调式编写的,旨在训练手指在带有四度、三度音程跳进的音阶跑动能力,以更好地演奏粤调主题钢琴作品中“加花”型主题旋律。
例7 手指练习二
练习时,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来训练,也可通过变换速度、移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手指能力。同时,变换不同指法来训练不同手指的能力,实际演奏作品中,由于调式调性的原因,会出现不少“不顺手”的指法,因此,在手指训练中,刻意训练这些在西方大小调音节中不常用的指法连接,以求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
广东音乐的调性特点最常用的是商调式、徵调式、羽调式,还有乙反调式⑥。乙反调式是由宫调式转变而来,在宫调式的基础上,用“7.、4”来代替“6. 、3”两音,形成了“5. 7. 1 2 4 5”的调式音阶,这是广东音乐中最有特色的调式。陈培勋在改编粤调主题作品时保留了民族调性特点,这也使得这些作品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上能够很好地再现粤调风味。
苏联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有多少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也在其著作中提到“有多少钢琴作品就有多少不同的键盘排列组合,有多少键盘排列组合就有多少不同的技术问题”⑦。不同的钢琴作品,因为音列排列、音程关系、调式调性等原因,会产生不一样的键盘排列关系,这就给手指弹奏带来了不同的难点。
在作品《平湖秋月》中,引子和主题以降D宫调式开始,围绕角和徵音用三十二分音符为主题铺垫出波平如镜的音乐画面。整首作品大量使用琶音演奏技法,以五声音调为主,形成横向起伏音线,用钢琴演奏技法将水面光影层叠的层次表现出来(见例8)。
例8
《平湖秋月》中还有不少模仿古筝和扬琴奏法的创作技法。如第10小节,右手用密集的六十四分音符,以“波浪形”音阶进行作为主题背景渲染音乐气氛,来模仿古筝演奏中常用的“刮奏”(见例9)。
例9
这些创作手法使浓郁的“粤味”在钢琴上得以呈现,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弹奏难点。大部分学生学习基本功是以西方调式为基础,音阶练习也是以关系大小调为主,因此在弹奏民族调式作品往往不是那么顺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摸索民族调式音阶的手指训练方法(见例10)。
如例10所示的练习三,通过不同指法,训练不同键盘排列组合,强化手指肌肉习惯。本文中,谱例只做一个八度的展示,实际训练可扩充至三个八度、四个八度的音域进行练习,也可根据作品组合不同指法训练。这样的训练同样可以增加偏音形成六声调式音阶,以达到更好的手指训练效果。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可增加手指对调式调性的熟悉感,从而形成较为准确的肌肉记忆。
例10 手指练习三
此外,还可以做八度的音阶训练,进行各民族调式移调训练(见例11)。
例11 手指练习四
广东钢琴作品大部分是根据粤调主题而改编创作的,其在创作手法、音乐语汇上一定程度模仿了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在钢琴演奏中,触键是决定一首作品的音色、风格是否演奏准确的关键技巧,尤其是广东钢琴作品中对各类民族乐器的模仿,更是对音色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因此,应提醒学生在演奏时,注意对触键的控制,把握好广东钢琴作品的音色。
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保留了原曲的粤调旋律,并通过钢琴语汇来模仿民族乐器的特点。作品中使用大量滑奏和装饰音的奏法,来模仿广东乐器高胡常用的“大绰”滑指奏法。不仅丰富了主题旋律,更能体现广东音乐的神韵。如例12所示,右手主题以和弦来丰满主题,同时穿插单音来保持高音旋律线条的清晰。在演奏时,需要区分好手指之间的触键控制,用和弦控制好内声部音程的音色,高音触键要比内声部深。指尖弹奏出来的声音清晰透亮,利用手腕的带动将整体乐句流畅演奏,模仿出高胡的音色。
例12
值得注意的是,高音旋律线条大部分出现在4、5指上,而这两个手指正是大部分学生比较薄弱的手指,因此可将高音部分依照指法单独训练。练习时注意听辨音色,同时利用手臂、手腕的带动,将力量传递到4、5指,使声音明亮而不尖锐,做到有表情的连奏(见例13)。
例13
控制好触键,学会掌握不同的指触方式,是准确表达音色的关键,也是把握好作品音乐风格的要点。在《旱天雷》一曲中,陈培勋用跳音的奏法模仿扬琴的音色,因此这里要使用快触键方式来演奏。演奏时,指尖需要更集中,触键、离键都要快而轻巧。当演奏半保持音的旋律时,手臂力量应该更直接到达指尖,让声音听起来更果断干脆、明亮清晰,不拖沓、不“黏糊”。
而在《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中的第四变奏中,出现模仿洞箫的音色,在弹奏时就要使用慢触键。尽量用指腹贴键弹奏,将手臂力量慢慢地放松到指尖,使音色空灵悠长。
以上为笔者在广东钢琴作品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思考,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能有更多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支撑广东钢琴作品乃至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当前,中国的钢琴教育发展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热潮,从最初对西方钢琴技法和作品的沿用模仿,到如今中国钢琴作品的成熟发展,亟须钢琴教学的革新完善。钢琴教育应该为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做出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
广东音乐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至今仍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如陈培勋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们,为广东音乐在钢琴上的传承和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广东钢琴作品可以更好地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广东钢琴作品出现,通过演绎这些作品,我们得以摸索出不同的演奏技法特点,并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上领略“粤味”之美。
注 释:
①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民间艺术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327至328页。
②郑韵帏,《岭南风格钢琴曲刍论—梁茂春教授讲学记录(一)》,《钢琴艺术》,2019年第3期。
③吴洁,《当代中国钢琴作品对广东音乐的借鉴与融合》《肇庆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④丁菲菲,《新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思考—基于三百年钢琴发展演变的启示》,《中国音乐》,2019年第2期。
⑤同注释②。
⑥杜苗,《浅析陈培勋早期钢琴作品风格—以《旱天雷》为例》,《戏剧之家》,2015年第5期。
⑦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