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演化

2020-11-11 08:06陈明曼陈其荣张应青闵承鹏
工程管理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适应性小镇主体

陈明曼,陈其荣,张应青,闵承鹏,任 宏

(1. 贵州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E-mail:1501250268@qq.com;3.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中心,贵州 贵阳550001;4. 重庆大学 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00044)

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镇”或“区”的概念,它是有组织的空间集聚状态,是缓解“城市病”、解决“三农”问题、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从 2016年开始,国家就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已演变成新时期地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模式、新形式[1],是新时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完善空间布局的独立空间发展载体[2],具有精准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及一定社区功能[3]。特色小镇有助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有助于创造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也是 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特色小镇具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属性,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4]。特色小镇可位于大城市内、城郊区域,也可位于小城镇、集镇中,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以及带动“镇村联动”发展的功能。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5],特色小镇是用最小的空间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布局,其空间生产与生活、社会发展高度融合。具体来看,小镇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变化均是小镇人口转移、产业升级、机制创新和文化融合的综合效应。根据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的流程[6],特色小镇投入过程包括基础投入(生产生活资料)、巩固投入(基础设施)和深层次投入(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相比,特色小镇寻求的是高端化的产业、高质化的生活、景观化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文化的集成[7]、是传统小城镇有效的升级载体。但我国小城镇面临着分布散、产业基底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8,9],要转型升级为特色小镇尚任重道远。

特色小镇作为新时代的产物,需要用更加成熟系统的方法来指导。田达睿[10]探讨了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城镇空间,提出城镇是一个复杂系统。仇保兴[11]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系统角度揭示了特色小镇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具有自组织、共生性、多样化、开放性、微循环、自适应等特征。李娜等[1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讨了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优化。由于特色小镇兴起历程晚、起步低,既有研究对其复杂系统演化的学理性探索仍不足。因此,加强特色小镇理论与机理的探讨助力城乡融合刻不容缓。

1 特色小镇的自然适应性历史演进

要想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自然适应性,就必须在历史中追寻踪迹,从历史发展中寻找特色小镇演进的自然适应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再到新经济;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特色小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3],不同时期特色小镇自然适应性演进过程如下:

(1)从军镇、集镇、重点镇、专业镇,再到特色小镇;从据点、聚集地、商品交换中心、低层次的服务中心,到中低端的制造业集中地、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地、原材料加工集中地,再到承载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功能的独立空间载体。小镇系统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发展紧密关联,是基于国家高质量发展之上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诉求。

(2)特色小镇是在疏解城市生产功能、提高产业高附加值、满足大众美好生活新消费需求产生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新时期市场发展需求。

(3)小镇系统逐渐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多元经济,由原始经济转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小镇必须依靠自身“特色”,实现新跨越,加快转型升级。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加快小镇系统要素的充分流动,激发系统活力,增强系统主体的适应性能力,以加快农村繁荣步伐,实现城乡融合化。

综上,特色小镇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承载着新时代的新理念、新经济、新业态、新功能等,是适应性造就出的一种新载体和新空间,具有开放、多元、复杂、适应的特征。

2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特色小镇分析

2.1 理论基础

霍兰[14]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强调了系统中各主体是“活体”,具有适应性或自主学习能力。而复杂适应系统主体的行为由“刺激—反应规则”来决定。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主体具有适应性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系统中任何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由其他适应性主体所构成并受到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复杂适应系统强调系统中每个主体的协调性和持存性均依赖系统中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多要素集聚、适应和学习。复杂适应系统包含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7个特点[15],其中前4个是特征,后3个是机制。

2.2 特色小镇系统的复杂性根源探讨

2.2.1 特色小镇的系统性分析

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由适应性主体与外部环境两部分构成。适应性主体包括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金融机构、专业服务商及小镇居民等微观主体。各主体间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政府提供政策保障,负责财政、土地、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整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协调农民、企业与政府等各方利益关系的桥梁作用;企业是从事三产的微观个体,具有技术优势,是系统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与专业服务商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投资管理机构、咨询机构、研究机构等;小镇居民是系统的基础支撑。外部环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子系统。如土地、技术、基础设施、道路与交通、环境与卫生、绿化与景观、社会与文化、经济与产业、创新与管理等。适应性主体依赖于外部环境而生存发展,若环境发生变化,主体则通过适应性学习、调整自身行为,实现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受限生成了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

