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宏蕾
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老墩村,收割机在稻田里收获水稻
从盐城驱车去上海有两条路径:一条途经南通,走沈海高速,经苏州到上海;另一条经泰州,过盐靖高速,经无锡到上海。无论怎么走,驾车时间都超过4小时。
“这条路上,我们公司每天有超过250吨大米,通过8辆车运往上海。”上海海丰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双元说。
他所在的公司位于上海农场境内,地处盐城市大丰区。该农场占地面积307平方公里。这片土地距离上海市区380公里,但行政上隶属上海,即上海在盐城的“飞地”。又因地处上海北方,也被盐城人称为“北上海”。
60多年前,10万知青从上海出发,经过太仓、南通、海安,落户盐城大丰,并在这里建设农场。也因为此,盐城与其他接壤上海的城市相比,看似遥遥数百公里之隔,实则有着更密切的“血缘之亲”。
今天,盐城不仅成为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以及上海市民休闲旅游的“后花园”,更是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的一片热土。
两年前,赶在盐沪高铁开通之前的“窗口期”,盐城正式确立了“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把“接轨上海”纳入全市最高层面的战略之一,主动谋划、抢抓机遇,为未来新一轮大发展积蓄动能。
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要求,在对外合作中增创盐城优势,丰富接轨上海的“开放内涵”,全面融入国家战略,推动更深层次对接,“在城市群战略中打造强支点”。
60多年前,10万知青从上海出发,经过太仓、南通、海安,落户盐城大丰,并在这里开垦出三个农场。
“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盐城将会进一步强化城市的功能配套,努力吸引更多上海企业、上海要素、上海资源、上海标识向盐城集聚,进而把盐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发展强劲增长极。”戴源说。
从地图上看,上海对外的辐射主要是四个方向,分别是西北沪宁,西南沪杭,南向沪甬,北向沪盐,呈反K字型,而盐城处于沿海发展北向轴线上,向北连接连云港、青岛,向南连接上海,贯通宁波、福建,正是沿海发展轴线的北向中心位置。
从发展现状看,长三角一体化对于长江以北城市来说,没有像江南地区那样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主要原因是交通障碍。
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26个城市。其中,盐城是苏北5市唯一入围的城市,和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等城市被明确定义为Ⅱ型大城市。
2019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成为纳入中心区的唯一苏北城市。
规划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类城市进行了定位。其中,上海被定位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1000万。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需达100万至300万,而盐城市域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55万。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这片国土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的地区,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GDP,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布在这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意味着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加持”。
距离远近,先看交通。
盐城正在加快推进高铁网络建设,2018年1月16日盐通高铁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确保今年年底顺利通车。高铁一旦通车,从盐城向南途经海安、如皋等地,极大地拉近了盐城与上海的时空距离。
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随着2020年下半年盐城-南通高铁通车,中国沿黄海的城市带已经打通,其背后的重大意义是把京津冀和长三角的路程缩短了三分之二。
其实,从十多年前,盐城就一直在努力融入长三角。
2004年,盐城在苏北城市中率先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观察员。“但那时我们的发展视野还局限在江苏省内,基本是把自己放在苏北苏中板块来进行比较。”戴源在一次市委会议上表示。
2007年起,盐城提出要全面启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与上海及长三角各城市间的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关系日益密切。
2015年,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成立,这是列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的唯一省际合作园区,也是上海和外省建立的唯一一个省级合作产业园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全面实施,盐城发展的坐标系也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的发展,不仅要咬定走在苏北苏中前列这个目标,更要与长三角一体化中其他26个城市同台竞技。”戴源说。
市长曹路宝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提到,“我们知道了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有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总计3万多字的《長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全景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明确了盐城努力的方向,也带来了机遇和压力。
《纲要》提出到2025年,中心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0%,“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放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去定位,身上肩负的担子更重了,工作的要求更高了。”曹路宝说。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的27个城市中唯一的苏北城市,论地理位置,盐城偏居最北,与龙头上海隔着相对较远的距离;论经济综合实力,盐城与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尚有距离,那盐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优势究竟在哪?
