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君
摘要: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逐渐由一个革命型的政党向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转变,面临着由革命向建设的过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西南地区面临着“解放”和“建设”的双重使命,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主要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选拔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扩充党的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德在才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及注重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强调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来逐步推进整个西南地区的解放工作以及经济建设工作,从而实现“破”与“立”的双重结合。邓小平主政西南的选人用人实践,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干部路线的确立,同时也为今天中国共产党的选人用人实践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以及现实指导。
关键词:解放西南;建设西南;干部队伍;选人用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广大西南地区依然处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漫漫黑夜之中,面临着人民解放、巩固政权、发展生产的解放与建设的双重历史使命。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以党的建设为主抓手,以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为突破口,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路线以及标准,为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以及为当前我们党的选人用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指导。
一、吸收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扩充党的干部队伍。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面对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武装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型的客观现实,邓小平于1948年表明了自己对转型时期党的干部缺乏,特别是大量财经干部、经济建设型人才缺乏的担忧,“同时我们感到干部补充甚不及时,影响工作甚巨,特别是财经干部太少,更感苦恼。”然而整个大西南地区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体形式而言,干部人才特别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显得越发的匮乏。针对这一客观情况,邓小平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主张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选拔一批进步的大中学生和技术人员,以满足解放西南和建设西南的现实需要。“刚解放的南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地区,文化经济较发达,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我看就在这些地区招收一批进步的大中学生和技术人员为主体,再配以老区干部为骨干,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以适应今后解放西南,建设西南的需要。”邓小平从“干部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这一高度出发,以干部队伍为战略支撑进而服务于整个西南地区的战略需要。“从新解放区大量招收青年学生做干部,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次干部政策上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邓小平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杰出并且极富有创造性的贡献。”在邓小平看来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加快城市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建立巩固的地方政权,必须要注重青年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邓小平着重阐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还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代表着未来。邓小平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党的干部队伍,是当时形势下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转移,对党的干部队伍所做的一次积极的调适。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选人用人实践,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使党的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是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次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积极探索。
二、坚持“德才并举”“德在才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任人唯贤、德才并举是中国共产党选拔、培养、任用干部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執行的组织路线。面对干部队伍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用人路线,既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式”的选人用人路线,也反对“盲目拉夫式”的只注重党员数量,而忽视党员质量的用人路线;在用人标准上,邓小平始终将德才兼备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但始终坚持德在才先,将“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所谓德、才、智,第一是德,看他是否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党的事业。第二是才,是指工作的能力。第三是智,看他能否联系群众。资格并不能决定一切。”革命胜利以后,一些党的干部忘记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以及党在革命时期的优良作风,在党组织中显示“革命老资格”。邓小平在西南军区组织工作会议上讲到:“对于干部标准,毛主席从来主张‘德‘才兼备,没有提出‘资(资历)……有的党组织在考虑干部问题时,把‘资排在头一位,这是非常错误的。”能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路线以及任人唯贤、德才并举的选人用人标准,始终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能够坚持中国共产党一贯的选人用人的组织路线,始终将干部队伍的“德行”,即政治品德放在第一位,严把政治关,强调对党忠诚、对人民老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给我们党的选人用人实践以及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三、注重新老干部之间的新陈代谢。强调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缺乏活力。”邓小平当时还十分注重对年轻一代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强调年轻干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949年9月,进军大西南之前,邓小平在南京给西南服务团团员的报告中指出了中国青年的历史作用,强调必须要做好青年的工作,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在主政西南的过程中,在处理革命老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关系上,邓小平也始终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无论在地方工作和军队工作中,都要时时注意培养青年一代,这是可靠的力量,我们老同志应该培养而不是嫉妒他们。”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年轻干部的需要,邓小平还筹办了西南革命大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西南年轻干部,强调拿出革命时期的大无畏精神办好西南革大,并亲自抓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将教学任务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邓小平有关年轻干部培养和任用的重要论述和实践,加快了西南干部的培养进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干部队伍严重不足的现实压力。“由于措施得力,西南地区很快就摆脱了解放初期党员和干部严重缺乏的局面,为后来全面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邓小平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注重新老干部的“阶梯状”分布,强调对后备年轻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们今天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做好年轻干部队伍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指导。
邓小平围绕着“解放”和“建设”的双重历史使命,根据党工作重心转移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变化,科学分析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以及新形势下战略方向的转移。邓小平秉持着发扬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重要抓手,根据我党政治路线的变化积极地调整党的组织路线,制定完善的选人用人标准,扩大党的干部队伍,加大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为推进西南地区的解放工作,以及发展生产、巩固地方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选人用人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因此,今天我们充分借鉴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选人用人实践,并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完善新时代选人用人的标准以及原则,对我们过好“胜利关”以及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