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网络舆情治理根本遵循的理论依据

2020-11-11 13:32唐启方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依据

唐启方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全面阐述,其核心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显示出鲜活生命力,是无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的科学遵循。网络舆情治理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将舆情信息和影响框定在合法且可控的范围内,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渗透舆情治理工作的必要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真实观、党性观、人才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其核心内涵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网络舆情治理;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2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依据

明确了舆情主体的自由表达权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人的本质带有自由的属性,所以一切人都要求新闻自由”。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落脚点在于保障社会公民的基本言论自由,这是网民发表意见和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闻自由观发挥作用的第一道关口。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自由权的增强是多重因素加持的结果,一方面,网络的低门槛给各种层次网民创造了进出自由的便利空间,其匿名性在激发网民参与热情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鱼龙混杂的声音;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使得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政府的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了网民活力。[1]从公民到网民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将公民的新闻自由视为其它权利的基本前提,没有公民新闻言论自由的保障,网民言论自由就难以实现。

突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对人们的生活愈加显著,其时效性和实效性面临巨大考验,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为网络舆情监督的全面性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监督主体由新闻媒体向网民个体转变,监督方式由组织监督向民主监督转变,监督内容由社会公共权力向公民日常生活延伸。[2]第二,为网络舆情监督的真实性提供了基本价值基础。客观性与真实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思想的重要特点,复杂的舆情信息的甄别和筛选是化解网络舆情乱象的必然要求。第三,为监督的有效性与限度性提供了尺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在突出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的相对性和约束性,认为法律框架是真正实现新闻自由的基本前提。[3]

催生了網络环境中的公共理性精神。公共理性精神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理性约束能力是网民获得更大言论自由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内涵对网络环境的公共理性精神的建构体现在:一是认为自由报刊不是少数人谋私利的工具,而应该为人民服务;二是认为自由报刊应有社会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是政治理性的外在表达;三是认为自由报刊是国家理性、政府理性与个体理性的集中体现。运用其对公共理性精神的基本要求来引导当前网络舆情治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舆情主体的媒介素养与公民意识,有助于形成舆情主体的“重叠共识”,从而对网络非理性行为的影响有所消解,增强网络环境中的公共理性精神。[4]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必然逻辑

逻辑前提:信息传播源的真实性。“大数据新闻真实是‘双重符合性的真实、‘对话性的真实、‘整体性的真实和‘前瞻性的真实”。信息源的失真是网络舆情加剧的首要关口,是开展网络舆情治理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强调“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竭力做到只是概括地说明这些事实”。当前网络信息源失真主要归结于舆情信息制造权的旁落、新媒体技术的放大效应、网络言论责任的分散化、网民非理性心态的扩张等。新闻与舆情同质而异形,都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表达,新闻真实观对舆情信息源有着较高重视,新闻真实观的内容也同样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逻辑导向:受众的认知真实性。充分关注受众诉求是加强舆情监管的必然导向,好的舆论效果离不开对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充分结合,缺乏针对性的新闻宣传是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引导受众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受众的认知能力是甄别真假信息的基础,网民整体素养的参差不齐决定了文化水平低的那一部分网络不具备真假辨别能力。其次,受众的情绪态度是接受真实信息的关键,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需要高度关注受众的情绪态度,避免虚假信息对网民情绪的煽动。再者,受众的媒介素养是认同真实舆情信息的保障,加强媒介素养建设有助于净化网络舆论空间。

逻辑要求:传播媒介的把关筛选。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肩负着重要责任,进一步提升新兴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就新媒体的自利性诉求而言,部分新媒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为虚假新闻的传播埋下了伏笔。而新媒体把关性的弱化也会导致负面信息的传播,需要在技术、理论和工作方法上保障真实信息的传递。但新型意见领袖作用的增强则是把双刃剑,他们的出现对各种信息有着加工与解释作用、引导与助推作用、亦或是协调与干扰作用。因此要对新媒体的优势和缺点有着清晰认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要求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是网络舆情治理的核心原则

从本质上看,新闻舆论工作和网络舆情治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阶级性是它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新闻事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新闻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第二,重视无产阶级新闻媒体的建设,一方面体现在对新闻工作的内容定位上,即党媒的“喉舌论”及“桥梁论”;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党报党刊的组织领导上,坚持原则性和纪律性的统一,坚持政治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对新形势下新闻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升华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党性人民性统一论”与新闻的自由性、真实性和社会性统一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新闻党性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原则:服务大局原则,新闻党性观从净化舆论环境的视角出发,强调大局意识在舆情治理中的作用,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正面引导原则,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才能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把好信息出口关,才能将导向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原则,它是新闻党性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开展网络舆情治理既要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即时信息,又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引导有度原则,针对网络舆情热点,要掌握事实、把握时机、拿捏力度,要防止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把握舆情引导“时度效”;创新方式原则,创新网络监管方式的基础在于坚持新闻党性观和尊重新闻规律,否则将会流于形式;合力引导原则,坚持新闻党性观是统领舆情乱象、贯彻党性立场、发挥正面导向作用的基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对当前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首先,它主导着网络舆情思维的转变,所以要确立党性观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导网络舆情。其次,它主导网络舆情管理内容的规范,所以要推进内容信息的公开化,重视内容管理的源头化,加强内容管理的协调化,增进内容管理的联动化。最后,它主导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的调整,所以要加快媒体融合进程,创新格局;要尊重民意,彰显事实;要顺势而为,主动引导;要依法管理,正反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观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中坚力量

在具体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价值立场、叙述方式、文化层次、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导向和实际效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主体特征。职业定位方面,一方面要坚定党性原则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贴近群众生活;职业素养方面,要同时具备智慧、风格、思想和知识,以较高的职业标准为群众服务;业务能力方面,既要具備深厚文字功底及协调能力,又要掌握扎实的传播技巧,增强传播效果。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功能更加全面。加快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新型新闻人才的社会功能逐渐发生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要有大局意识;要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向信息服务与监督转变,因为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是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强化了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网络监督效果;向文化传承与引领转变,是因为当今文化多元性与思想观念交融碰撞,使得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向媒介管理与融合转变,则是传统与新兴媒体之间融合重组的必然选择,业务能力的提高则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媒介管理与整合践行者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中坚力量,在网络舆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党和政府开展舆情治理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培养“四向四做”型人才,可以更好地创设正向舆论环境、积极发挥把关作用、引领舆情主体的价值趋向、增进网络言语理性表达。首先要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时刻将社会责任铭记于心,将业务能力与理论武装的开展同时并举;其次要大力弘扬新闻舆论工作优良作风,夯实各项舆论工作的功底,练就过硬的职业基本功,恪守职业精神操守,保持一身正气;还要主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外界环境,以人才意识为前提,做好团结内部的工作,深化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为融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保军,孙新.论大数据新闻真实性的个性特征[J].当代传播,2019(5):10-13.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