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秋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渠道、开辟了提升党的形象的新途径、有助提高党的执行力和执政绩效,新媒体环境也使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面临不良信息的传播、各种思想泛滥、负面新闻的报道以及对新媒体回应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执政公信力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的对策在于网上网下联动,即网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规范公共权力、提高执政绩效和干部队伍素质,网上强化意识形态宣传、公开权力运行、展示执政成绩、塑造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媒体;执政公信力;干部队伍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2-0009-06
党的执政公信力是指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其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作为因反映并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而赢得民众信任的能力。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改变,对党的执政公信力的提升既有机遇、更有挑战。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党只有主动求变、顺势而为,才能有效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
一、新媒体环境为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提供了机遇
新媒体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如此庞大的网民人数,说明新媒体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进而对党的执政公信力产生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多次提到新媒体,并阐述了其在群众工作、反腐倡廉、信息公开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丰富了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党与群众的沟通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党与群众的沟通通常都是上传下达式的单方面的沟通,而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曲解等现象,不利于党群关系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兴起,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网上社区、领导留言板等的出现,不仅能让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来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这为党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可和信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的宣传中受众面比较小,因而关注的人自然就比较少,人们对之认同感也就相应较低。而在新媒体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时时更新的新闻、短信、微博等,有助于快速、大面积地传递党的声音,让人们对于党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因而有助于增强对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党更有效地把民众凝聚在自己周围。
(二)新媒体开辟了提升党的形象的新途径
党的良好形象是执政公信力建设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传播党的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和活动、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党在突发事件中采取的有效行动等,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接展示给民众,让民众更加真切地了解党,进而增强党的影响力、凝聚力。例如,5.12地震中党的应急处理能力,2011年利比亚撤侨成功,在反腐中党对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坚决行动等,通过主流媒体网站、手机短信、微博等广泛传播,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渠道,大大有助于提升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力,从而在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新媒体有助于提高党的执行力和执政绩效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党执政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资源。一是在做出相关的决策之前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引导群众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从而有利于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一般说来,能够得到人民广泛参与和认可的决策,就能够更顺利地在实践中贯彻和执行,这有助于提高党的执行力。二是可以通过关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以及相关网络媒体上的热点话题,以网络跟帖、主动发声、发表相关评论文章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通过及时沟通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党还可以根据网络舆论反映出来的群众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而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赢得民众更广泛的支持和信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决策前的网络调研,通过网络渠道反映民情、汇集民智,这可以有效节约党的执政成本,进而提高党的执政绩效,为党赢得较高的执政公信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提供了机遇,促进了党的执政公信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新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网络发布信息的匿名性、网络的开放性以及由此导致不加限制的各种信息的传播等,这些特点使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面临一些问题。
(一)不良信息的传播弱化民众对党的认同
网络环境充斥的各种信息可谓泥沙俱下。在新媒体海量信息中,既有真实的正面信息,也有虚假的负面信息。不少虚假的负面信息直接损害党的形象。有些人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虚拟网络空间大肆发泄对某些现实的不满,恶意诋毁、攻击党和政府;有些人为吸引眼球、赢得较高点击率而故意制造假新闻,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诬陷党和政府;有些人有意对网上的言论进行炒作,引来众多网民围观,一些不知情的网民大量转载、跟帖。近些年来,类似情况在新媒体时代屡屡出现,有些还引发和助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干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网络规范不健全、网络立法不规范以及党应对新媒体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有损于党和政府形象的不良言论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进而弱化了某些民众对党的认同。
(二)各种思想泛滥削弱民众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党与群众的共同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对言论的限制有限,这使得人们每天都能接受各种思想言论,其中一些有害的思想言论严重削弱民众的理想信念。一些网站利用网络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有些人借助新媒体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蓄意曲解、指责,散布对党的领导的不满和对西方多党制的憧憬,某些还极端分子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制造事端,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党在新媒体环境下执政增加了许多难度,对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提高执政公信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各种负面新闻报道破坏党的群众基础
