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在自然界中,杜鹃花是一个非常大的家族。在我国人们最早认识的杜鹃花以羊踯躅和映山红等低海拔区域的杜鹃花为主。早在西汉年间,羊踯躅被首次以文字形式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距今至少已有2100年。这种开着鲜亮的黄色花朵的有毒小灌木,开启了我们祖先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认知。
公元820年左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题为《喜山石榴花开》的诗中,为我们留下了“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时树;己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的诗句。诗人在不经意间首次记录了有关映山红(山石榴)人工引种栽培并得以成功的个案。自此以后,杜鹃花在江南小院里落地生根,小居逾千年。
西方人窥探杜鹃花的时间要晚得多。1803~1812年,常驻中国的职业植物采集者、英国园艺师威廉·克尔在广州一带收集中国园林植物,其中就有杜鹃花。
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到中国考察,向世人揭开了中国杜鹃花的“冰山一角”。继而引发了以后近百年国外探险家们对中国杜鹃花及丰富的园林植物的近乎狂热的逐求和采集。精美绝伦的杜鹃花才真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道尔顿·胡克依据自己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考察采集,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专著《锡金—喜马拉雅山区的杜鹃花》。该书附有精美的杜鹃花及其他喜马拉雅山区的植物插图,赢得了人们高度赞赏,轰动全世界。
在1899~1911年间,英国著名的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亨利·威尔逊,先后4次进入中国大陆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一共收集了6.5万多份植物标本,其中杜鹃花就有60余种。
从1904年起,英国植物学家和探险家乔治·福雷斯特先后在滇藏地区进行了7次重大的野外考察和采集,历时28年,共采集植物标本3.1万余号,其中仅杜鹃花属植物就达400余号、200余种。
虽然我国栽培杜鹃花的历史悠久,但千百年来却始终围绕着映山红、羊踯躅这类小灌木杜鹃,做成盆景“反复把玩”,而对于我国极为丰富的高山杜鹃资源,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逐渐开始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我国杜鹃花资源尤其是西部野生高山杜鹃的关注和认知,国人对杜鹃花的热情逐渐被点燃。从对野生杜鹃花旅游观光资源的发掘到杜鹃花的人工繁育、杂交育种等,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但是,杜鹃花独特的习性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大大制约了高山杜鹃花走进中低海拔的园林和百姓人家的进程。
从植物分类来讲,杜鹃花属杜鹃花科。全球杜鹃花野生种(不含种下分类等级)有967种,我国有576种。虽然杜鹃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在现代植物学界正式亮相,则是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建立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之后,当时该属仅有9种。经历260多年的研究,现在杜鹃花属已拥有近千种,成为当今被子植物的最大属之一。杜鹃花种类的大量增加,首先应归因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人在中国西部、西南部的植物采集活动。他们使大量高山杜鹃进入西方,从而引起世界各地有关研究者对杜鹃花资源的高度关注。
中国西南地区的川、滇、藏所处的横断山区域,是现代杜鹃花属植物的多度中心及分布中心,占世界杜鹃花总数的60%。而川西山区是横断山东北缘区域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蕴藏有很多独立的分化类群,有野生杜鹃花属植物近200种,对于研究杜鹃花属植物的类群演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地区是世界杜鹃花的次生分布中心,有280余种杜鹃。该次生分布中心主要以越桔杜鹃组为主。该组全世界有290多种,除我国和喜马拉雅地区有少量分布外,其余种类都分布在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地区。
杜鹃属植物的垂直分布非常广,可见于各个海拔段。绝大多数的杜鹃属植物分布在海拔1500~4000米的范围内。分布区的植被类型也非常丰富,从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到高寒地区的草甸灌丛或高山苔藓林都有。
杜鹃花属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多样、野外杂交频繁,这就给杜鹃花的分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研究者对种的划分标准不同,且早期的杜鹃花研究是在远离杜鹃花自然分布中心区域之外的欧洲进行的,其主要的研究材料是“植物猎人”采集的杜鹃花腊叶标本以及用收集的杜鹃花种子繁育的后代,而且大部分研究者缺乏野外实际考察,因此在研究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这也就造成了目前全球杜鹃花分类学家对该属的分类观点存在较大分歧。
杜鹃花的现代分类系统修订是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通过生物技术、形态解剖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研究手段与分类的结合,使杜鹃花分类研究快速发展。现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的经典分类提供了补充和修订,使之渐趋完善。
要想认识杜鹃花,普通公众可以从一些基础的分类学特征来大致区分不同的类型。比如从植株是否被鳞片,可以将杜鹃花分为有鳞类和无鳞类杜鹃花;从植株是否落叶,可以将杜鹃花分为常绿杜鹃和落叶杜鹃等等。杜鹃花的分类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前面提到的鳞片,各式各样的毛被如腺毛、刚毛、绒毛、绵毛以及花部的花丝、花柱、子房和花萼等。总之,杜鹃花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
下面我们就列举几种特色杜鹃,一窥杜鹃花的美丽和多姿。
叶片最长可达70厘米,宽可达30厘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海拔2100~3600米的高山阔叶林或针叶林中。
最小叶片长度不到0.5厘米,同时自然分布可达海拔5000米。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海拔3200~5800米的高山草甸灌丛。
1918年,英國“植物猎人”福雷斯特在中国云南腾冲高黎贡山的森林中发现了大树杜鹃。为了把它运回英国,他雇来工人砍倒了一株高25米,树干直径87厘米的老树,并将树干锯成圆盘运走。时至今日,这块从“杜鹃花王”身上取下的巨大圆盘仍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
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地区,是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性植物,同时也是国内早期园艺杜鹃盆景的主要品种。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驯化栽培这种开着黄色小花的杜鹃。
这种杜鹃花主要附生在其他高大的乔木上,借助于其他植物接收阳光,开花结果,繁育后代。
植株高度2.5~10厘米。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及南部,海拔2700~5100米的灌丛草甸中或石岩上。
大王杜鹃毛被
大王杜鹃
这类杜鹃的叶片毛被非常特别,被称为“杯毛”,顾名思义,它的毛被形似“酒杯”。
芒刺杜鹃
火红杜鹃
绵毛房杜鹃
这类杜鹃花呈红色,非常漂亮。
这种杜鹃花的花冠形态非常特别,绝大多数杜鹃花的花冠都是宽漏斗状,而管花杜鹃花的花冠则是长管状。
198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明洪先生回到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老家,着手筹建一座亚高山杜鹃花专类园——华西亚高山植物园。自1988年正式创立30余年来,该园坚持每年都进行国产原始杜鹃花资源的野外考察、采集及其育种,其研究人员的足迹遍布藏东南、滇西、川西、贵北、秦巴、南岭及武陵山地区,目前已收集野生杜鹃花资源400余种,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收集保育野生杜鹃花资源最多的植物园。
目前,江西庐山植物园、云南昆明植物园、丽江高山植物园及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是国内收集野生杜鹃花资源的主要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