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盐城大丰麋鹿保护区——天地舞台(孙华金/摄)
滩涂辽阔,万鸟翔集。
进入9月,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大群迁徙候鸟过境,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腹滨鹬等近百种数十万只候鸟飞抵海滨湿地。10月中下旬,以丹顶鹤、灰鹤为主的越冬候鸟“先期部队”也将抵达。
盐城一年中最美时刻即将来临。
生态是盐城最大的资源和优势。近年来,盐城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推进“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在放大黄海湿地世遗效应上创造新价值。同时,抓住“一带一路”交汇点发展机遇,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秉承“生态外交”理念,推动建设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促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同步发展,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盐城答卷。
“作为全省地域面积最广、人口第二的苏北大市,盐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对人民的敬畏之心,负重拼搏,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一茬人的历史责任。”2020年8月,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盐城,向海而生,城因盐兴,盐由海生。
集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于一身,黄海的雄浑气魄与星罗棋布的湖荡灵气交相辉映。582公里的海岸线面朝大海向阳生长,海域面积占全省的48%,是名副其实的“东方湿地之都”。
黄海湿地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第14处、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以绿色生态为优势的盐城,从此正式拥有了一张世界级的城市“名片”。
成功“申遗”一年多来,盐城出台了《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致力于把盐城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
从G15高速盐城北出口沿开放大道向北眺望,绿树亭亭,草地青青,商住楼规划井然有序,勾勒出简洁优美的天际线。
亭湖段生态廊道建设是盐城市区打造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的一个缩影。这条“绿色项圈”,是盐城为城市“添绿留白”的重要举措。
2020年,《盐城市区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方案》发布,盐城启动建设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计划用3年时间,在市区3条高速公路围合而成的84公里高速圈道路两侧,建设面积230平方公里的绿廊,与先期实施的通榆河生态景观廊道一并组成主城“中”字型生态廊道空间格局。
“生态廊道是一种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徐增产告诉本刊记者,“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可有效构建市区生态保护屏障,为城市的发展划定边界,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
2019年1月29日,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挂牌成立。
市委市政府对新组建的工作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秉承新的治理理念不断优化调整盐城的生态格局,治理方法实现从工程治理到生态协同治理的转变,将保护生态当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江苏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在盐城境内;盐城划定10大类53个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26.23%,其中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1376.56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2707.21平方公里,扣除重叠区域总面积为4070.83平方公里,全省面积最大。
保护区外,城市“含绿量”也不断提升:建设南海公园、改扩建人民公园、提升改造东亭湖公园等6个综合公园,建设盐龙体育公园、盐城湿地公园以及串场河、新洋港等一批景观廊道……2020年5月,江苏盐城大纵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盐城向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又迈进一步。
2017年以来,全市新造成片林51.8万亩、改造提升现有林62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到27.8%,造林总量全省第一。全市建成森林小镇40个、森林村庄330个,建成林业专业村89个。
在东台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内,几百台大型风车迎着海风起舞——这是国内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下层进行水面养殖,实现了滩涂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
以“风光渔”互补产业为基础,东台片区探索建设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了循环经济、高效养殖、生态科普旅游特色示范区。
“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可有效构建市区生態保护屏障,为城市的发展划定边界,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
盐城拥有全省56%的海岸线、70%的滩涂面积,海上风电规划容量822万千瓦,占全国规划容量的11%、全省规划容量的56%。
面对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盐城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添绿、调绿、变绿”,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
2018年以来,盐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持智能高端发展,打造绿色发展引领区,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盐城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做大做强。2019年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突破500亿元,连续3年举办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地标产业。
“这里主要生产4兆瓦和5兆瓦两种机型,风机核心部件基本实现远景自主研发,目前工厂每月可以生产22台。”在射阳港经济开发区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企业生产车间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
远景能源是盐城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标产业的一个缩影。
“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主导产业要推动集群化发展。围绕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7月31日,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指出。
盐城东台条子泥黑脸琵鹭(孙华金/摄)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为盐城增添发展动力,更在释放绿色发展红利。
