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摘 要:唐寅的诗歌在明代独树一帜,本文着眼于文本,试图通过对唐寅诗歌的梳理和探究,剖析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佛教中“人生即苦”的思想对其心态产生的影响;“时光易逝、诸行无常”的思想与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的契合;“淡泊名利、清闲是福”的佛教思想对他的个性及人生观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唐寅;及时行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
唐寅,号“六如居士”,此名即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语。他不仅经常与佛教高僧谈佛论道,而且还经常以诗歌的形式来解释佛教思想,在仕途受挫以后,他选择了依靠佛教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强调及时行乐,知足常乐。可见,佛教的虚幻和空无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体现。[1]
一、“人生即苦”的思想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普渡众生,前提即认为“一切皆苦”,人生有二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认为人只要生于尘世,就会自始至终处于现实的“苦难”之中,即便“乐”也仅仅是“苦”的一种变相形式,只有一心向佛,才能脱离苦海,佛教的这种人生观道出了现世的愁苦,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唐寅一生十分坎坷,因为科场所遭受的冤狱,他需要上下打点,家里的财产早已花完了,家中的丧事也接二连三,加之书画市场不景气,一家数口难以维持生计。唐寅有时甚至衣不御寒,食不果腹。饱受生活之苦。他曾作《爱菜词》:
“我爱菜!我爱菜!做珍饈,欺鼎鐤。多吃也无妨,少吃也无奈。......我爱菜,人爱肉。肉不多入贤人腹。厨中有碗齑粥,三生自有清闲福。”[2]
诗人以狂热片面的语言鼓吹爱菜,但我们可以从“多吃也无妨,少吃也无奈”这段诗句中了解到诗人当时的生活十分清贫。虽然他对生活无奈,对自己命运无奈。但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苦的,他不去挣扎,而是欣然接受“苦”的生活。
再如《漫兴》,充满着对落魄人生的失意和伤痛。“落魄迂疏自可怜,棋为日月酒为年。苏秦扪颊犹存舌,赵壹探囊已没钱。满腹有文难骂鬼,措身无地反忧天。多愁多感多伤寿,且酌深杯看月圆。”[2](《漫兴》之七)诗中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厌弃争夺、贫病交集、落魄无奈。无一字不动情,无一字不悲伤。虽然生活艰辛、痛苦,但诗人还是坚强地活着,因为他知道人生来就是痛苦的。“人生即苦”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唐寅。在唐寅即将离开人世时,他提笔写下:“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无妨。阳间地府俱形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绝笔诗》)此诗语言直白,前两句告诉人们,人终究有一死,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有什么不好呢?[2]也许诗人以为此生实在痛苦,死反而是最好的解脱方式。唐寅一生命途坎坷,穷困不达,如果没有“人生即苦”的思想观念,可以设想,他也许是无法支撑下去的。
二、“时光易逝、诸行无常”的思想
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3]佛教的观点认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包括所有物質、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这就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诸法无常,人的一生由许多苦难所组成,这是无法改变的,从而便让人产生了种种痛苦,这种无常变化的思想在唐寅诗歌中有所体现。如《清江引》词: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开花落,朱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北邙路儿人怎逃?”[2]
诗人抒发了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叹,显示出唐寅看破世间的生活态度。唐寅曾因为陷入科场舞弊案而入狱,这些曲子是他从出狱后的作品。诗人重新领悟人生,表示向过去告别,重新选择人生道路。唐寅这样的思想行为,很可能与他的坎坷经历有关。他的坎坷经历使他看破人世,于是形成了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对生活的“无常”的态度。这首词就是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失的感叹。唐寅认为时光似流水般迅速,不知不觉之间,时光就已经流逝了。又如《花下的酌酒歌》中所说: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给日,世上人生能几何。好花难种不常开,好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2]
唐寅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无奈。首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生命的短暂,接着又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生的美好时光。最后用拟人的手法告诉人们,应该时时快乐,不然连花都会嘲笑的。
在《一世歌》中,唐寅也同样写出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叹息: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度无人扫。”[2]
