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涛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妇科门诊进行诊断与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2017年10月-2020年3月),随后采用动态分组法将这38例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与品管圈管理组,每组各19例。其中对常规管理组患者采取常规管理,而对品管圈患者采取品管圈活动管理。结果:在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品管圈管理组与常规管理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妇科门诊;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
品管圈是品质管理圈,根据一定的活动程序,将工作现场、文化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发生问题通过科学的品管手法以及统计工具来加以解决,具有可靠的效果。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具有病种多、人流量大以及医护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很多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第一个接触的科室便是门诊,如果在就诊的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便可能会正常的医学秩序产生影响。本文对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妇科门诊进行诊断与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2017年10月- 2020年3月),随后采用动态分组法将这38例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与品管圈管理组,每组各19例。在常规管理组的19例患者中,年龄最高为66岁,年龄最低为19岁,平均年龄为(36.78±6.56)岁,而在管圈管理组的19例患者中,年龄最高为68岁,年龄最低为19岁,平均年龄为(36.81±6.7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管理组:对常规管理组患者采取常规管理。
品管圈管理组:对品管圈患者采取品管圈活动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品管圈小组。品管圈小组的组成人员包括1名圈长,1名辅导员,7名圈员,品管圈活动由辅导员负责指导和计划品管圈活动,品管圈的活动由圈长负责,圈员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将自己的能力的提升的同时,将已订的标准工作加以遵守,会议由圈长组织,在现场进行头脑风暴,将圈名和圈徽选定。(2)选定主题。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由全体成员进行讨论,评价多个问题,根据评价项目,所有成员进行评分,最终将活动的主题选择出来。(3)制定活动计划。根据甘特图,计划线使用虚线表示,实施线使用实线表示,此次品管圈活动的顺序、计划及进展实施情况、持续时间及各阶段负责人员通过图示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展示出来,按照PDCA实施活动。其中P代表plan,D代表do,C代表cheek,A代表action,具体实施内容根据实施情况或圈经验及成员能力进行调整。(4)原因分析。全体圈员首先进行讨论,对目标值进行明确,随后进行量化处理,从实际情况出来设定目标值,要求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并且要一致于主题。在圈会中组织全体圈员使用头脑风暴法来进行规范,主要的原因使用鱼骨图分析法以及评价法来找到。(5)实施对策。加强患者的宣传,将宣传展板设置在妇科门诊门口,向患者免费发放宣传手册,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知识知晓率提升,从而配合患者进行治疗。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热情接待患者,加强门诊护士的培训力度,将患者遇到的问题解决[2]。
1.3评判标准
由我院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地记录。
1.4统计学科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
在护理质量方面,品管圈管理组与常规管理组患者的相關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品管圈管理组与常规管理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对统计手法的运用高度重视,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将护理服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3],可以将护士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将工作效率提高。在护理专业中应用品管圈管理可以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可以将护理工作质量改善,将护理流程优化。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小夏,钱施,林智.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在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早产儿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 35(5):362-367.
[2]李艳华.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控制指标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03):183-184.
[3]闫文婷,崔琼.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048(009):11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