2019年1月9日,江苏国新新能源乘用车有限公司年产7万辆碳纤维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江苏省发改委核准,国新新能源成为盐城首家获批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企业。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推动盐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盐城国投集团董事长戴同彬说。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锐6英寸晶圆流片项目生产车间内,几百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高速运转……“6英寸晶圆流片项目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速度快等特点,每年可产芯片60万片,预计年销售10亿元、利税1亿元。”英锐项目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在聚焦循环经济、绿色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的支持引导下,2019年盐城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9户,累计达1177户,成为苏北首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000家的设区市;建立市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827家,542家企业进入省高企培育库。
2020年5月13日,由中交上航局承建的盐城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子项——串场河生态修复湿地公园正式开工。
串场河,苏中-苏北沿海历史上著名的人工运河,是盐城的母亲河。串场河生态修复湿地公园是盐城首个功能性生态公园,这是盐城将水治理与旅游结合的一次探索,建成后将呈现出一个别有风情的串场河新景区。
“百河之城”盐城,地处淮河入海尾闾、里下河腹部水网地区,素有“洪水走廊”“锅底洼”之称,易受洪、涝、旱、渍、台潮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
几十年来,盐城先后掀起多次较大规模的治水高潮。平地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拓浚“四大港”、修建挡潮闸、加固沿海堤防、建成通榆河以及淮河入海水道、构建城市防洪体系……从而抗御了多次台风高潮袭击和特大干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
在长期与水的“磨合”中,盐城市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水行政执法体系和水法规体系。
2017年,中央发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号令。
盐城市在江苏省率先实行“河长+警长”双长并举模式。从市级到村级,全市8369名河长和1154名警长上岗履职,“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织密压实河湖责任链,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面、独特生动”的护河大网。
“河长+警长”全面整治水生态环境,突出河道垃圾清理、工业企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港口码头和船舶污染防治等重点,综合施策、源头治理,整体发力,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盐城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在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盐城市长曹路宝在市委七届十次会议上表示: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做好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力争2020年年底全市重点断面水质全部达Ⅲ类。
与此同时,盐城市委市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和土壤、“危废”等污染防治层面继续发力。
在全国首家引进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和废盐综合利用新技术,盐城成为全国第一个废盐处置先行先试的地级市。目前,盐城市危险废物处置、综合利用规模分别提升到22.9万吨/年、31.66万吨/年,该市危险废物处置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范公堤组团中的盐城高铁枢纽西广场,本刊记者看到一派热闹的建设场面。
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构想对东北亚的和平和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探索。
“范公堤组团城市设计方案”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建设中的盐城高铁站就在区域内。“这个设计方案强调站城一体、两岸融合和城市双修等理念,目标将高铁周边区域打造成为城市‘活力之核、动力之源、魅力之窗。”盐城市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杨成楼告诉本刊记者,“规划通过一河两翼、多片联动的整体布局,实现产业功能互动,两岸一体发展;通过三维立体的城市布局,实现枢纽以及周边区域便捷高效的全天候立体换乘;通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保護生态环境,重塑城市‘水绿空间”。
盐城到上海的高铁预计2020年底通车运营。作为盐城接轨上海、深耕长三角的重要纽带,范公堤组团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一直受到盐城市民广泛关注。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盐通高铁‘溢出效应和世界遗产‘品牌效应叠加赋能,时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7月31日,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指出。
在盐城大丰的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蔬菜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通过远程控制作业,农业工厂充满科技感;作为大丰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启航未来智能终端产业园16万平方米厂房全部建成,已入驻18家智能制造企业;中国风电叶片出口三大基本港口之一的大丰港,与上海港合资设立集装箱码头公司内装卸作业十分繁忙,“沪丰通”通关模式已经实现……以大丰为代表,盐城的沿海县区正在将“空间大”的资源禀赋变成“发展强”的现实优势。
大丰的地理位置,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中部节点,也是长三角经济圈北翼和江苏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些年,作为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罐子”,大丰全域作为上海功能承载地,正在建设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在这里,“大丰区接轨上海工作部”“北上海大丰智库”等部门和机构,时时提醒着人们,接轨上海、深耕长三角已是“现在进行时”。
戴源表示,要丰富接轨上海的“开放内涵”,在城市群战略中打造强支点;要全面融入国家战略,推动更深层次对接;要加快构建接轨上海、深耕长三角的体制机制,推动重大战略、制度体系、空间布局、产业方向与上海实现一体规划、同步发展。
事实上,后申遗时代,盐城的协同发展已不仅限于长三角区域。盐城顺势提出了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的畅想,以生态合作推动经济合作,“生态外交”的概念脱颖而出。
“依托环黄海生态圈,推动建设环黄海经济圈,可以有效助推地区合作、企业交流、民间互动,实现生态破题、经济落脚,把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与合作力。”盐城市长曹路宝说。
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旨在着力打造全球生态保护示范区、海洋经济引领区、创新发展集聚区、开放合作新高地。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认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构想对东北亚的和平和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探索。
黄海潮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