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镇寄宿制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然而,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老师为了文本为了学生吸收,殚精竭虑,.而学生,尤其是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却是如坐针毡,诚惶诚恐。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们不但没有习得汉语言的驾驭能力,反而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
追根溯源寻找出路,纵观中华文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对历代的大文豪如数家珍: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东坡,郭沫若,鲁迅,钱钟书……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些文豪们的老师们,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如醍醐灌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
但是,从庞大的文史资料及大师们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们从小就对先贤的优秀作品耳闻目染、与之耳鬓厮磨。我们完全想象得出他们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吟诵经典的样子。正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一样: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他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来,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由此可见,朗读
这一质朴的教与学的方法,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古人,近现代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要重视朗读。叶圣陶先生指出:观文先读熟,读中悟其情。张田若生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還是读。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朗读教学的方法
在朗读之前,要用字典等工具书对文本进行正音,尤其是对多音字在具体文本中读音的正确把握。接下来,将长句子按意群划分为几个小段,便于学生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很少有老师坚持做到。如,“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样一划分,学生读起来既换气轻松,也不会割裂句子,容易弄懂句子的意思。
关于朗读的技巧,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中长期循循善诱和逐步引导的。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基本的停顿和语调。尤其在低年级,要向学生讲清楚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理解陈述句、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
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让他们知道,语调的轻重、语速等在朗读中要如何变化,才能恰如其分表达出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的读法,一定要与具体的课文内容结合去把握。如《狼和小羊》-课中,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1.带读,老师或读得好的学生来带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3.个人读,由老师抽一名学生朗读。
4.范读,由老师示范朗读或给学生播放优秀播音员录制的课文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模仿和感受,增强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比如在教学《颐和园》-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老师可以给学生出示颐和园各处景点的图片,再结合课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佛香阁的高、排云殿的大,又是如何的金碧辉煌。能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7L 桥上的石狮子的姿态不一。有了更丰富的感受,学生才能朗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有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扮演西门豹、巫婆、和官绅,根据他们的身份,去模仿人物的表情和语气,去揣摩他们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更能体会到巫婆与官绅勾结,装神弄鬼压迫百姓的本质,以及西门豹的智慧和敢于反对迷信的品质。随着表演的深入,学生会渐渐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
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朗读教学,受益无穷的,将会是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