2020年7月18日,在盐城市大丰区举办的接轨上海重大项目开工签约活动上,总投资超270亿元的16个项目开工签约,光明食品、上海临港、东方国际、宝龙集团等一批企业纷纷“站台”,进一步在盐城布局项目、建设基地。
这是当下沪盐互动的一帧剪影。随着盐城把“接轨上海”纳入全市最高层面的战略之一,沪苏两地国企正主动对接,各显身手开展有效合作,将这里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园区“新标杆”。
目前盐城三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上海有着合作关系,在盐城投资的上海企业500多家,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
细数起来,近年来长三角新出现的“产业飞地”着实不少。比如上海市嘉定区和浙江省温州市联合发布共同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温州瑞安市和乐清市分别在上海嘉定设立瑞安市(安亭)飞地创新港和乐清市·南翔镇科创合作基地……长三角产业联动、科创协同加速,不仅是上海与苏浙皖城市之间有“飞地”,南京、杭州、苏州等地跨区域的“产业飞地”也越来越多。
2019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盐城成为纳入中心区的唯一苏北城市。
不过,盐城大丰人总带着别样的骄傲,他们的“飞地”是正儿八经的“北上海”。
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提出,在江苏盐城大丰沿海滩涂地区划出一片土地作为上海垦区,用来安置上海当时的无业者和流浪儿童,这就是后来的上海农场的缘起。后来“上山下乡”时期,又有10万多上海知青在这片热土留下足迹与汗水。
数据显示:现在上海一天要消耗数万吨农副产品,常年需求量数千亿元,70%以上靠外地供应。而盐城作为27个中心区城市中,唯一一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年产超过700万吨粮食、1619万吨蔬菜和50万吨果品,其中30%直供上海市场,占上海市场10%的供应量。
“以前我们就是在上海农贸市场摆个摊位,点对点销售,现在是建设供应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全程可视可监控,既保证质量,又能直供上海直销店,市场融合不断提速。”上海农场党委工作部部长王季告诉本刊记者。
上海农场采用了最新的农业科技,耕种机械化率在95%以上。“无人化种植”以及智能灌溉与信息化系统已在农场内2000多亩农田试点,正在大面积推广。
“以前农田进水、排水需要很多人力进行提闸、放闸,并实地前往查看田地里水量情况,现在则只需坐在操作间便可通过监控查看农田情况,一个按钮控制。”上世纪90年代初便来到农场工作的倪宏昌说。
走进光明粮食科技产业园体验中心,生态米、冰鲜米、糯香米等品种琳琅满目,扫一扫包装袋上“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二维码,种植基地、加工日期、检测结果等信息一目了然,全程可追溯一粒米从田头到餐桌的“前世今生”。此外,智能化粮库提升稻谷保鲜,加工流水线运作高效有序,码垛机器人减少二次污染。
“我们在上海五角场第一食品商店放了块大屏,消费者能远程查看菜地、猪场、鱼塘,实现‘可视化营销,打造‘店中店模式。”王季说,依托上海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上海农场向循环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发展,构建集种植、养殖、微生物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打造上海首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农旅结合,提升在长三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9年大丰区委、区政府和光明食品集团联合主办的2019北上海·大丰农业“123”重点工程投资推介会上,上海农场与“叮咚买菜”签订店中店上线合作协议。消费者只需一键下单,就能配齐农场出品的粮食、肉类、禽蛋、水产、蔬菜等名优产品,轻松享受新鲜食材从田间到餐桌的农场直送服务。
盐城对这片大农场还有更宏大的战略。
市委书记戴源提出,落地在农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约33平方公里,上海农场约307平方公里,大丰区有3059平方公里,“可以将整个大丰为‘飞地经济做配合,打造‘全域飞地。”
高铁列车行驶在盐城新洋港大桥
2020年5月26日,盐城市发布《关于推动地方与农场联动发展的意见》,强化共建共享,全面开启农业农场化、规模化发展新征程。坐拥现代化农场,盐城已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农业+二产+三产要“叠加”起来,形成乘法效应。内涵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举措是推动农业向食品加工业迈进,路径是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目标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国家长三角规划上提到4个“飞地”,第一个就是盐城。
把盐城放在长三角的版图中观察,可以看出陆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接近三个上海的面积,是苏锡常土地面积的总和。这片长三角地区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在国家战略中天然具有容纳百亿级甚至千亿级重特大产业项目的空间条件。
用好大豐“飞地”,一直是上海方面的目标。
2015年11月17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下称“集聚区”)揭牌,该集聚区定位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占地33平方公里。在官方宣传口径中,它是上海市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开发区。沪丰两地之间再一次升级为“省级战略”。
如果说上海农场是“飞地经济”的起点,那么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则是创新互动的“升级版”。作为上海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共建的开发区,这里不仅定位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域外产能基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生产基地,还被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
