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微电影由于篇幅微小、成本较低、制作简单等优势,在影视领域深受青睐,特别是广播编导专业的学生,逐步将微电影作为一种主要的实践方向。同时,全国针对大学生广播编导能力的发展和微电影的火爆,每年都会相应举办赛事,以推动微电影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但是从微电影发展状况来说,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尚且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实践效果有待提升。所以需要基于微电影的发展状况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创作的能力。
关键词:微电影;发展先转;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22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49-02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微电影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在各大视频网站平台中,大量的微电影作品被上传,从而满足了创作者的展示需求。对于广播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微电影的优势以及越来越多的受众,使其成为首选的实践形式。但学生题材的选择、剧本的创作等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通常在微电影的类型制作上较为单一,存在明显的模仿问题。可见,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在微电影发展快速的现状下,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素养。
一、微电影发展中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存在的缺陷
(一)形式单一,类型普遍相似
微电影是广播编导专业学生当前选择的主要实践路径,原因在于微电影的可执行度较高,而且创作过程简单,成本较低。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并锻炼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会呈现较多的优秀作品。然而就微电影发展现状来看,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执行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普遍化、形式单一使最为明显的特征,甚至呈现的作品大同小异,存在抄袭的现象。比如在题材上,很多学生都会局限于爱情故事,思维视野较为狭小,以致于创作出的作品在故事上缺乏吸引力。情节的雷同使得学生实践的效果较低,无法呈现出夺人眼球、别出心裁的作品。其次,微电影在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中逐步成为广泛应用的实践手段,最关键的在于制作简单,程序并不复杂,能够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1]。但是制作过程中如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和编创能力,缺少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呈现的作品往往会存在情节不够紧凑、画面不连贯以及故事逻辑不清晰等问题。
(二)思维局限,缺乏创新性
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受学校、地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维存在很大的区别。一些学校由于信息资源匮乏、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使得学生眼界受限,在微电影实践中很少具备创新和突破的精神,从而影响了专业实践的效果。很多学生不具备大胆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能力方面尚且不足,所以微电影剧本撰写上更多采用了模仿的措施,使得呈现出的作品原创性非常少。因此具体拍摄过程中难以呈现核心思想和情感,微视频的主线和重点更是很难明确,所以很多编导专业的学生所制作的实践作品缺乏深度,更多只是浅层次的拍摄。除此之外,在整体风格上可以发现学生制作的实践作品普遍存在新意匱乏的问题,原因在于理论教学方式和实践结合不足,学生很多并不是创意想法的趋势,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的任务上[2]。
二、微电影发展中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优化思维
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在原有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内容、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实践过程同样存在较多的阻碍,很多的创意难以执行。而微电影的灵活性和制作成本的低廉性等优势无疑给这一专业的教学赋予了新的要素,学生实践的选择性更加宽泛,理论更容易被应用在其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电影逐步拥有了系统的制作体系、完整的策划和故事情节,而且在内容上也融入了公益教育、时尚潮流、幽默搞怪等主题,可见微电影的丰富性。所以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需要拓展视野,从大的环境着眼,将教学模式结合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吸收更多的主题,突破原有校园爱情这一单一的题材。从编剧、策划、演员选择、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学生要亲身实践,优化自身的创作思维,与时代接轨,呈现大众喜爱的作品[3]。
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广播编导专业实践课程的参与中,很多学生有着浓厚的创作热情和探究兴趣,但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实践方向,自身的想法在实践过程中会存在多种阻碍难以实现。同时教师布置的实践课题往往被动完成,不仅影响了视频编创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基于微电影的发展,学生实践操作和编创过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需要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进行优化,增加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在课堂吸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更多的微电影项目进行实践,从中获取编创和拍摄等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拓宽实践思索的深度。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大多由教师设计实践项目,尽管存在科学性和专业性特征,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参与意识被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写作环节上,大部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剧本创作上是弱项,很难潜心去写原创剧本。在实践中,这一任务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且技巧性很强,因此,教师需要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剧本创作精神和能力,加强写作训练量,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技巧,为今后影视剧本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微电影发展创新广播编导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优化实践课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大众口味逐步在变化,其创作的方向和理念也逐步在调整,微电影的制作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从题材、故事、制作等方面发生明显的转变,那么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则相应要做出调整,赋予其全新的实践内涵,以此来适应微电影领域的变化需求,使学生能够呈现具有深刻思想、体现时代精神的微视频。
一般来说,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需要包含三层实践,首先是基础性的实践,学生需要了解微视频拍摄中相关操作设备的使用结构和使用方法,包括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内容,同时还要对广播影视节目在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系统中的基础操作技巧熟练掌握,使自身具备微电影制作的基础性功底;其次,验证性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掌握了影视节目制作技术流程和具体使用办法后,围绕教师制定的影视创作主题,检验并且巩固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的过程,对摄像的机位设置、角度以及画面编辑等内容加强练习和操作,以此来提升个人的实践水平;另外则是创作性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原有实践方式上的升华,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设置开放性的编导实践项目,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题材、拍摄、制作的方式,在考察学生编导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作水平[4]。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编创、拍摄做好跟踪指导,在学生呈现完整的作品后给予专业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有效性的经验和意见,完善个人的创意和编导思维。
(二)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多种课程构成,比如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和写作、摄影艺术和技术等,每一门课程都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学生需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由于微电影发展迅速,在新媒体的支持下传播率提升,受众越来越多,也正因此,大众对于微电影的制作、传播的故事题材和精神价值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广播电影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教学上需要不断地丰富内容,引入新颖的元素,使学生全面发展。虽然这一专业存在多样的实践课程,但基于原有条件,要认识到微电影的动态发展状况,从而在实践中引入当下吸引大众眼球的元素,使学生能够脱离原有的单一的教学任务,而接受多元化的实践理念,拓展自身的编导实践思维,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以此来提高微电影制作的能力[5]。
(三)融入创新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一直是微电影发展中强调的核心主题,只有不断地呈现新颖的故事题材、画面等内容,才能够抓住大众的眼球,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从微电影的发展趋势来说,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中要特别融入创新这一关键内容,运用有效的实踐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后,要相应设置创新实践项目,给予学生独立创作的空间,使学生将个人的创意想法进行编创,进而制作拍摄[6]。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微电影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制作想法进行点评,做出思维深度的延伸,使学生从中探究到更深刻的创作理念。同时,引入近些年来微电影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来吸取创新想法,使个人吸收更多新鲜的养分,从而提升广播编导实践水平。
四、结语
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微电影逐步成为深受欢迎的一种影视制作方式。作为“微时代”的一种代表产物,微电影具有灵活、多样的传播路径,满足了大众快餐化的需求。其中微电影的内容不仅可以单独成篇,而且也可以制作为系列剧,所以不断突破的呈现方式对于广播编导专业实践课程而言,要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内容、实践指导方式以及创新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实践制作水平,以此更好地增强专业素养,适应当前微电影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善宇.从微电影发展现状看广播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J].西部广播电视,2018,(13):29.
[2]朱彬."互联网+微电影"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9,(7):206.
[3]田园."互联网+微电影"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15):167.
[4]王之润, 李文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实训环节课程与就业形势分析[J].读天下(综合),2018,(12):165.
[5]熊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8,(16):17-18.
[6]李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今传媒,2017,(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