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王薇
新疆喀纳斯湖
1999年6月17日,中央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印发实施。被称为“西部大开发2.0”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距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已经走过了20余年。
实施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12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5%,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无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意味着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的显著下降,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形成。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西部地区成了无数游客休闲旅游的首选地。据各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间,西部各省会城市旅游接待人次持续上涨,5年年均增长16%,接待收入年均增长25%。而仅在2018年一年里,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就有6个省会城市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1亿人次,其中5个省会城市旅游收入甚至达到2000亿元以上。
如果说西部大开发的前20年为旅游打开了市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西部旅游则必然走向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的“2.0时代”,成长为新时期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
拥有众多世界级自然人文资源的中国西部曾一度被认为是贫穷荒芜的象征。占全国总面积约70%以上的西部,绝大部分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未被开发”意味着西部地区兼具原生态与神秘感——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山水洞林石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从世界屋脊到低海拔平原,中国西部包含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类型的地貌,以及丰富完整的动植物资源。
“经济欠发达”不仅表明西部旅游市场还远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更预示着,在有意识的“大保护”未跟上之前,“大开放”的西部旅游市场面临着被“过度消费”的风险。
“尚未被开发”与“经济欠发达”也恰恰为西部地区蒸蒸日上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近些年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的我国,早在2007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也就是在同一年,上海、深圳、北京人均GDP高达1万美元,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人均GDP也突破了5000美元。
而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休闲游将获得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出现以度假游为主的爆发性旅游需求;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步入成熟阶段的休闲度假旅游消费能力将日益增强且呈现多元化趋势。
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无数“黄金周”与“小长假”的加持之下,“有钱有闲”的游客们将目光转向西部,西部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新奇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也统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西安华清宫《长恨歌》演出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发布的《西部都市旅游大数据报告》中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中国西部各省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持续增长,在全国入境游客平均增长约2.4%情况下,贵阳(38%)、银川(20%)、成都(14%)、南宁(10%)、重庆(10%)等城市的入境游客平均增速远高于全国游客增长。
得益于短视频传播热度持续升温,西部都市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从视频播放量看,超过百万级的城市有11个,其中重庆、西安、成都短视频的播放量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西部各省会城市(直辖市)都市旅游接待人次持续攀升,5年间年均增长16%,接待收入年均增长25%。而仅2018年一年中,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就有6个省会城市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1亿人次,其中5个省会城市旅游收入甚至达到2000亿元以上。
不仅仅是依靠“互联网+旅游”打开西部旅游市场的近些年,即便在西部大开发的前10年,旅游业的表现依然优异。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8年间,西部12省(区、市)旅游总收入从1656亿元增加到5279亿元,增长219%,年均增长24.5%,甚至高于同期12省(区、市)GDP增长率。
管中窥豹,旅游业为西部地区所做的经济贡献从西部地区不断增长的旅游收入中可见一斑。无可争议地,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正在成长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对GDP所做贡献的比重不断增大,且不仅仅限于西部地区,对比文化和旅游部关于2015年和2018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4年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业对GDP的贡献都在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2018年为55.39亿人次;2015年出入境旅游人数约2.51亿人次,2018年为2.91亿人次;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约2.5万亿元,2018年约5.97万亿元;2015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2018 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
这一增长趋势在2019年得到了延续,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
与全国同步,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收入的高增长已经持续多年,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无联系。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去20年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12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由1.5万亿元增长至18.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7.3%提升至20.5%,其中贵州、陕西和西藏的GDP增长甚至超过了15倍。可以说,20年间,“第一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带给西部城市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在疫情发生之后急转直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大多数景区、旅游项目都经历了短暂关闭的遭遇。国内诸多景区在1月下旬暂停对外开放,大约一个月后才逐步恢复开放。
即便关停时间仅一月有余,但带给景区、乃至旅游业的影响却远不止此。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下降56%和15.5%,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下降69%和20.6%;预计全年同比减少旅游9.32亿人次,减收达1.18万亿元。