集聚区采用党工委、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并行的运行体制,党工委、管委会以盐城大丰为主体,侧重行政服务;开发公司则引入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龙头——上海临港集团为主体,负责开发建设。
根据规划,该集聚区产业定位为“2+2+5+1”,2大主导产业:安全食品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2大辅助产业:科技农业和特色旅游;5类预留产业:物联网、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
在今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投资40亿元的正泰新能源5GW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一期)仅用3个月就实现了签约并开工,这意味着集聚区已成为盐城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和“产业高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盐城新开工项目有20%来自于上海,60%来自于长三角地区。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物理转移,而是全新的产能升级。而且今年以来,盐城新兴产业项目63%是来自上海。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光靠独特的成本优势、人口优势、市场优势和发展空间还不够,“我们更多考慮在营商环境、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能够更好地与以上海为代表的先进地区同步,然后在共同的大市场当中,找到我们的机会。”盐城市长曹路宝说。
此前,外界对盐城 “上海飞地”的想象主要是大农场大粮仓。发展到近些年,融入长三角不仅是农产品的供需对接,更多合作领域相继拓展。
2019年底,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增速最快的滁州是9.3%。“我们简单算了一下,‘十四五末盐城要进入万亿俱乐部,每年的增速必须达到9%,这意味着我们每年的增速都要处在长三角第一方阵,压力很大也很有紧迫感。”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我们希望把各项工作放到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去定位,与万亿俱乐部成员城市比质量,与同一方阵兄弟城市比速度,在更高层级、更大格局中推动发展,千万不能‘千辛万苦进了群,不努力又被踢出朋友圈。”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各省各地都主动自发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全方位开展合作,从过去的招引产业项目、高端人才、各类资本,加快向市场、制度、理念、标准等层面对标对表,推动区域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戴源说。
比如,2018年11月底,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宝武”)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盐城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国宝武梅钢区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推动钢铁产业向江苏沿海转移。
根据协议,位于长江南京段边上的梅山钢铁将用10年时间完成多重功能的彻底退出。按照南京市的规划,梅山地区将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实现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精神的贯彻;取而代之的,是盐城基地新建一座2000万吨级规模的绿色精品钢项目。
此举既改善南京的沿江环境,为南京腾出开发空间,又使盐城大面积盐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有望形成以钢铁和黑色金属作为原材料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盐城北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一轮的突飞猛进,使长期发展相对滞后的滨(海)阜(宁)响(水)后来居上,形成北部隆起的良好局面,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宝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盐城这个绿色精品钢基地,不是一个搬迁项目,而是按照未来最绿色环保、最高行业标准的要求完全新建的现代化、生态化、高技术、高效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钢铁生产基地,是代表全球钢铁生产的‘未来工厂。”
这也是盐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单体千亿级特大产业项目,其他还有总投资1000亿元的华能风电、总投资850亿元的金光纸业、总投资12亿美元的SKI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这些新动能喷薄而出的重大项目,为盐城的高质量发展开了新局。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产业与功能转移后的盐城,或可成为上海在长三角北翼地区的一个增长极,让沪盐合作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协同发展的典型。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智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