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播发是需要层层审查的,一些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片面、曲解的信息是要被过滤掉的,普通群众接触的信息都是正面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意志。在新媒体时代,这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党的执政行为被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下,一些关于党的失范行为的负面新闻也不时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诸如“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不当言论,某些官员出入高档会所、公款吃喝等奢靡行为,一些地方发生的城管暴力执法、政府强制拆迁,近来不断暴露出来的官员贪腐等,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民众对党的负面情绪,甚至有的民众还对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质疑。在这个无限开放的信息网络时代,似乎什么都难逃公众的视野,党在这种环境下执政,要获得民众的信任的难度更大,党维护群众基础更加繁重。
(四)对新媒体回应不足使某些民众产生不满情绪
党和政府一直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媒体的问题。在党务、政务方面,适应信息的公开性、开放性的特点,除一些涉及国家机密外,其余应全部向社会公开,这样才能做到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现如今虽然加大了党务政务的公开力度,但公开的内容和幅度还远远不够,而信息缺乏透明容易引起民众的猜疑、不信任,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与信息不公开有很大的关系。如今人们对网络的应用和依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网络发布信息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使民众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诉求、意愿和心声,党政部门面对这种情况显然回应不足,致使有些民众认为政府不作为。另外,新媒体发展迅速,在网络监督和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如网络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这需要党和政府加强管理。面对新媒体的这些新特点,党和政府应做出相应的回应以适应新环境,否则会使民众增加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降低党的执政公信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执政公信力的构建过程就是执政党如何处理好与民众、公共权力之间关系的过程。围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执政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民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有效规约权力的规则体系、人民满意的执政绩效、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需要网上与网下联动,把网下治本与网上治标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
(一)网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网上强化意识形态宣传
意识形态在执政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中起到一个总领的作用,它为政治体系的存在提供合理性的解释,为全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增加社会凝聚力。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网络的发展、多元化思想的冲击,近些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1.立足于人民的现实利益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如果意识形态脱离社会现实,缺少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使人们觉得它与自身利益的实现相距甚远,这种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更好地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意识形态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一党长期执政意味着执政党要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出现了很多新兴阶层,只有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才能有效聚合民众。意识形态还应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有自我调节和回应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避免僵化、灵活应对。3.把意识形态建设融于实践。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在于理论建设,更在于把意识形态融于实践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实现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完善。实践更具有说服力,更具形象性、现实性,以实践来发展和完善理论,必将使理论更有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还要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习近平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充分利用好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主动传播正能量,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在宣传上要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考虑到网络上的活跃者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现实,针对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采用漫画、动漫视频、短片、短信的方式来宣传,充分利用地铁、公交的车载媒体、楼宇电视等传播工具,以期达到更多的受众群体和更好的接收效果。要培养一批认同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以此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二)网下规范公共权力,网上公开权力运行
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保证公共权力来源于民、服务于民的必然要求。1.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对这些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使之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这是在权力划分上制约权力的最有效方法。要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规则、程序,对具体岗位领导职权范围、越权的权力行使、惩治措施、必须遵循的程序等做出详细、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并以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给予保障,这是对领导干部越权行为的有效约束。要完善监督工作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增强纪检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2.以权利制约权力。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权利制约权力,这是约束权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范围,畅通政治参与渠道,扩大民主,充分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尤其要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列宁认为:“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人民群众运用选举权和罢免权,真正选出自己满意的称职的干部,罢免那些不合格的干部,才能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3.以法律约束权力。法律所特有的性质是有效规范公共权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战略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健全法制,依法规定执政权力的范围和运行程序,促使国家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实现权力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从而有效约束公共权力。