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游玩
为提振文旅市场,全国上下各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但疫情之下,即便文旅产业陆续恢复开放,游客数量依然大不如前,而开放初期许多景点免费入园的权宜之计也令许多景区的收益“捉襟见肘”。
受疫情影响,文旅企业一季度业绩大多亏损。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曲江文旅实现营业收入约1.65亿元,同比下降48.15%,净利润为-6792.27万元,货币资金相比年初减少了近5000万元。云南旅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2.16亿元,同比减少51.22%,净利润为-2715.92万元;丽江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140.2万元,同比下降67.77%,净利润为-2145.92万元。
本刊曾在2020/04/总第277期《西部文旅:从严冬走向暖春》一文中提出,疫情之下,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支柱的文旅产业遭受着比东部地区更为沉重的打击,而西部旅游却在近期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力。
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旅游安全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游客在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游览
被称为“西部大开发2.0”的《指导意见》无疑为“后疫情时代”的西部旅游业提供了发展思路。而现在来看,由于国内疫情的逐步缓解,旅游市场逐渐活跃,二季度的旅游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当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西部。
据飞猪平台统计,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地近期旅游热度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十,云南各地的复苏潜力尤为突出。4月份,丽江旅游产品的预订同比上月增长超300%。5月以来,四川甘孜、阿坝的旅游热度环比增幅达150%。新疆和西藏的热度也在逐步走高。随着暑期旅游预订季来临,西部旅游目的地将越来越受关注。马蜂窝大数据显示,近期,西部12个省区市旅游热度环比上涨了77%。
5月22日,首趟甘肃敦煌至陇南的“环西部火车游”专列开行,沿途停靠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兰州等知名旅游地,为游客的西部之旅增添了新选择,也提振了疫情后西部旅游的恢复。至此,西部旅游展现出的惊人复苏力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从资源禀赋来讲,不论是雄奇挺拔的山脉,还是广阔无垠的草原,恬静清澈的湖泊,极致神秘的沙漠……中国西部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品类,“十三五”期间,中国重点打造的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中,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
不仅如此,从文化角度讲,西部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位列世界四大古都;丝绸之路贯穿了中国西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同时,西部还拥有精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风情,至今仍保持着丰沛的文化活力。
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资源使得西部地区的旅游繁盛成为必然,然而,这种“天赋异禀”带来的旅游业“粗放式繁盛”是远远不够的。
《指导意见》出台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分析道:“西部将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西部旅游将形成崭新的动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变得更重要,将西部旅游核心的文化、历史、生态、民族、一带一路、农牧等集成于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中,形成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方案,这是西部旅游能否响应时代、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关键。”
游客在宁夏银川市西夏陵遗址区参观
由此来看,在西部旅游“1.0时代”的前20年里,旅游业承担着缩小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初级任务”,而往后的西部旅游“2.0时代”,将为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旅游新业态、文化创意挖掘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过去几年间,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数据显示,2019年一整年,西部地区文旅项目签约数量高达50多起,投资概算总金额超1.3万亿元,涉及康养文旅、特色小镇、主题公园、冰雪、森林旅游、影视、体育等诸多细分业态。在西部地区各省份中,四川省2019年签约文旅项目数量最多,共计15起,涉及文旅项目数量157个,协议签约金额约3816亿元。
文旅项目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近年来,高铁、机场航线在西部城市密集布局,为全国乃至海外游客赴西部旅游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便利。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8年成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累计增幅达到105%,昆明为133%,而北京、广州同期的旅客吞吐量累计增幅仅为37%和70%。
而《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注重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协同发展,继续开好多站点、低票价的“慢火车”;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扩大枢纽机场航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西藏羊卓雍错风光
铁路等基建项目的建成,无疑将极大推动西部边境交通的便利度和跨国交流的便利性。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些原先属于老少边穷的西部边境地区未来甚至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开放前沿。
正如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所说:“在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这种专项部署下,开发边境旅游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富民产业,同时还是一个能够增加和邻国友好交流的产业,边境旅游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新兴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此外,有专家表示,西部广大乡村地区产业化水平落后,即便拥有诸多旅游项目,优秀的文化资源依然难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深化旅游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成为《指导意见》的题中之义,而“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亦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葛磊看来,从顶级的资源转化为优秀的产品,西部旅游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而“高质量发展观”则意味着:树立最小限度地干预自然,最大力度地保持传统文化活力的“保护观”;树立注重创建有竞争力品牌和服务的“市场观”;树立具有更好道路条件、信息覆盖、交通指示系统和营地产品的“空间观”;树立开发本土生活特色体验的“创新观”;树立“低密度、高质量”的“质量观”。
无论是《指导意见》,还是专家分析,都将成为西部旅游“2.0时代”的“脚本”。与“1.0时代”相比,“2.0时代”将西部旅游核心的文化、历史、生态、民族等等,集成于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中,形成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方案”。而在生态条件脆弱的西部地区,与“蜂拥而至”的游客相比,“低密度、高质量、可持续”的旅游业必然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