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琴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4.068
哲学家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现代医学模式-老年人的健康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相关老年心理学研究认为良好的心健康能增加老年人的寿命,达到积极老龄化,使老年人增加幸福感、愉快的度过晚年,如何构建浇灌老年人健康的“心理花园”?我们将分为以下几方面对引起老年人对老年人的“心理花园”进行剖析:
1 引起老年人心理改变原因
1.1衰老引起的心理改变
1.1.1感觉知觉功能下降:步入老年人后,老年人的各系统机能趋向衰退,感知觉功能下降是老年人衰退最早出现的心理机能,如 眼睛视力下降,出现老花眼;听力下降;痛觉敏感度下降、对外界温度刺激感觉迟钝,对酸、甜、苦、辣感受下降;睡眠时间减少,对事物反应缓慢;动作不如从前灵活;性格有所改变,由之前外向转为内向,喜欢居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懒于外出交际。
1.1.2学习与记忆力的改变:记忆力出现下降,无论是识记,还是再认、重现能力均下降,不如中青年,近期记忆力差,容易忘事,如对新知识、新事物等外界信息的记忆力不如从前,见到熟人出现在面前时候久久想不到名字,随手放的东西转瞬即忘,常常寻找自己的小物件手机、钥匙等,但对远期记忆保持效果好,如自己年轻时候工作经历,孩子成长乐趣等准确而生动的描述回忆。
1.1.3情绪改变:情绪上趋于不稳定,原本轻松愉快氛围中,由于一些小事莫名其妙的发怒,激动后需要较长时间平复心情,其他表现如:对人或对事情喜欢唠叨容易变得敏感多疑,自卑、暴躁、易怒、忧郁、不安、孤僻、古怪, 甚至不近人情。
1.1.4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猜疑、保守、情绪化、内向性、顺从性、感情用事、自我控制力下降、忍耐力差、在强烈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缺乏理智的行动,甚至出现无视道德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而随心所欲的人格变化。
1.1.5思维与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讲话变得哆唆缓慢; 幻想越来越少,理想逐渐丧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迟钝,概念形成缓慢;习惯心理巩固,不接受新鲜事物。
1.1.6意志:丧失探索精神、做事犹豫不决、缺乏毅力和韧性;对下决心要做的事情拖拖拉拉,迟迟不行动,进而放弃;害怕困难,喜欢凭老经验办事;遇到挫折,悲观失望,丧失勇气。
1.1.7社会适应:老年人衰老后,成为社会的赡养群体,这种改变影响了他们的需要。要求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了,要求自尊与被尊重的愿望淡漠了,产生了失落、悲观的情绪,导致易激动。 表现得固执己见, 刚愎自用, 使自己一步一步地越来越不适应社会, 甚至对社会产生对抗心理
1.2疾病原因引起的心理改变
1.2.1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治疗困扰: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慢性疾病,疾病长期反复的发病与治疗,使老年人身体承受痛苦,在思想、心理上容易产滋生出消极观念。
1.2.2疾病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老年人因疾病原因导致长期卧床,进食、洗澡、穿脱衣物、翻身、床椅转移活动、甚至小便失禁等导致个人卫生需要他人协助或完全暴露于他人的护理中时,导致老年人自尊心受挫,在思想、心理上会觉得自己无用,活着只会给子女及社会增加负担等焦虑、出现悲观厌世情绪,严重者会出现自伤、自杀等危害自身安全行为。
1.2.3死亡引起的心理改变:瑞士的一位博士心理学家研究疑难杂症期,发现每个病人在面对死亡时都要经过一个痛苦周期。第一反应:震惊 病人对听到”死亡宣判“的第一个普遍反应是”不可能“;第二阶段:拒绝 常常会听到病人说”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陳述。第三阶段:气愤 这种气愤往往针对老天爷,或者运气;第四阶段:讨价还价 病人往往寄托于老天爷或者医生能够延长他们的生命,并常常许愿以改变某种行为为代价;第五阶段:悲伤 这个时期延续的时间最长,病人主要特点是沮丧、抑郁和性格改变。第六阶段:接受 一旦达到这个阶段,病人往往会尽可能的完成未达成的夙愿。这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已趋于平静,并且对死亡不再恐惧。
1.3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理改变
1.3.1丧偶引起的心理改变: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尤其是生前恩爱夫妻,老伴去世后,缺少陪伴,可倾诉对象减少,老人会把所有的心理活动都集中到死者身上,许多老年人痛不欲生,整天哭泣,甚至会使其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1.3.2角色转变引起的心理改变:离退休后老年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从以往的工作为中心转换为家庭或休闲为中心,在思想、生活、情绪、习惯等方面出现不适应,出现失落、自卑感。
1.3.3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引起的心理改变:失去了社会角色、职业角色之后,常常把精力都集中在对子女的关心照顾上。子女自立门户后,使老年人失去了服务的对象和生活的目标,破坏了原有的忙碌而有节律的生活规律, 老年人会因为精神空虚 , 无所事事,而产生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症和焦虑症。
2 构建老年人健康的“心理花园”
2.1耐心倾听:耐心的倾听可以了解老年人心理困惑,宣泄其不良情绪,设身处地的体会和接受患者的问题发生时的感受,接纳痛苦情绪,谈话时要保持眼神接触,距离大约1m,距离可随说话内容调整,位置平持为宜,稍向病人倾斜,可通过点头、微笑等表达对老人关心。
2.2协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对于饮食、穿衣、活动等受到限制老年人,由于疾病影响,不能自我照料时,会使老人感到失去自我而自卑,因此护理中要尊重病人,要仔细观察,用温和的态度主动的、真诚的与他们交流,保持老人衣着整洁、舒适,使病人身心得到满足。
2.3鼓励老年人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进“老年大学”一类的场所,使老年人,老有所乐,激发对生活的兴趣,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忧郁、焦虑悲观等心理活动,还有益于延缓老年人记忆智能减退、对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
2.4鼓励老年人保持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会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逃避,寻求帮助积极解决。
2.5正确人生观指导患者:每个人都要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自然规律,我们没办法抗拒。对于丧偶空巢老年人,子女要多陪伴关心父母,多带孩子回家看看,营造齐乐融融,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使老人能从丧偶的悲伤中尽快走出来,开始重新组建新的生活,多体贴关心老人,情感上多交流,老人有疾病时及时就医,使老人感觉到温暖和安全。
3 结论
目前,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吃穿用住都能得到满足。但是在心理方面,还需要给予更高的重视和关注,努力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只有充分重视和关爱老年人的“心理花园”,才能让老年人得到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