权力公开运行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督。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媒体传递出什么信息,民众就接受什么信息。党与民众的沟通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可知的信息比较少,党的威信相对容易建立,党的执政公信力也较少遭到民众的质疑。而新媒体产生后,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其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网民们的互动交流已经促使社会迈入开放状态,人们获取的信息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疑问就越多,如果党和政府还坚守封闭状态,不主动公开权力运行,不让民众了解更多的信息,只会导致民众的猜疑和不满,从而降低党的执政公信力。而权力运行越是公开、透明,其遭受的质疑就越少,党的执政公信力就会提升。近几年党在权力公开方面已经迈出了很大步伐,但公开的力度还不够,应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我们党是执政党,国家的大政方针来自于党,要把党内情况、重大决策、人事任免等情况向党员和广大民众公开,不仅要公开结果,更要公开过程,这样既便于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也有利于对权力进行监督。近年来,腐败案高发、频发,不断挑战党的执政公信力。治理腐败一方面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效约束权力;另一方面,也需加大权力运行的公开力度,只有公开透明才能防止暗箱操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腐败的发生,才能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
(三)网下提高执政绩效,网上展示执政成绩
执政绩效是执政收益与执政成本之比,执政绩效如何与执政收益、执政成本息息相关。一般说来,执政绩效是执政党行使公共权力服务人民所取得的成绩,是执政行为的结果和执政承诺兑现的反映,良好的执政绩效是提升执政公信力的重要方面。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提高执政绩效的前提。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出发点,既注重显绩,更重视潜绩,坚持用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2.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总体来说依然比较落后,面临着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比较大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要靠发展,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执政绩效方面,当前影响党的执政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尽管我们一直把发展放在首位,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能充分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党丧失民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4.降低执政成本。我国执政成本偏高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收益才能获取执政绩效最大化。因此,要强化党的执政成本意识,深化执政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公共资源,完善执政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执政资源,以此提高执政绩效。
要善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向人民展示党执政取得的成绩。党的执政成绩的展示要及时、真实、广泛,要以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让群众知晓,以此传递党的正能量,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这是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要运用好新媒体,积极征求群众的意见,把执政成绩的评价权交给群众,执政绩效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执政绩效的重要标准,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执政绩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宣传-改进-再宣传中使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使党的执政公信力越来越高。
(四)网下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网上塑造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
执政党的形象是执政公信力建设的重要资源。“群众对政权的认同源自多方面,而执政党的形象是最敏感的,因为群众对政党的信任、支持,既有理性分析的成分,又有感性认识的成分,更多的是政党形象带来的直接感性认识。”党的干部队伍是党的骨干力量,是直接行使政治权力的主体,党的形象主要通过干部队伍的形象展示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执政骨干队伍建设的目标: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着重做到以下工作。1.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把好干部队伍的进口。干部的选拔任用环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第一关,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增强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切实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给群众充分选择自己认可的干部的权利,增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感。要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责任制度,在推荐环节实行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因考察失真而造成的用人失误要严格追究考察人的责任。在任免环节要明晰主体责任,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层层负责,杜绝选人用人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要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打通出口,坚决清理不称职的干部。2.做好干部的培养工作。要加强党性教育、强化党性修养。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促使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明确应该坚持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形成正确的为官之道。3.做好干部的作风建设工作。领导干部作风不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公信力,尤其是贪污腐败问题最伤民心。要端正领导干部的作风,经常对我们党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尤其要着力解决党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要综合运用多种力量把权力内部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和制约的合力。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用“规矩”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4.做好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考核中坚持公开公正原则。要把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并把考核评价与领导责任和职位晋升相挂钩,促使领导干部兢兢业业工作,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向人民展示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应该承认,我们党的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其中的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对干部队伍形象的宣传效果好,会增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新媒体覆盖的群众范围非常广,其中青少年是网络的主体,网络成了他们了解党及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媒体要以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形象的宣传报道,这样才能在向人民展示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上取得实效。一方面,少做对领导干部神圣化、刻板形象的宣传,多宣传报道其生活化的内容,充分展示其个性化、亲民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在对党组织中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上,要改变古板、生涩、乏味的风格,多做些适合年轻人的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实际的报道,可采用一些小故事、小短片等公众容易接受又符合现代年轻人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形式。
参考文献:
[1]京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N],北京日报,2013-09-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孙艳春,执政党应树立良好的形象[J],党建研究,2006,(7).
责任编辑:何敬文