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借鉴西方学徒制经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推行的一项试验,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岗位成才为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深层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1.现代学徒制是职教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现代学徒制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主导模式。
在德国,企业高度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500 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成为实施国家技能战略的重要途径,并提出要让学徒制学习成为16 岁以上青年的主流选择。欧盟中等教育层次共有学徒370 万人,另有570 万学生参加了企业培训。世界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经费保障体系。
2.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相关的批示和指示当中,多数集中在校企合作领域。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充分展示了在专业层面坚持工学结合、在学校层面深化校企合作、在产业层面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符合学校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彰显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层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更是成了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一种形式,成为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诸多问题,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的关键。
重视和推动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少走弯路,试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强调体制机制突破,突出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3.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现代学徒制强调从职业的角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坚持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强化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融入教育过程,更加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久久为功、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为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夯实基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以致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往往重使用轻培养,普遍存在被企业当成廉价劳动力、跳槽频繁等问题,这些制约了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我国试点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在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名头”越来越响。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但从试点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对现代学徒制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导致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异化和扭曲,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试点成果”。
我们都知道,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是为社会、企业所用,客户是用人单位,客户的满意才能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每次参加各地教育指导委员会,多会听到企业抱怨学生不好用。其实这个问题是全球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碧辉腾乐在这方面的了解,企业是采用再加工的模式来解决这个技能上的落差。因此,职业培训是可以弥补职业教育的不足。企业的评价标准在哪里?
(一)工作质量: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学徒是否可以按时如质完成交办任务。
(二)工作态度:学徒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职场礼仪和企业的价值观或管理规范。
(三)综合能力:学徒除了专业能力外,是否还具备学习、沟通和适应等能力。
“校热企冷”现象亟须改变
现代学徒制归根到底是一个校企合作的问题,校企共赢是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运转的基础保障。从职业的角度看,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发挥好育人主体的作用,或者发挥得不够。
从工学结合改革,到订单联合培养,再到现在的现代学徒制,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但是“校热企冷”的现象也一直存在。在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试点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表现被动,人才成本分担机制缺失,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国还缺少一整套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规则、标准,而这正是教育部试点的目的所在。碧辉腾乐开发的现代学徒制软件可以为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提供一个信息化的管理,让现代学徒制实实在在贯切落实。我们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特点、切实推进产教融合、拉近职业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距离的现代学徒制。在各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一样的情况下,关键在于以有效的手段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机械照抄国外的现行做法。
1.有利于推进“双证融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
2.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设、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3.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