2.2.2 特色小镇的复杂性根源

(1)系统内部构成的复杂性。内部复杂性主要表征在系统各构成适应性主体及其自适应能力上,一方面是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金融机构、专业服务商及小镇居民等适应性主体众多,同时各个适应性主体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能力不同,具有多元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特色小镇物质和非物质子系统的系统结构构成要素复杂,如基础设施涵盖电力、通讯、给水、排水、燃气及供热等,交通包括公共、步行、货运及对外交通等。此外,在内生关系上,各系统主体间及主体与环境间存在着强非线性关系,表现为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间的合作、冲突与竞争。在适应性上,主体可通过外部变动来优化内里结构,从而顺应环境变动。企业根据环境条件、政府政策、市场供需等确定发展战略和模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又影响小镇的产业、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发展。同时,主体可在发展过程中对这个变化进行记忆,形成模块,当再次碰到类似变化时能够进行相应表征。总之,系统主体的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及适应性主体间的制约关联,铸就了系统的复杂动态属性。

(2)系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系统外部的复杂性主要是外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经济环境、产业规模、社会文化、政策环境等。其中,自然资源是指原始留存的有利用价值的天然物,包括土地、水等;经济环境是发展基底,决定其规模和速度;产业体量和市场规模决定其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特色小镇众多变量中最复杂、最深刻的变量,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消费习惯、传统文化等,隐性影响着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定位。特色小镇稳健发展的根基是优良的政策环境,重点在发展环境、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此外,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形成了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高敏感性。这种高敏感性致使任一微小的扰动均会对小镇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特色小镇系统复杂适应性特征和适应性

2.3.1 特色小镇系统的复杂适应特征

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特色小镇是一个在产业、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等方面具有高度融合特征的开放复杂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

2.3.2 特色小镇系统的适应性

复杂系统具备随着环境的变动而自我调节的适应能力[16],这种适应性包括主动和被动适应两个方面。被动适应,即外部环境变化作用于适应性主体,适应性主体被动调整自身行为,旨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它体现的是适应性主体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主动适应,即适应性主体为满足发展需求主动改变外部环境[17],反映的是它对外部环境的干扰。系统适应性主体的适应性过程包括外部变化刺激、主体反应、适应调节、反馈与供需调整4个环节,适应过程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适应的过程机制

特色小镇系统的适应性过程是适应性主体之间持续交互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各个主体之间互为环境,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系统主体依赖于环境发展,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适应外部环境的干扰,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主体也改变了系统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再次扰动小镇发展系统状态。就政府主体来说,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等行为影响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物质系统及非物质系统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影响其他主体,进而改变其行为决策,如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商是否合作、企业是否投资、小镇居民是否选择就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参与方案设计等,据此构成动态变化的特色小镇复杂系统。如图2所示。特别地,在多主体的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扰动都会导致特色小镇系统的变革[18]。

图2 特色小镇系统适应的交互性与复杂性

2.4 特色小镇系统的自适应演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小镇呈现小镇+“一村一品”、小镇+企业集群、小镇+服务业和小镇+新经济体等典型的4种模式,历史脉络反映特色小镇具有生命周期,占据一定“生态位”[19],其基于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包括萌芽期、形成期、成长与成熟期、衰退和跃升期。

(1)萌芽期——从混沌到有序。特色小镇复杂系统中的经济文化、市场环境、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相互随机叠加作用,系统开始从混沌走向有序。在小镇发展初期的混沌系统内,各因素间存在强烈的非线性作用,任何微小的扰动通过非线性作用放大后,都会对系统产生强有力的作用。这种扰动源于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要素影响。随着扰动的增强,在系统内形成“吸引核”,即发展的动能,据此特色小镇的雏形诞生。若当市场需求受扰动,小镇的比较优势凸显并持续被放大,进而带动市场化建设,形成市场潜力大、地域特征突出、高附加值的核心产品和主导产业。可见,在萌芽阶段,多以村为基本单位,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系统体现出单一的功能。

(2)形成期——从单核到集群。在混沌到有序的发展基础上,伴随着“向心力”的作用,小镇系统内各适应性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与特色小镇系统“吸引核”发生有序的共振运动,进而在共生发展中形成特色小镇系统发展的动力核,初步形成“小镇+企业集群”的格局。随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增强系统的“扰动”,继续放大“吸引核”的集聚作用和比较优势,通过“向心力”作用加速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高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主体聚集,形成产业创新集群。随着小镇系统各适应性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调整系统内供需的动态平衡,提高了系统运转效率和竞争优势。如浙江省云栖小镇、艺尚小镇等,这些小镇都依附于企业集群,所产产品都进入全球产业链中,市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