这首诗歌以生动的比喻和详细的例子描述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短暂,诗人劝诫我们要看清世事,不要为外境所困扰,过好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活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又如《醉时歌》中所说:“地水火风成假合,合色声香味触法。世人痴呆认做我,惹起尘劳如海阔。念嗔痴作杀盗淫,因缘妄想入无明……”诗中以佛教术语解释了生命之本然。以“嗔痴”“因缘”“修行”“诸行无常”“禅”等佛教术语贯穿全诗,说明世事无常、时光易逝的佛教思想。晚年的唐寅经常与僧人谈论禅理佛境,用佛理寄托人生。“一寸光阴不暂抛,徒为百计苦虚劳。观生如客岂能久,信死有期安可逃。”(《叹世》之一)诗中诗人将人生视为虚无空幻,诗歌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抒写了诗人对人生、对富贵的看法,体现了人生苦短,应少用机巧,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对生命苦短的感叹是这两首诗歌的主要思想所在,充满了空看时光逝去、人生却无作为的焦虑与惆怅,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唐寅思想的影响。《偶成》云:“世事灯前戏,人生水上泡。”[2]由于唐寅“饱受屈辱、失望、沮丧、坎坷、艰辛、悲愤地折磨,使他低吟着‘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钵院门前的悲歌”,默默地走向“半醒半醉”的暮年,以“无念无生,灭生灭死”的心态对待生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5]
佛教从根本上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无常的、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成,均为瞬间万变的幻象。佛教也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有生灭的,是缘起法,不是本来就有的”。唐寅人生的大起大落使唐寅认为人生是虚无空幻的。《偶成》《叹世》等诗歌体现了唐寅透悟了世情百态、诸行无常。诗中以佛教术语阐述了时光易逝、诸行无常的佛理,认为无念无生就会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三、“淡泊名利、清闲是福”的思想
佛教认为修行者必须看清世间的功名利禄,不能追求世间的名利,佛教教徒所要做的就是清净无为,这样才能在清净的心态中专注于道业的修行成就。这种佛教思想在唐寅的诗歌中时有體现。“遥望黄尘道中客,富贵于我如云烟”(《咏渔家乐》)这两句是说:远远看着那些为了名利而奔波的人们,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天空中飘过的浮云一样。这两句写出了历代困扰人们功名利禄的都是梦幻泡影,人生那么虚幻无常,何必去追求一些“空”的东西呢?那些都是毫无意义的。诗中不仅写出了渔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宁愿贫贱简朴、不求富贵显达,寄托了诗人淡泊名利富贵,只求简单快乐的人生态度。又如《睡起》中所说“……残睡无多有滋味,中年到底没心情。世人多被鸡催起,自不由身为利名。”[2]诗人最后两句是说世上的人大都是鸡鸣即起,劳碌奔波,身不由己,都是为了功名利禄。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诗人的慵懒闲适,另一方面却又体现了诗人看清世事的心态,同时也传达出此时诗人心境的淡泊闲适。
再如这首:“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福悠悠。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警示》之二)诗人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不必去苦苦追求。喝上几杯酒后不可乱来,一帆风顺后便可收帆了。强调了人生在世应该见好就收。诗中的思想与佛教苦乐观相契合。佛教的“苦”“空”观念使遭受了许多磨难的唐寅参透了人生中的生与死,看淡了世间的功名利禄。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会很快消逝,还不如及时行乐。于是自建“桃花庵”,招朋聚友,放浪形骸,每日饮酒作诗,认为清闲是福。
《桃花庵歌》就是他安贫守志、不求富贵的人生操守的写照:“……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2]诗中勾画出一位超凡脱俗的桃花仙人形象,他日日沉溺于美酒桃花,生活悠然自在。诗人又指出他喜爱桃花美酒的原因是他不喜欢为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折腰,最后诗人告诫人们:人世间一切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还不如放下眼前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寻求真正的快乐。唐寅以“自慰”“自适”的行动来面对人生中的无奈。这种不被外界所束缚的生活才是自由自在的,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感恩知足眼下的生活,才能不为眼前的事物而烦恼,也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可见,佛教的“忍辱处世,知足常乐”的思想在唐寅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寅作为一代才子,历经坎坷,性情放浪,佛教思想令他在经历失亲之痛与仕途挫折之后,表现出心灵的宁静与豁达,也使得他的诗歌虽语言浅俗,却透露出看破世情的深刻之美。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5%88%9A%E8%88%AC%E8%8B%A5%E6%B3%A2%E7%BD%97%E8%9C%9C%E7%BB%8F/305909?fr=Aladdin.
[2](明)唐寅: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王晓辉.唐寅生命意识的解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0-62.
[4]沈丽萍.论唐寅诗歌与明代中叶吴地市民文化之关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8):155+166.
[5]显密文库.唐寅诗词中的佛教思想(远尘)[EB/OL].http://fowap.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