(3)成长与成熟期——从简单到复杂。随着小镇产业不断集聚,系统内各主体规模、功能结构和承载能力的容量不断增大,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快速迭加与发展,系统开放性增加,逐步由简单变为复杂系统。通过自组织作用,各主体间的相互耦合作用,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向上发展的合力,产生系统规模与结构效应[20]。小镇系统不断与外围环境不停互换能量、物质和信息,系统逐步优化与壮大,同时系统的敏感度增加。当达到临界点时,系统产生骤变,升级为更高级别系统。可见,在成熟期,特色小镇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在协同、交叉、突变的互动下,系统内的知识、技术等新要素加速运转,以充分释放出适应性主体的优势和潜力,从而产生凝聚力,彰显出特色小镇的整体效应,小镇进入自稳状态。

(4)衰退和跃升期——从混乱到复杂性再生。特色小镇系统持续处于自稳状态,致使系统原本的平衡态因发展动力不足而逐渐丧失活力,进而进入停滞的危险状态。这一状态在外界干扰下将极易被破坏,最终进入到衰退阶段。特色小镇衰退时,系统内各主体极易出现冲突、混乱,结构失衡,逐渐走向无序,系统濒临崩溃状态,同时系统极易受到各种扰动的加倍影响。这种扰动可能是政策影响、市场变动或是系统内出现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等新质影响,将使系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能,阻止跌落,获得再生和再发展,进入新一轮远离平衡发展的状态,据此特色小镇实现了转型升级。

总之,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各主体能主动调整自身行为,优化系统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同时,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特色小镇系统将自组织进化成耗散结构,系统的涨落是系统在进行适应性演化,即从平缓、渐进的方式向突变、混沌的方向发展。在不同阶段,特色小镇系统的生态位不同,如图3所示。

图3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全生命周期演化和生态位变化示意图

特色小镇在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地位、功能、作用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生态位特征,即系统利用内外部资源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竞争过程,整个过程不断发生分岔、突变与涌现演化、实现状态转换。从历史的角度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惯性轨迹一般包括内包、内切、相交、外切和分离5个竞争过程(见图4)。在特色小镇的萌芽阶段,小镇系统内各要素处于“随机游走”状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力较弱,生态位内包于一般小镇中。进入特色小镇的形成期,系统不断扩大与发展,生态位竞争力增强,并开始移动,二者逐渐内切。特色小镇进入成熟期,系统日益复杂,根据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不能并存于同一地域内,因此,原本内切(重叠)的生态位模式开始逐渐偏移,从相交变动直至外切点,此时系统达到受限极限,迫使小镇务必进行转型升级进入跃升阶段,即从混乱到复杂性再生,生态位分离。从特色小镇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位竞争过程看来,生态位越低,则离心力越大,系统对外部资源和信息的获取能力越小;反之,生态位越高,集聚力越大,系统对外部的资源和信息的获取能力越强。

图4 特色小镇系统的生态位演进竞争过程示意图

3 建议

特色小镇要实现长效高质量发展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遵循适应性、开放性、多元性、引导性的原则,指导特色小镇科学合理发展。

(2)特色小镇系统自适应演化过程,即从混沌到有序、单核到集群、简单到复杂、混乱到复杂性再生,每一次的转变都需要突破临界值,而临界值的确定将产生两种结果,即衰退与生长,因此要特别注意临界值的确定。

(3)优化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中多个适应性主体的利益协同,构建特色小镇系统适应性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以提高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中适应性主体的匹配程度和适应性能力。

(4)充分挖掘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改善小镇生态环境、提高小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等,从而扩大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容量,增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加固特色小镇系统的稳定性。

(5)加大科技创新要素的投入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增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弹性,从而提高小镇系统的恢复能力。

(6)提高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全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增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主体的资源利用效率,激发特色小镇的创新活力,提高特色小镇系统的主体适应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便于形成经验,完善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内部模型,从而有效调节应对策略。

4 结语

基于历史的视角,指出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时代的产物,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高度聚合的独立空间发展载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出特色小镇系统由适应性主体与外部环境两部分构成,从系统内部与外部视角探讨了特色小镇的复杂性根源,解析了特色小镇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积木)和五大适应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商、企业、小镇居民以及创业者),明确系统结构,即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系统。同时,研讨了特色小镇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各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性与复杂性,以及适应的过程机制。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剖析了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演化和生态位竞争变化过程,得出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全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包括萌芽(从混沌到有序)、形成(从单核到集群)、成长与成熟(从简单到复杂)及衰退与跃升(从混乱到复杂性再生)4个时期,揭示了特色小镇系统适应性演化发展即从平缓、渐进的方式向突变、混沌的方向发展。而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特色小镇系统的生态位不同,基于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惯性轨迹来看,特色小镇系统自适应演化过程中的生态位变化包括内包(萌芽阶段)、内切(形成期)、相交与外切(成长成熟期)和分离(衰退与跃升)5个竞争过程。

猜你喜欢
适应性小镇主体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